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1115年—1197年),开封人,十四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吴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55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1197年,吴太后病死,终年八十三岁,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
据说,南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之所以能当上皇后,是她出生前就已经由“上天”安排好了的。据《宋史》记载,吴氏世居开封,他的父亲吴近曾经做梦梦见自己到一个亭子,上面的横匾是“侍康”;旁边种植芍药,只有一朵花开了,特别妍丽可贵,花下有一只白羊。吴近醒后颇感惊异。后来,在1115年(乙未年,羊年)生下吴氏时,红光射向户外。吴氏十四岁的时候被选入宫,侍奉当时的康王赵构。吴近这才恍然大悟,认为这是“侍康”的征兆。
史书中关于吴氏出生及入宫的描述,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那所谓的“上天征兆”很可能是吴氏父亲在女儿飞黄腾达后的刻意附会。然而,吴氏确实如父亲梦中预兆那般,得到了上天的庇佑,深受赵构宠爱。宋高宗即位初期,吴氏常着戎装伴其左右。她知书达礼,在跟随宋高宗逃至四明时,面对卫士兵变,她机智应对,骗过闯宫的士兵,使高宗免遭祸患。后来,高宗海上航行时,有鱼跃入船中,吴氏便以“周武王白鱼入舟”之祥兆喻之,高宗大喜,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地后,又进封她为才人。
吴氏博通书史,善于写作,因此愈发得到高宗的宠爱。不久,她便被晋封为“婉仪”,随后又晋升为贵妃。据传高宗曾有意立吴氏为皇后,但因太后韦氏尚在金朝,故令她耐心等待。吴氏恭敬回应,表示自己从未有过此等念头。不过,也有说法称,韦太后从金朝归来后才带来高宗原配邢秉懿的死讯,因此高宗不太可能在韦太后回国前就议论立吴氏为后之事。韦太后回国后,朝臣多次上表请立吴氏为皇后,韦太后虽因吴氏知晓自己年轻时的底细而无意支持,但最终还是让高宗自行决定,于是吴氏被立为皇后。
高宗因战乱惊吓留下后遗症,无法生育,在唯一儿子病死后,便无嫡亲子嗣。无奈之下,他召宗室赵伯琮入宫收为养子,令张贤妃养育。当时还是才人的吴氏,亦想为皇帝分忧,便收宗室赵伯玖为养子。不幸的是,张贤妃早逝,吴氏便奏请高宗将赵伯琮一并收养,使他不失母爱。吴氏对两个养子一视同仁,甚至在推荐储君时,称赞赵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堪当大任。值得一提的是,赵伯琮乃宋太祖赵匡胤之后,而高宗为宋太宗赵光义之后,赵伯琮即位,皇权便由太宗一系转入太祖一系。吴氏用人不唯亲,不拘泥于血脉之见,足见其深明大义,实为明智之女。
绍兴十三年,吴贵妃被正式册立为皇后。此后,她家族荣耀,亲属因她而官至后宫者达三十五人。吴皇后深知高宗思念邢皇后,便让自己的侄儿迎娶邢家女儿为妻,以慰高宗之心。她孝敬婆婆韦太后,侍奉起居体贴周到,性格严肃的韦太后对这个媳妇也颇为满意。吴氏还曾绘制《古烈女图》置于坐中以为鉴,并在自己后宫居所挂“贤志”牌匾,以《诗序》之义自勉。
南宋历史中有一奇特现象:皇帝们不爱做皇上,却爱做太上皇。高宗赵构在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宋孝宗赵慎,做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孝宗即位后,称吴氏为太上皇后,迁居德寿宫,上尊号为“寿圣太上皇后”。后来,孝宗也效仿高宗,做了五年太上皇。宋光宗的故事更为复杂,其皇后李氏张狂跋扈、不讲道理,光宗对她既怕又爱。李皇后奏请太上皇孝宗立自己的儿子嘉王为太子,但孝宗不同意,李皇后便向光宗告状,导致孝宗与光宗父子失和。光宗做了五年皇帝后,因孝宗驾崩而心神俱疲、颓然病倒,也想做个太上皇。他甚至以病推托了孝宗的祭奠之礼,直接禅位给嘉王赵扩,即宋宁宗。
吴皇后眼见皇帝们一个个只想做太上皇而不愿处理政务,只好主动出来主持南宋政事,以保赵氏王朝江山社稷。在孝宗驾崩、光宗撒手不管、朝堂乱成一锅粥时,年已八旬的吴氏被众臣推举出来垂帘听政。她虽百般无奈,但也只好勉强出来主持大局。据《宋史》记载,其外甥吴琚劝她垂帘可暂不可久,她遂于翌日撤帘,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皇帝,然后干脆利落地撤帘,化解了一场宫廷危机,再次保住了赵氏江山。
三年后,吴太后病逝,享年八十三岁。她在临终之时仍不忘宋朝江山社稷,特地留下遗诰告诫孙子和曾孙要以江山黎民为重,不要因为已死之人耽误了朝政。南宋高宗皇后吴氏,在后位(包括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走完金婚的皇后。她早年曾伴随宋高宗海上逃亡,后来又做赵伯琮(后改为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后改名赵璩,死后追封信王)的养母,先后辅佐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位皇帝。在整个两宋时期的诸皇后中,吴氏是少数对政治有较大影响的皇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