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心已起,张敖又是怎么躲过这一劫的呢?仅因他是驸马吗?

承载古史 2025-01-11 16:44:50

刘邦做了皇帝后,总共封了八个不同姓的王爷,这里面有接替了造反的臧荼位置的卢绾。这八位王爷里头,有两个结局还不错。一个是赵王张敖,另一个是长沙王吴芮。他们两人在刘邦的异姓王里头,算是有了个好下场。

那么,在异姓王普遍遭到清除的这种历史大背景下,这两位厉害人物究竟是怎么保住自己小命的呢?

说到底,这俩人保命的法子都挺高明,都是不走寻常路,避开中心位置,不掺和闲事,远离麻烦。不过仔细瞅瞅,他俩的保命理念还是各有千秋。张敖靠的是“忍”,啥都能忍,大事化小;吴芮则是靠“远”,离是非远点,图个清净。

下面咱们慢慢详细说说,今天先聊聊张敖这个出色的年轻人。这小子不光走运,还特别沉稳老练,在他那个岁数,能管住自己年轻气盛的火爆脾气,真的很不容易。

【张敖有惊无险的一生】

张敖这小子,这辈子真是走运到家了,这种好运一直伴随着他。

他老爹就是秦朝末年那个大名鼎鼎的张耳。张耳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爱到处闯荡的江湖人。但其实吧,不管啥时候,在社会上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瞅瞅后来那些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一堆磨难和辛酸。

张耳还真是挺走运的。从战国那时候起,有些贵族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就得想办法拉拢人才,给他们提供庇护,像那个“战国四公子”就特别有名。为啥呢?你想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怎么可能让有本事的游士在民间到处晃悠呢?那样社会不就乱套了嘛。这跟有钱人囤东西是一个道理。

张耳后来混得风生水起,成了魏国公子信陵君家里的常来常往的贵客,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不过,张耳天生就不是个安分的人,很快就摊上了大事。为了躲避灾祸,他跑到外黄(现在的商丘民权县)去了。到了外黄,张耳和陈平挺像,找了个有钱的寡妇当媳妇。靠着女方家里的帮助,他慢慢开始崭露头角,一步步发展起来。

张耳原本只是别人的一个门客,后来逐渐混出了名堂,有了自己的门客,还成功坐上了魏国外黄县的县令宝座。这一切啊,全靠他那娶过丧夫寡妇的老婆帮忙。

就在那会儿,张敖小宝宝在外黄这个地方开开心心地来到了这个世界。这孩子就像是上天特意赐给张耳当儿子似的,不然的话,按照张耳那时候的性格和作风,他会不会也像刘邦那样,得等到快五十岁了才能娶妻生子,这事儿还真不好说呢。

魏国没了之后,张敖和他老爹张耳就一直住在外黄县的老宅子里。那会儿,有个叫刘邦的大叔老往他们家跑,一来就住上好几个月。那时候的张敖还小着呢,哪知道这个刘邦大叔以后不光成了他的上司加老丈人,还是个想要他命的狠角色。

公元前209年,那时候是秦二世的头一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吼了一嗓子:“那些当王当官的,难道生来就是贵人?兄弟们,想富贵就得豁出去,咱们一块儿反抗暴政吧!”虽然他们俩最后没能成功,但这声吼,倒是让不少人心里亮堂了起来。

武臣这个陈地人,运气挺好,一不小心就当上了赵王。随着地位提升,他还提拔了张耳做赵国的右丞相。而张耳的兄弟还有对头陈馀呢,也被封为了赵国的大将军。

张敖这小伙子又走运了,陈胜想玩点政治手段,不光默认了武臣自己当王,还特意给张耳的儿子张敖封了个成都君的头衔。

后来的日子里,张敖基本上没啥大动静,就跟着老爹张耳在江湖上晃悠,日子倒也过得挺滋润。

好在张耳老爸,他啊,阴差阳错地在刘邦大叔那艘老旧的船上,居然混得挺出色。后来,刘邦大叔的船升级成了豪华大游轮,张耳老爸就靠着他的经验和名声,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坐上了赵王的宝座。

汉高祖在公元前204年,也就是他称帝的第三年,把张耳提拔成了赵王。

张敖原本是个逍遥自在的小王爷,可好运不会总跟着一个人。没过几年,到了汉高祖五年的光景,也就是公元前202年,他老爹张耳就撒手人寰了。这样一来,他就自然而然地接过了赵王的位子,成了新一任的赵王。而且,他还娶了刘邦叔叔的大闺女鲁元公主,当上了王后。

眼红不?张敖就这么顺顺利利地爬上了人生的顶端!不过,大伙儿也别慌,好事多磨嘛,这是老天爷定下的规矩,张敖马上就要碰到他这辈子最大的一次难关,生死攸关的那种。

过了两年,时间来到汉高祖七年的那会儿,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刘邦叔叔,他老觉得自己跟咱们是一家人,突然跟那些不是刘家的王爷们闹翻了天。听说还在白登山那边差点儿丢了性命。不过,他倒是命大,从鬼门关绕了一圈儿,竟然直接跑到咱家来了。

刘邦这个大老板,同时也是好叔叔和岳父大人,他一来,张敖肯定得好好表现一番。他二话不说,脱下外套,套上袖套,从早忙到晚,亲自给刘邦端茶倒水,照顾饮食。他的态度那叫一个恭敬,完全就像是个懂礼数的女婿。

但是,说来也怪,刘邦叔叔却并不领情,反而像变了个人似的,动不动就冲着张敖大呼小叫,骂个不停。而且,刘邦叔叔的行为举止哪像是个君王啊,他大大咧咧地叉开腿,半躺半坐在那里,随意又傲慢。

张敖虽然心里不太爽刘邦叔叔那副高傲样,但还是能咬牙忍下来。可他手底下那些来自燕赵的豪杰们,个个都是硬骨头,眼里揉不得沙子。他们一看张敖这小兄弟被这样欺负,顿时火冒三丈,气坏了!

赵国的大臣贯高、赵午他们几个,都已经过了花甲之年,早年间都是张耳的手下。他们性格直率,做事果断,觉得张敖这小子实在是太软弱了。所以他们挺着急地跟张敖说:“想当年,天下大乱,谁有本事谁先称王。现在你对皇上那么毕恭毕敬,皇上却对你那么粗鲁,不如让我们帮你把他给解决了!”

张敖这人吧,性格老实厚道,听完那话后,他就说了,咱们受点小委屈真的不算啥。可咱们现在能过上好日子,全都是因为刘邦叔叔他老人家一路打拼下来的,这恩情咱可不能忘啊!所以,我希望大家以后别再讲那些对不住刘邦叔叔的话了。

贯高、赵午他们十多个人听完之后,心里都挺不是滋味。咱们这位小少爷,那可是出了名的温文尔雅,怎么可能干出那种大逆不道的事儿呢?为了保全小少爷的名声,咱们只能自己出手了。要是事儿办成了,功劳归小少爷;要是没成,那责任咱们自己担着。

说来也巧,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汉高祖在位的第八个年头,公元前199年那会儿,刘邦又一次经过赵国。张敖为了表示自己对刘邦的尊敬和孝心,急忙挑选了几位年轻又漂亮的女子,送给刘邦,想让他高兴高兴。

刘邦明显觉得张敖这小子变得成熟懂事了,他欣然接受了张敖的心意,而且通过一番努力,成功让一个名叫赵姬的女子,也就是张敖的媳妇,怀上了自己的孩子。张敖这次又展现出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给赵姬这位小丈母娘建了一栋单独的小楼房,还不让任何人随便进去打扰。

刘邦瞧着这小子越来越上道儿了,心里头那叫一个满意,于是他又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时候,贯高他们算来算去,觉得柏人县是刘邦肯定会经过的地方,他晚上肯定得住柏人县的客栈。于是,他们就在客栈的墙里头藏了些武士,打算趁机干掉他。

不过计划总赶不上变化,谁能料到刘邦跑到柏人县时,感觉那地名听着不太顺耳,于是就没在那儿过夜,结果歪打正着,逃过了一场灾祸。

在这个世上,就没有能完全保密的事儿。到了汉高祖九年的那会儿,也就是公元前198年,贯高他们干的那些事儿,被贯高的一个仇家给发现了。这仇家二话不说,立马就去跟刘邦打小报告了。

刘邦正想找机会对付张敖他们,立马就对张敖、贯高等人动手抓了起来。

事情败露后,好多人都琢磨着干脆一死百了,但贯高把他们给训醒了。你们要是自杀了,倒是省事儿了,可那造反的罪名,不就稳稳当当落在大王头上了?咱们可不能就这么死了,得想办法给大王洗刷冤情。

刘邦简单过问了案件情况后,就马上对赵国下了通知,说张敖真的造反了,因此张敖还有他那帮手下、臣子和门客,全都被抄家灭族了。

那时候,吕雉因为心疼自己女儿嫁的丈夫,好几次劝刘邦对张敖别太狠。可刘邦一听这话,立马火了,冲着吕雉就是一顿训:“你瞧瞧他现在那副求饶的样儿,又叫爹又叫妈的,你因为女儿的关系心疼他。但你想过没,如果他哪天真当上皇帝了,还会管你女儿的死活吗?你就是太感情用事,没远见!”这话一说,吕雉顿时没话可说了。

然而,就算是在那种白色恐怖弥漫的日子里,张敖家两代人在赵地赢得的好名声和恩情,还是给了他极大的帮助。被抓的贯高他们,不管受到多么严厉的拷打,都一口咬定,说那刺杀的事儿跟张敖没关系。还有那些本来跟这事儿没关系的郎中田叔、孟舒等人,他们居然自己剃了头,拿铁圈套住脖子,假扮成张敖的家奴,一起跑到京城来,准备跟着张敖一起死。

赵国人的大方做法,最后还是把天和地都给打动了,就连刘邦也被深深感动。要是再继续硬来,民心可就全丢了。所以,刘邦就放了张敖和贯高他们一马。但虽说不用偿命了,惩罚还是得有,张敖就被贬成了宣平侯。从今往后,你就跟咱女儿好好过日子吧,千万别再有啥不该有的念头和举动了。

得说说的是,贯高其实已经赢得了刘邦的看重,本来可以有个挺不错的出路。但因为他觉得主子受辱,做臣子的就得以死尽忠,所以这个倔强的老家伙一出狱,就选择自杀来表达自己的忠心。

张敖经历了那次大风大浪后,后面的日子过得还算平稳。他在吕后掌权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82年,安安稳稳地去世了,可以说是有个好结果。他的孩子们呢,也继续过着富贵的生活。

【刘邦为什么要把张敖往死逼?】

说白了,从上面的分析咱们也能看出个大概了,刘邦和张敖压根儿就没啥仇,而且张敖还是他老朋友的儿子,外加他的女婿呢,刘邦为啥要跟张敖过不去,非得整他呢?说白了,不就是刘邦心里不踏实嘛,总觉得别人会算计他。他这人就是,宁可自己对不起别人,也不能让别人对不起他。在这一点上,刘邦可以说是曹操那类人的老祖宗了。

说实在的,咱们聊历史,不光得知道是啥样,还得明白为啥会这样!你说刘邦为啥对他那女婿那么狠呢?这里面到底有啥生存的道理啊?

咱们一块儿琢磨琢磨这事儿:你说,一个人是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心里更七上八下的,还是有钱有势了反而更不安稳呢?答案很明显,肯定是后者嘛。

当一个人啥也没有的时候,他通常更愿意去付出一些东西。可一旦他混得风生水起,站得高了,很多人反倒没那么大方,没那么容易放手了。大多数人在地位提升后,都不一定能有那份胸怀去舍得。

但凡是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心里头多少都会有点“老觉得有人想害我”的小九九。就像现在,只要长得还算漂亮的女子走在大街上,有人多看她几眼,她就会下意识地琢磨,这些人八成是盯上了她的外貌。虽然话说得有点糙,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道理是相通的。

这种幻想症说白了就是种有钱人容易得的毛病!

啥是富贵病呢?说白了,就是那种一点风吹草动都受不了,还得靠各种高级补品仔细养着调理的病。

你们有没有觉得,刘邦在没做皇帝前和做了皇帝后,简直像变了个人似的。咋回事呢?其实啊,就是因为他没当皇帝前,没那个条件得那些富贵人才有的毛病,所以只能硬挺着;可一旦当了皇帝,有钱有势了,那些富贵病立马就找上门来了。这速度,比神仙显灵还快呢!

刘邦在闯荡四方那会儿,在张耳家落脚,瞅着张敖那小子,真是打心眼里觉得逗人喜爱,小家伙太招人疼了!那时候的他,心里头那个痒痒啊,就想把这机灵的大侄子当成自己亲儿子一样对待。

等到世间战乱纷纷,刘邦和张耳很自然地一起踏上了反抗秦朝的路,可以说他们俩成了想法一样的起义伙伴。刚开始打拼时,面对老朋友加同志张耳父子,刘邦当然不会有啥不好的念头。

等刘邦收复三秦,楚汉争霸的大戏才算真正拉开帷幕。这时候,像张耳这样的老革命家和各路诸侯,就成了必须要拉拢和联合的重要力量。刘邦心里头明白,张耳对他的大业可是帮了大忙,所以他肯定会感激张耳的。

因此,当世间的局势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满怀壮志的刘邦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坎坷,心中真是感慨万千。想想过去那些不平凡的日子,他内心豪情万丈,这时候的刘邦精神抖擞、激情满怀,所以封张耳做赵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等刘邦终于坐上了朝思暮想的皇位,才发现这位置可不是好坐的,皇帝的光环背后藏着数不清的寂寞和焦虑。他费了好大劲才得到这一切,因此特别担忧会失去,怕又回到以前那种为了活路而四处奔波、低声下气的日子。

当一个人手里的东西多了,他就会开始担心失去。所以说,皇帝这家伙,注定就是孤独的,他们管自己叫“寡人”,这称呼还真挺贴切的。

刘邦在没当皇帝前,心里总想着要得到更多,是个充满渴望的人。可一旦当上了皇帝,他就变得特别怕失去现在的一切,这两种生活状态简直天差地别。

刘邦坐上了天下最顶尖的位置,手握大权,地位无人能及,这让他感觉特别牛气,心里也踏实多了。你想啊,为啥古代皇上要跟那些文武大臣在朝堂上刻意保持点距离,还要弄得有高有低的呢?其实啊,这就是在显示自己的老大地位,还有那份高人一等的感觉,就像是在说:“我的地盘我做主,谁也别想随便靠近!”

说白了,不管咱愿不愿意承认,那些混得风生水起的亲戚朋友,真的很难再跟以前一起吃过苦头的人交心了。毕竟,现在大家的层次、站队、看中的东西都不一样了。走得太近,说不定啥时候就给自己惹上麻烦了。

从老早以前开始,为啥那些立下大功的老将总是让上司觉得头疼又危险呢?这就好像你找了个特别有钱又好的老公,那你那个长得漂亮还老爱跟你们夫妻一起出去玩的闺蜜,就成了最让人不放心的人。这里面有个道理,就是“同类容易起冲突”,大家都是想要更多权力和好处的人,要是走得太近,那肯定会闹出大矛盾来。

刘邦靠着大伙一起出钱出力,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表面上看是挺威风的。但他心里真能安稳吗?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上,住在亮闪闪、豪华得不得了的皇宫里,旁边还有一堆漂亮妃子陪着,他难道就不害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吗,就像做了个美梦,说不定哪天就醒了?

别说刘邦心狠,其实是皇位太诱人!刘邦要是想稳稳当当地当他的皇帝,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办法去掉那些可能会对他不利的人。

刘邦当上皇帝后,就算张敖身份尊贵,既是赵王又是驸马,还是功臣的后代、老朋友的儿子,但这时候的刘邦,早不是以前的刘邦了。

张敖这孩子真是聪明绝顶,阅历也丰富,在乱糟糟的世界里,他总是能保持那份难得的清醒。刘邦老是故意找他的茬,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忍让,就是为了让刘邦觉得他是个无害的人,没有任何歪念头。

张敖的做法确实挺机智,为啥这么说?我之前提到过,“在利益争夺里,弱势一方往往没啥余地可选”。刘邦要是对付张敖,那简直就是大人欺负小孩,不管是硬碰硬还是找借口,刘邦都轻而易举,张敖只能先收起情绪,顾全大局。你看韩信,明明在别人地盘上混,还不知道收敛,稍有不顺心就抱怨连连,这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嘛!

张敖的手下贯高等人觉得张敖太过软弱,就鼓动他去干刺杀刘邦的勾当。他们说,这样既能显示他们是敢作敢为的英雄好汉,又说明他们想法太天真了。说实话,刘邦这种老狐狸是那么好对付的吗?你没听说吗,地位越高的人,身边保护力量就越强大。就像韩信,为啥兵权一下就被刘邦夺了?还不是因为刘邦的人在盯着他!还有彭越,一听说他要造反,刘邦随便派个小分队就把他抓了,还不是因为刘邦的人在他身边!

权力斗争,步步惊心,光靠一股子不服就上的蛮劲,肯定是干不成啥大气候的。

【总结:你不是迷茫,而是自制力不强】

现在老有人嚷嚷“城里水太深,我想回乡下”,可乡下就真没那些弯弯绕绕吗?说实话,哪儿不都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啊,除非你真能彻底远离人群,不跟外界打交道。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到迷茫,这并不是因为那些复杂的套路让人难以应对,主要是因为我们经常看不清真实情况,或者即便看清楚了也不知道该咋去适应。大多数时候,问题不在于外界的变化多端,而在于我们自身怎么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

记好了,要是咱们命里注定得待在某个地方,但老觉得自己像外人,好像啥事儿都是冲着自己来的,那首先得自个儿琢磨琢磨,问题出在哪儿了。

不是外面的世界不同了,而是我们其实从未真正融入过这个世界。

刘邦那种用完人就扔的做法,在历史上是不是很少见呢?其实正相反,这种情况多了去了。就拿秦国的白起、赵国的李牧这些国家的大柱子、大功臣来说,他们不也都被自己的老大给踢到一边了吗?

记住过去的教训,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像韩信、臧荼、英布、彭越、张敖、吴芮、韩王信这些人,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你说他们中会有一个笨蛋吗?他们真的会对历史上一次次的警告都看不见吗?这显然不太可能嘛。

他们最终会在相同环境下迎来不一样的命运和结果,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想法有多大不同,而是他们的自控能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说白了,就是他们管住自己的能力差别很大。

来,我给你举个例子说说!韩信被蒯彻、钟离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咋能不知道刘邦对他有戒心呢?再看看彭越,被刘邦给削了王位,扔到四川去了,他还能不清楚刘邦那点心思?可为啥他们俩最后还是没能逃过一死呢?说白了,就是他们心里还抱着一堆不切实际的念头,觉得这些念头能给他们带来好结果,所以就没狠下心去拼一把,改变现状。

韩信心里琢磨着,刘邦会看在过去的交情和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上,给他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筹划未来;彭越呢,他则是盼着大嫂吕雉能是个明白事理的人,能让他安安稳稳地在老家度过晚年。结果,他们俩越是想得美,就越是陷得深。

说白了,像韩信、彭越这些人,就是缺了那么一股子说干就干的狠劲儿。他们老是在那儿瞎想些不靠谱的事儿,还总盼着日子和环境能顺着他们来,好让他们那点微不足道的小愿望能实现。

说起来,张敖可比别人机灵多了。他心里门儿清,现在手里的东西是怎么得来的,也明白一个实在的道理:“只有皇上真心赏的,那才是自己的,其他啊,都是浮云。”因此,吃了人家的,嘴就短了;拿了人家的,手就软了。要想在这混口饭吃,就得低头服软。该忍不该忍的事儿,都得咬牙忍住。因为只要忍住了,往后还有盼头;要是没忍住,那就彻底没指望了。

瞧瞧,这就是家境好的孩子,天生在眼界上就更胜一筹。

当下,不少人老挂着嘴边的是个性、自由,整天琢磨着怎么随心所欲。可话说回来,真能从头到尾坚持下来的人又有几个?这世界上,哪儿来的什么绝对的个性、绝对的自由啊!

我既被女神的美貌所吸引,又受不了她那副冷冰冰的样子;我既想着随心所欲地放声大唱,又希望所有人都说我的歌声美妙绝伦;这世上哪有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呢?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好与坏,你想享受那份荣耀,那就得同时准备好去面对那些不公和委屈。

米兰·昆德拉写了本很厉害的书,书名是《生命中无法承载的轻》,要是你有兴趣,真的值得一读。读了之后,你就能明白,为啥说好多事情难以两头兼顾了。

我们老是在那儿无病呻吟,为了写点新东西硬找些忧伤来抒发,可就是不愿意动手改变自己。这可能算是挺常见的一种无奈吧。

老话说得好,要探究事物才能获得真知,但奇怪的是,有些人心里头明明清楚某个道理,就是不肯改变自己。他们嘴上说的明白,其实那都是假明白。就好比说,我明明知道你心里头想杀我,可我偏偏要跟你赌一把,觉得你不会动手,这不是傻得可爱嘛!

张敖这小子挺不错的,他挺会看形势,随机应变,这点跟他老丈人刘邦特别像。人啊,别老跟自己较劲,是吧?所以说,那些不固执、不一条道走到黑的人,都是值得交的好朋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