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送新兵那天,秀雯径直来到接兵干部李楠面前,边说话边递给他一双手套。
这是她花了几天的业余时间,特意为李楠织的。
察觉到秀雯盯着自己,李楠红起了脸。

王秀雯是镇里南山中学的老师,任教一年就担任了班主任。
她还是个责任心强的姐姐,仅有的一个弟弟秀伟,从小到大就没让父母烦心过。
只是秀雯上了大学后,对弟弟鞭长莫及,父母亲对弟弟宠爱有加,离开了她的管束,弟弟好玩的天性暴露无遗,学习成绩一天天下滑。
秀雯毕业到南山中学任教时,弟弟离高考已经不远了,便想办法帮他补课,但为时已晚。
高考落榜后,秀伟终日无所事事,父母亲只顾忙家里的小生意,无暇顾及儿子,倒是秀雯暗自为弟弟的前途着急。
年底的一天,学校一角突然间挂了个招牌:征兵办公室。
原来,旁边的镇政府在修缮办公楼,就近借用学校几间房子,临时当作征兵办公室。
秀雯灵机一动,一个念头冒了出来。
部队接兵干部来了,有几个老师围着他好奇地问这问那,秀雯也走过去,还提了几个问题。
这位接兵干部的回答,让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部队是所大学校,她要送弟弟去部队。

秀雯的想法一提出,就受到了父母亲的反对。
秀雯有个堂叔,在那场举世关注的反击战中牺牲了,现在即使是不打仗了,可部队毕竟艰苦,家里就秀伟一个男孩,父母亲有些舍不得。
向来信服姐姐的秀伟,开始有些犹豫了。
征兵办准备招个志愿者帮帮忙,正为说服父母发愁的秀雯,闻讯找校长求求情,给弟弟揽下了这份差事。
耳闻目睹同龄人踊跃报名应征的秀伟,渐渐感觉到军人的价值、当兵的光荣,便在姐姐的支持下报了名。
秀伟待人热情,遇到别人咨询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事后便会向身边的领导和接兵干部请教,有机会再反馈给大家。
这让他熟悉了一个名字叫李楠的接兵排长,也让他从这名排长口中对部队有了些了解,不由自主地对部队多了些向往和憧憬。
李排长家在邻县,部队领导知道他老家离此不远,熟悉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特意安排他到这里接兵。
那时候部队高中生少,见秀伟是应征対象,还上完了高中,勤快又精干,李楠不由对他多了些关注。
总想着做通父母工作的秀雯,这天带着一对老人来到了征兵办,李楠的一席话,让他们带着笑容走了。
秀雯对李楠排长充满了感激,他不仅让父母亲打消了疑虑,还让弟弟身上多了些上进心和阳刚气。
她想请李楠吃顿饭,表达一下感激之情,话刚出口就被拒绝了,李楠说这都是工作,何况接兵也有纪律。
当秀雯将自己亲手包的水饺送过来时,正在洗衣服的李楠有些尴尬,边和秀雯说话边用力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

王秀伟如愿以偿去了部队,李楠排长成了他新兵连的副连长。
李楠的确是个负责任的军官,他给自己所接三十多个新兵的家长,一一写了封信,让家长们放心。
在给秀伟父母亲致信的同时,他还特意给秀雯写了封信,感谢她的水饺和手套,还邀请她方便时随时去部队做客。
秀雯想,李楠曾多次说过,部队不提倡新兵家长去部队,怎么出尔反尔了呢?
再读一读李楠的来信,看到信中他对自己的称呼,不由自主地脸红了起来。
李楠排长早就喜欢上了她,只是因为工作,而她又是应征对象的姐姐,让他一时难以开口。
对秀雯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位英俊又能干的青年军官,早就让她有了好感。
一年多的书来信往,两个人的了解多了,感情也与日俱增。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秀伟考上军校那年,秀雯与李楠喜结连理。
一时间,她送弟弟当兵,之后又把自己送进军营、成为军嫂的故事,在部队和家乡成为美谈。
真为他们高兴,祝福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