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家熏腊肉被罚200元!并要求写保证书!当地:是教育管理费

冷夜望星寒 2025-01-11 19:36:54

在日常的乡村生活中,一些传承已久的传统习俗往往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熏腊肉便是其中之一。

近期发生在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金狮社区的一件事,却让这一传统习俗陷入了争议的漩涡之中。

时间回溯到2024年12月24日晚上10点多,村民老李(化名)和往常一样,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早早备好了五花肉,准备熏制些腊肉。

对于老李来说,这腊肉意义非凡,过年时家人团聚能一起品尝,在外打工的孩子们返程时也可以带上几条,那是家乡独有的味道,外面卖的终究是比不上的。

老李按照传统的方法,用烟慢慢地熏着腊肉,毕竟这腊肉就得靠烟熏才能成就那独特的风味。可没想到,刚熏上不久,一阵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老李打开门,只见几名自称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人站在门口。

原来,他们看到老李家升起的炊烟,知晓他正在家里熏腊肉,便告知老李,在自家熏制腊肉是不被允许的行为,若要熏制,必须前往专门的环保熏制点才行。

老李当时就懵了,可面对工作人员一本正经的说法,也没过多争辩,便答应以后不在家里熏制了。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工作人员觉得口说无凭,要求老李交200元的“保证金”,美其名曰“教育管理费”。

虽说打着这样的旗号,可在旁人看来,这和罚款并无二致。工作人员还振振有词地表示,这是为了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罚款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老李好。

老李无奈之下,只好交了这200元钱,随后又被要求手写一封保证书,内容是“保证以后再也不在自己家熏制腊肉,否则愿接受任何处罚!”

这一纸保证书,无疑给老李套上了一个“紧箍咒”,往后要是再犯,恐怕面临的后果更加严重,老李也只能默默咽下这苦水,有苦难言。

此事一经传开,瞬间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时间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有的网友指出,化工厂肆意排放污水,河沟里满是化学污染物混合的水,连地都没法浇了,却不见有人去好好管管。

还有的网友感慨,村里连烧火做饭都受到诸多限制,而熏腊肉这一年产生的那点烟,和工厂一个月排出的污染物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更有网友调侃,照这样下去,是不是应该禁止在规定区域外照射阳光,违者罚款呀。

也有网友分享自己村里的情况,比如有的村直接罚款500元起,还能直接从社保卡里扣钱,规定只能天黑后熏等等,大家都对这样的管理方式表示了质疑和不满。

随着舆情的不断发酵,当地镇政府也坐不住了,开始出面回应此事。

镇政府先是详细说明了该事项的相关情况,而后表示该村民并没有在家里熏制腊肉,并且金狮社区已于1月1日将那200元钱退还给了这位村民。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复杂性和争议性。

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或许是出于环保等方面的考虑,执行相关规定,要求村民前往指定地点熏制腊肉,并且采取了收取“教育管理费”、让写保证书这样的措施。

然而他们似乎忽略了传统习俗在村民心中的分量以及这些做法给村民带来的实际感受。

熏腊肉作为存在了几千年的民生传统,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和情感纽带,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制作方式,更是过年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从环保角度来看,确实,在追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当下,减少各类污染源是必要的。

但对比来看,农村偶尔熏腊肉产生的那点炊烟,在广袤且植被丰富的农村环境中,很容易就被净化掉了。

城市里的汽车尾气、工厂偷排的废气等,这些才是对环境造成重大且持续影响的污染源,却常常没能得到更有效的管控。

况且,国外在冬天用柴火烧壁炉的情况也很常见,并没有被视作破坏环保的行为,那为何我们农村传统的烧柴火、熏腊肉就好像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呢?

这背后反映出的,或许是在推进一些政策和管理规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民生情况以及文化传承的因素。

管理的初衷固然是好的,想要保护环境、规范生活秩序,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方式方法,要平衡好传统与现代、民俗与环保之间的关系。

对于此类事件,相关部门应当引以为戒,在制定规则时多倾听民意,充分调研传统民俗活动对环境的实际影响。

以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方式去引导村民,既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又能让这些珍贵的传统习俗得以延续,让乡村依旧保留那一份独有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这一村民熏腊肉被罚又写保证书的事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也希望能在今后避免类似因管理与民俗冲突而引发的争议,让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更好地和谐共生。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