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宦官当道,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后唐两代,宦官当道,已经达到了可以随时改朝换代的程度。
王振这种级别的宦官,更是有权决定一国的对外战争。在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他可以让自己的心腹去做六部的官员。
为什么明代宦官的权利这么大?
02
朱元璋觉得宰相的权利过大,便取消了宰相之位,把所有的权利都交给了皇上。但现在的问题是,皇上就一人,若是把整个国家的事情都交给皇上,皇上岂不是要把自己活活累死?
于是,在朝堂上,朝堂上的官员,将所有的朝堂上的公文,都整理出来,然后提交给皇上,也就是所谓的“票拟”。
很多公文都是由内阁递交上去的,陛下都要看一遍,然后用红色的墨水写下批注,也就是所谓的“批红”。这么多奏折,皇上都有些应接不暇了。于是,便有了几个小公公,在皇上的授意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见,或是通过内阁的意见来“批红”,这种小公公便是司礼监的执笔人,执笔人并不只有一个,而是有几个。
可见执笔公公的权势有多大。这是由于从“批红”的权利属性来看,它是一种最高的决策权利,是一种体现皇帝权威的中心手段。
在明中晚期,有些皇帝,例如万历嘉靖怠政,有些皇帝有特殊嗜好,例如“天启氏”。这些都让执笔人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代表陛下下达命令。
03
执笔宦官之所以能被称为“批红”,自然是要有一定的学问,宦官大都出身贫寒,学问从何而来?
朱元璋下令不准宦官学习,可能是怕宦官插手国家事务。
然而这个禁令却被他的重孙朱瞻基给打破了,因为大明王朝的历代君王,都没有朱元璋那么勤奋,而朱瞻又没有朱元璋那么勤奋,自然也要找个帮手,毕竟不会读书的宦官,实在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朱瞻基还在皇宫中开设了学堂,把宦官送到学堂去读书。宦官群体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为其在中晚时期进入政权核心阶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代的宦官有很多,但如魏忠贤这样文盲的却是凤毛麟角。像冯保,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大家”,更是一位对于治国之道有着独到见解的人。
04
为什么,就算宦官有了足够的实力,也不能对皇上造成任何的威胁?
我们都清楚,万历嘉靖皇帝几年都没有上过朝,可是他依然把天下的权力抓得紧紧的,为什么?
哪怕皇上不上朝,也顶多是一堆一堆的事务没有解决,但他的权利并没有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例如,在天启年间,因天启疏忽,许多职位都有缺额,天启孙丕扬曾向天启推荐过许多有才能的人,但天启并未理会,天启便将许多职位都留了下来。即使是掌管人事的户部,也不可能在没有得到明治维新批准的情况下,就能对官员进行任命。
再举一例。
天启帝病重时,魏忠贤要自己选储君,于是找了自己的亲信,军中的军中大臣崔呈秀商量,崔呈秀一看就觉得不行,虽说魏忠贤手握重权,手握重权的宦官都是他的亲信,而且六部中也有不少是魏忠贤的亲信,可是天启陛下早有圣旨,要让崇祯帝登基,那么魏忠贤要立储君的事情就成了定局。
05
宦官本来就是皇上的走狗,又不隶属于六部,所以他们的任命和免职,都要看皇上的意思。甚至,还得到了陛下的亲信。
明英宗能把关系到一国生死攸关的事交给王振,可见他对王振是何等的信赖。
天启帝给崇祯皇帝留下的遗愿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他在登基的时候,对魏忠贤保持足够的信任。
明代之前实行的是丞相制度,皇上只要处理好自己的大臣就可以了,不过后来朱元璋取消了这个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皇上不仅不用担心,还要应付更多的官员。
皇帝单枪匹马对付不了这些大臣,从心底里就对他们没有信心,可是朝堂上的事情还要靠他们来处理,该如何是好?找到值得信赖的人来监管和制约他们。
这也是宦官进入政坛的另一个理由。太监无家可归,无子无孙,将皇上视为自己的根源,再加上日夜同在,所以太监对皇上的忠诚更加纯粹,这一点是其他文臣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皇上对宦官还是比较放心的。
06
崇祯是个爱用宦官的君王。
为观察辽东情况,崇祯皇帝派高启秘密前往前线。高起潜虽然是个统帅,但却是个十足的统帅,所有统帅都要听从他的号令。
到得清兵压境,高起率领大军,却是纹丝不动,卢象升虽已阵亡,他也不肯相助。
辽东都城辽阳之战,在战况最为激烈之时,有高启,胡嘉栋,韩初命,牛象干,刑慎言五人出城逃跑,民间称之为“一同逃跑的五督军”,这五人的逃跑对辽阳的军队士气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而且,这也是那个时候,监军和宦官在军队中的作用。
吴阿衡则是被委以重任,与总兵官吴国俊一同,为邓希诏贺生日,而清军则是成功地击败了明军,攻入了关中。
07
明帝喜欢宦官,宦官陪伴大明,王承恩是明帝死后,明帝死后,他是明帝死后,唯一一个目睹明帝灭亡的人。
如今,在崇祯帝的灵柩旁,有一处宦官的坟,名为王承恩的坟,据说是因为他对皇帝的忠诚,所以才会让他在临终前,一直陪伴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