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关键资源出口上的政策调整,让全球相关行业感受到了“掐脖子”的痛感。尤其是近期中国宣布对镓、锗、锑等战略资源实施出口管制后,全球市场随即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德国企业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压力,而德国国内关于中德关系的争议也因此愈演愈烈。
中国的这一出口管制政策,是针对美国对华高科技领域“卡脖子”行动的强力回击。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出口管制、芯片禁运等手段试图限制中国在半导体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而此次中国的反制措施,无疑是精准打击了西方在高科技产业链中的软肋。镓、锗和锑这些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军工和新能源领域的材料,因其稀缺性而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而中国正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政策实施后,这些资源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一路飙升。据统计,锑的国际价格暴涨至每吨3.8万美元,涨幅高达230%。镓的价格同样一路攀升,上半年就上涨了40%,仍然“一克难求”。这些涨幅直接冲击了依赖中国供应的国家和企业,其中德国表现得尤为焦虑。
以德国消费品与化工巨头汉高为例,该公司因为无法采购到足够的锗和锑,不得不暂停部分产品的生产与供应。这家跨国企业公开表示,他们目前只能“静候中国政策的改变”,甚至呼吁德国政府与中国展开更积极的对话,以缓解资源紧缺带来的经济压力。
德国的困境并非偶然。多年来,德国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获益匪浅,但近年来,德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转变让这一局面发生了变化。默克尔担任总理期间,德国始终坚持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尽可能避免在对华关系上采取极端立场。然而,朔尔茨上台后,德国联合政府选择了一条更为亲美的路线,频繁响应美国的“脱钩断链”号召,推行所谓“对华去风险化”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德国联邦银行的专家指出,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削弱,正是导致德国经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德国的汽车工业、高端制造业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而在供应链和技术合作上,德国对中国的依赖同样不容忽视。如今,德国因对华政策的调整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甚至被贴上了“欧洲病夫”的标签。
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不断高涨。今年2月,超过15万人走上街头,围堵德国国会大厦,公开表达对朔尔茨政府的不满。他们呼吁政府重新审视对华政策,避免因片面追随美国而牺牲德国的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德国政坛内部也开始出现新的声音。据报道,德国选择党首次推出总理候选人魏德尔,她被称为“第二个默克尔”。魏德尔不仅立场鲜明地支持改善中德关系,还强烈反对朔尔茨政府的“对华去风险化”政策,直言这一政策是在“为美国利益服务”。魏德尔认为,与中国保持合作,是德国摆脱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
尽管魏德尔在部分民众中受到欢迎,但她的主张在德国主流政坛却面临巨大的阻力。德国选择党长期被主流政党排斥,而改善与中俄关系的立场也让该党难以获得更多支持。如果魏德尔想要带领德国重回默克尔时期的对华友好政策轨道,她必须克服来自议会其他党派的重重阻碍。
当前,中德关系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德国企业在锗、锑等战略资源上的困境,或许只是更大经济问题的冰山一角。如何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与中国这一重要伙伴重新建立稳定的经贸关系,将是德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关键议题。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用行动表明,其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不容挑战,而中德合作仍是双方最优的选择。
严厉管控,看欧美七国联军还嚣张不。
对西方无赖绝对不能心慈手软。记住农夫与蛇的典故。
不给,让那个狗懒子外长滚下台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