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流出的"海上通行证"计划引发轩然大波,这份被标注为"最高机密"的文件显示,美国正酝酿在马六甲海峡建立多国联合检查机制,表面打击伊朗石油贸易,实则剑指东亚能源安全体系。全球40%的原油运输必经之路,或将沦为大国博弈新战场。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伊朗对华原油出口占比超76%,日均运输量达150万桶。但分析人士指出,所谓"打击非法石油贸易"仅是战略借口——中国海军近年突破第一岛链的常态化巡航,才是美方真正忌惮的焦点。值得关注的是,拟议中的检查机制将赋予美军舰船临检权,这或为监控解放军舰艇活动提供便利。
海峡沿岸三国态度成为关键变量。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虽长期为美舰提供补给,但该国贸易量的23%依赖对华往来;马来西亚近期与中国达成"军事合作路线图",联合演习频次创历史新高;印尼则加快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三国联合声明强调"确保航行自由",但均未明确回应美方提议。
中国能源战略专家透露,当前原油进口多元化布局已见成效。
克里姆林宫对马六甲局势保持缄默,与其在波斯湾加强军事存在形成反差。俄海军近期在阿曼湾举行实弹演习,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巡洋舰已部署至霍尔木兹海峡东口。德黑兰方面,最高领袖健康问题引发权力结构震荡,革命卫队突然接管阿巴斯港的原油出口管理权,显示出强硬派试图掌控能源命脉。
回顾近代史,马六甲海峡控制权更迭见证大国兴衰:从葡萄牙人的要塞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枢纽,再到二战日本南进的生命线,如今这道107公里的水道再次成为战略焦点。不同的是,21世纪的海权争夺已从舰炮对决转向规则制定——谁主导通行规则,谁就掌握能源动脉的话语权。
当美国"里根"号航母战斗群与解放军山东舰编队同期现身南海,当新加坡港外锚地待泊油轮数量突破历史峰值,马六甲海峡的平静水面下,正激荡着改变全球权力格局的暗流。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或将重新定义新世纪的海上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