《时评:为"发言时不要穿靴戴帽"拍案叫好》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那句斩钉截铁的"不要穿靴戴帽",犹如一记响亮的惊雷,劈开了笼罩在一些会议场合的虚浮迷雾。林武的这句要求看似朴素无华,实则切中官僚主义积弊的要害,彰显出深化改革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
当"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成为发言者的固定开场白,当程式化的感谢辞藻堆砌成话语铠甲,原本承载着建言献策功能的会议平台,已然异化为形式主义的表演场域。某地基层干部曾自嘲,每次开会都要在笔记本上提前备好十几种称谓变体,生怕遗漏某个头衔引发猜忌。这种语言腐败背后,折射的是官场生态中的等级焦虑与权力崇拜,让真诚的交流变成了戴着面具的舞蹈。
林武的去除"穿靴戴帽"令,实则是对会议本质的回归。在浏阳河九曲十八弯的官场套话体系中,真相往往被层层包装淹没。曾有记者记录某次会议记录,发言者用二十分钟完成"尊敬的""重要指示""感谢关怀"等固定话术后,实质性内容仅剩半页纸。这种"空转式发言"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在消解民众对“大事”参与的信心。当代表们能够直抒胸臆,把百姓的柴米油盐装进议案,把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摆上台面,才是会议应有的样子。
这场语言革命背后,蕴含着更深层的政治伦理重构。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党八股"文风,强调"实事求是"的文风要求。今天的"不要穿靴戴帽"与之遥相呼应,都是对形式主义话语体系的宣战。江苏某市在推进政务公开时,曾尝试"早餐会"形式的座谈会,市委书记与企业家直接对话,不设主席台不念稿子,半小时内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这种实践印证了:当语言祛除虚饰,思想才能真正碰撞火花。
要让"不穿靴戴帽"从会场要求转化为制度常态,需要构建多维度的保障机制。广东某地推行的"限时发言制"值得借鉴,将每位代表的发言时长精确控制在8分钟内,迫使内容必须精炼务实。更重要的是建立发言质量评估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让那些敢于讲真话、善于提实策的代表脱颖而出。当"说了也白说"的困境被打破,"说了就要办"的承诺得到兑现,会议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提升。
从山东团的这场革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发言方式的改变,更是政治文化转型的生动样本。当官场语言不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掩饰思想的贫瘠,当政策讨论回归到解决问题的本质,这场静默的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会议效率的提升,更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期待更多地方加入这场"语言祛魅"的行动中来,让每一次发言都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给在座的人打个招呼不是基本的礼貌吗?怎么就成了形式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