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塞,这四个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的后果却无比真实——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甚至失去生命。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人已经经历过脑梗塞,那么这篇文章请一定要认真读完。因为有些事情,一旦做错了,很可能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命。

很多人误以为脑梗塞是老年病,年纪大了自然就会得。其实不然。脑梗塞的本质,是血液里的“高速公路”——动脉,被堵住了。这种堵塞会导致大脑某个区域突然“断电”,失去了氧气和营养的供应。
根据《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指出,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其中大多数是脑梗塞)患者超过3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1人中招。脑梗塞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年轻化,30岁出头的病例并不少见。这不是自然老化,这是血管在“提前报废”。

脑梗塞并不是像地震一样毫无预兆。它其实有很多“前奏”,只是大多数人忽略了。
比如:早上起床时,一侧手脚发麻、发沉,像是“没睡醒”;走路突然发飘,像踩在棉花上;说话时嘴角一歪,吐词不清;甚至只是刷牙时,一边脸忽然没感觉了。这些都不是“小毛病”,而是大脑在拉响“紧急红灯”。
很多文献指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前的重要预警。有研究发现,约有15%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30天曾出现过TIA,只是这些信号被当成“累了”“歇歇就好”而忽略了。

1.不要再“硬扛”不适,尤其是早上那几分钟
脑梗最容易在清晨发生,特别是醒来后突然起床、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动作,都会让血压瞬间飙高,血管容易承受不住,堵上加堵。
如果你已经是脑梗幸存者,早上醒来后请一定要躺一会儿,慢慢坐起,等头脑清醒、血压稳定后再起床。别把“我还行”当真,身体不会骗你。
2.不要擅自停药,觉得自己“好了”就不吃了
这是脑梗复发的罪魁祸首。很多人出院后觉得自己恢复不错,就偷偷停药,尤其是抗凝、降压、调脂的药物。有位60岁的患者告诉我:“我吃药吃得没感觉了,就停了。”结果三个月后,又被120抬回来了。
脑梗不是感冒,治好了就完事儿;它像高压锅,药物是减压阀,停药就等于把锅盖焊死。

3.千万别再“大鱼大肉”,尤其是晚上一顿吃撑
很多脑梗患者出院后觉得“捡回一条命”,开始吃得更猛,补得更狠。油炸、肥肉、火锅、夜宵一样不落。结果是血脂飙升、血压乱跳、血糖失控。
营养不是靠油水堆出来的。你可以吃肉,但不要吃“油肉”;可以吃蛋白质,但请选鱼肉、豆腐、鸡胸;晚饭吃七分饱,肚子舒服,脑袋才安全。
4.不要一整天窝在沙发上当“葛优躺”
很多人以为脑梗后静养就是“别动”,其实不动才是最大的风险。长时间不活动,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再次形成血栓。
不需要你去跑马拉松,但每天至少要散步30分钟,哪怕在屋里来回走走也行。动一动,血液才能“活”起来。

5.不要再熬夜打牌刷手机,别为“年轻时没享过”补债
夜晚是血压波动最大的时间段,熬夜会扰乱身体的“作息钟”,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上升、心率不稳。
你以前没得脑梗,是身体在帮你兜底;现在你得过了,再去透支,就是在玩命。别再熬夜了,夜晚是修复身体的时间,不是消耗它的战场。

6.千万别“掉以轻心”不复查,觉得“我挺过来了就万事大吉”
很多人脑梗出院后就“人间蒸发”,不去医院,不复查,不复诊。其实脑梗后的前一年,是复发率最高的时期。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是为了提前抓住问题。
就像做保养,不是等车坏了才去修,而是没事也要看看机油够不够、刹车灵不灵。身体比车贵得多。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得脑梗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是“老年病”,现在是“生活病”。高压生活、饮食西化、久坐少动、精神焦虑,都是脑梗年轻化的“幕后黑手”。
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节奏快、压力大、应酬多,很多人白天坐办公室,晚上拼酒局。血管长期承受高负荷,像一根气球皮,吹久了总有一天会“嘭”一声爆掉。
社会节奏越快,我们越要学会“慢一点”。每晚早点睡一点,每餐清淡一点,每天运动一会儿,就是在给身体留后路。

脑梗的可怕,不只是它本身,而是它“悄无声息”地把人从健康拉向残疾。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即使得过一次,也不长记性,还是老样子。
今天我们讲了6件事,都是临床中无数教训换来的总结。你可能觉得这些道理“都知道”,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
别等第二次脑梗来敲门才后悔。那时候,可能就不是120能救得回来的事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王陇德,等.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21年版).中华内科杂志,2021,60(3):196-208.
叶任高.中风病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中医杂志,2020,61(10):873-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