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孩子不是风筝,而是风

包着信服系 2024-07-14 18:16:59

有人说:

“孩子是风筝,父母是放风筝的人。”

风筝是晴天飞,雨天飞,飞多高,飞多远,永远都取决于放风筝的人。

沈腾马丽主演的新电影《抓娃娃》否定了这个观念。

影片中,为了培养小儿子马继业成为家业继承人,马成刚与春兰伪装成社会最底层人民,穷养儿子。

他们暗中花费时间、精力与巨资为儿子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及“接棒人计划”,从小就为儿子确定了目标院校与专业,用善意的谎言为儿子建造了另一个楚门世界。

可谎言终究是谎言。

电影借被戳破的谎言告诉我们:

孩子不是风筝,他们是风。

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成为束缚孩子飞翔的线,而应该引领他们找到真实的自我。

01 爱是引航,引领孩子找到自己的航向

幼时的马继业因跑步被体育教练看中,想带他去体校专业发展。

但这不符合马成刚为儿子制定的成长计划。于是,他半夜趁孩子睡觉之际,让孩子腿僵硬,第二天动弹不得。

随即他又安排员工假扮医生,借假医生的嘴,告诉孩子永远也不能进行专业训练,打散了孩子去体校发展跑步专长的梦想。

最后,马成刚又用亲情绑架儿子,让他填补小时候没考上清北院校的遗憾,使得儿子的成长重新回到计划轨道上。

就这样,马成刚从小折断了儿子飞往它处的可能性,让儿子一步步地按照他设置的目标前进。

甚至,为了不影响儿子考清北院校,在高考之际匆匆让从小陪着儿子长大的奶奶李老师“死亡”,用李老师的死亡,再次提醒儿子向着清北院校冲刺。

“一棵大树的枝桠有不同的形状,同一盏灯下的问题,有不同的解法。”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

孩子的人生也不是父母人生的复制品,更不是为了填补父母小时候的遗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航向。

我们不需要为孩子确立和创造航向,也不需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成长,更不需要将自己的遗憾加诸在孩子身上。

我们要做的是引领孩子,让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的航向。

02 爱是放手,撒开手让孩子找到自己

影片中,马成刚与春兰打着“为儿子好”的旗号,为儿子建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中心就是儿子马继业,他们全方位监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发现一丁点问题就制定一系列的挽救措施,拼尽全力让儿子走自己为他设置好的路线,不能容忍一点偏离。

就这样,长大后的马继业越发怀疑这个世界。

直到影片最后,他知道了一切真相,亲手打开门的那一瞬间,门外光芒万丈,马继业看着肆意玩水的孩子,勇敢地踏了出去。

自此,他不再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线前行,他要朝着自己的想法努力,回归真实的世界,找到真正的自己。

马成刚与春兰的爱,就像是放风筝的那根线,他们的儿子马继业就是被线绑着的那个风筝。

他们想要控制儿子的一切,却忘了,儿子越来越大,有他自己的意志与自我。

于丹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人生属于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一生寻找自己,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撒开手,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结语

影片结尾曲《我想当风》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我不想当风筝,我想当风,你别管我,管我去哪,我都在找到自己的路上。”

影片中,被马成刚彻底放弃的大儿子靠自己的努力登上雪山之顶,他证明了自己。

小儿子马继业复读一年,以705分的高分考进自己喜欢的体育专业,在跑步比赛上他无惧他人看法,抱着一堆运动员扔掉的空瓶子,扬起了最灿烂的笑容,引人动容。

影片结束,我久久不能回神。

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想,答案应该是:

尊重每一个孩子,不过度溺爱,也不过度控制,适当引领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的航向,慢慢放手让孩子去找寻真实的自我。

让孩子去成为风,而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写到这儿,我又想起了影片最后马继业比赛中那个大大的笑容,阳光,灿烂,闪闪发光。

可我又不禁疑惑,他为什么突然冲出去捡空瓶子呢?

思考之后,我想,捡瓶子代表着马继业彻底走出了小时候捡瓶子的自卑,彻底与过去被安排的人生和解,也真正的找到了自我。

你怎么想呢?

0 阅读:12

包着信服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