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当年徐福为了躲避没能帮助秦始皇找到长生不老药的惩罚,在一次远航寻药的过程中,选择在沿途的一座群岛中为生,再也没有回到过东土咸阳。
秦始皇也当是徐福寻药失败,不了了之。而徐福这边便开始在群岛上耕种发展,最后形成了一个小国家,它就是日本。如今已经不管传说可不可信,单看徐福带领着一群人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开垦生存,就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了。
很难想象,真的有人会迁徙海外建造一座城市,所以当被誉为“海外拓荒之父”黄乃裳的故事传回国内时,都不得不为其魄力感到佩服。毕竟他可是在上世纪初带领一千来号人租借土地999年,建造出一座中国城的奇人!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城出现在国外街头的形象也越来越频繁,华裔们在异国他乡聚集在一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怀念远在千里之外的祖国。
要说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城,就不得不提到马来西亚的诗巫了,这个被称为“新福州”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海外移民成功的典范。
事实上早在1850年时,这里还只是一个名叫马兰瑙的小村庄,被英国所殖民。当年一个叫黄乃裳的中国人来到这里开垦贸易,逐步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木材集散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边已经完成了三座跨江大桥的建造,实现了与外界的陆地交通,彻底消失了曾经那个孤立无援的小岛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充满了华夏民族文化,福州十邑文物馆,华人成立的基金会慈善会,银行等等都相继在这里成立。甚至连这里居民所通用的语言都是汉语与福州话,如今的诗巫绝对称得上是马来西亚繁荣的发达城市。
虽然诗巫在马来西亚,不过了解其相关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城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城,而他的发展还得从上世纪初那个叫黄乃裳的人谈起。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更加陷入了被动局面,国内民生凋敝,国外列强环伺,稍不注意中国便将跌入万丈深渊。
在此情形下,许多国人不堪重负,无奈之下只好另谋出路。当时想的就是去国外寻求一个未曾开垦的又有条件开垦的蛮荒之地,然后将家乡的人带去生活。
有这个想法的人很多,但真正付出行动的只有黄乃裳,黄乃裳是福州本地的孝廉,他也有一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奈何形势所逼他只有选择另辟蹊径。因福州近海,利用地理位置之便黄乃裳开始出海寻求立足之地,两年后还真的让他找到了诗巫这个地方。
当时的诗巫属于一个小岛,地广人稀几乎没有人上岛前来开垦。黄乃裳亲自上岛考察土壤水源,得出了适合耕种的决断,便找到了当时当地政府进行租界约谈。
黄乃裳这个行动派很快便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垦约》17条,取得了在诗巫贸易,言论,来往,商业,船业,等诸多自由的权利,还一下子拿到了这里的999年租界权,可谓是当时中国与别国签订的一个相对独立平等的条约了。
条约倒是签订完毕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迁移人口上岛开垦荒地,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海外乐土。
1901年开始,黄乃裳就陆续迁移同乡前往岛上定居,因为都是些穷苦人家因此许多人也乐意背井离乡,前前后后黄乃裳花了2年才把1118名福州人迁移完毕,迁移完毕后真正的考验来了。
当时诗巫还是处于内陆热带原始森林地带,十分荒芜。大量的蚊虫,猛兽,陌生的病菌,还有极端的高温天气这些都是对人们的考验,至少在最开始起码有八九十人死于热带传染类疾病。
不过在困难面前黄乃裳一行人没有选择放弃,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尝试各种农作物的培养。这期间食物的短缺,对未知的迷茫与恐惧,都幻化成了一次次的失败与一次次地重新尝试,终于在5年后栽种培育出了橡胶树,心酸可想而知。
有了经济作物回报之后,黄乃裳又带领人们发展造船业,逐渐这里就成了海外华人的一个立足之地。经济发达后这里的福州人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黄乃裳并没有忘本,还是建造的中国祠堂,中国学校,中国商店,俨然就是一个马来西亚的中国人。
如今去诗巫旅游的人肯定会很有感触,虽处在异国他乡,但这里的文字语言甚至和吃食都和中国沿海城市没什么两样。
黄乃裳和他的同乡也靠着自己努力,逐渐成为在当地有影响的力量之一,橡胶业,造船业,航海业,建筑业甚至是金融业,福州人都有参与。
有的人还参加了政治选举,可见新福州这个称号名不虚传,或许谁也想不到当初的一个决定,一份合约,能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洋群岛上出现一个新兴的中国城,出现一座福州人自己的城。
拼搏努力勇敢,这三项优良品质在黄乃裳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他又怎会带着一千多人前往陌生的土地开垦呢?
如果不是足够的努力,又如何在千难万险中脱颖而出,建造出一座中国城呢?如果不是够拼搏,又怎会在清政府政权即将崩塌时,选择另外一条出路?
黄乃裳的行为正是当时万千学子的爱国方式之一,维新变法的失败让他另辟蹊径,走向了一条旷古奇闻般的道路。庆幸的是他成功了,他建造了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海外乐土,也向世人证实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非革命不足以救国,非拓殖不足以聚众”。如今诗巫新福州的存在,恰好证实了黄乃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