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开口问道:“朕来问问你,这天下之间,究竟什么东西才是最大的呢?”
在朱元璋面前,有个蒙古少女王氏。这位朱元璋被人称作“活阎王”呢,可面对他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王氏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就说出了四个字。您猜怎么着,就因为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王氏的命运就此改变,她一下子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儿媳啦。
大家可能会好奇,朱元璋怎么就会问出那样的问题呢?而那位蒙古少女面对朱元璋的询问,又究竟给出了怎样的回答?要知道朱元璋那可是有着“活阎王”之称的,在他手底下能活下来可不容易,可这位蒙古少女居然就做到了,这其中的缘由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一番呢。
冉冉升起的将星
你知道吗?曾经有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东西是最大的。其实呢,不光咱们会琢磨这个事儿,历史上那位同样被尊称为太祖的赵匡胤,他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呢。
北宋在刚刚建立之时,出现了一位极为著名的宰相,他便是赵普。这位赵普啊,那可真的是相当厉害呢。
赵普这一生啊,说起来读书的数量其实并不算多呢。不过呢,可别小瞧了他,人家就凭着仅仅半本《论语》,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呢,这本事可真不一般呐。
在后来的日子里,就流传出了这样一句极为著名的话语,那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呢。而这句话所指向的对象,正是赵普这个人哦。
在历史上,当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夺取了皇位,从而开启了宋朝的统治篇章。而在这一重大事件当中,有一个人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这个人就是赵普,他可是陈桥驿兵变的策划者之一呢,在整个夺权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北宋建立起来之后,有那么一天,赵匡胤冷不丁地向赵普发问:“你琢磨琢磨,这普天之下,啥东西是最大的?”
赵普在听完相关内容之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十分干脆利落地回应道:“道理。”
当听到赵普说出那番话之后,当时在现场的所有人心里都忍不住为他揪了起来,纷纷替他捏了一把冷汗呢。要知道,那可是在皇帝跟前,按照常理来说,不都应该讲皇帝是最为尊贵、权力最大的吗?可赵普却不知说了些什么,着实让在场众人都为他的这番言行而担忧不已。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情况下,赵普要是说出对皇帝不敬的话,那后果可就严重啦。很有可能他这官职一下子就没了,毕竟冒犯皇帝那还能有好果子吃吗?而且,不只是丢官这么简单,甚至有可能被株连九族呢。为啥会这么严重呢?就是因为对皇帝说那样的话,那可属于欺君之罪,在古代,这欺君的罪名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赵普要是真那么做了,面临的处境那是相当危险呐。
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有些人呐,他们心里头其实是惧怕皇帝的,可恰恰就是这些怕皇帝的人,反倒敢直接把皇帝称作皇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说不定能讨得皇帝的欢心呢。不过呢,这一招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管用的哦。要是碰上那种贤明的君主,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明君,这一套做法可就没那么好使啦,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呢。
一代明君赵匡胤,对于赵普所说的那两个字,是极为赞同的。
赵普平时开展工作,主要就是靠着“道理”这两个字来将其做好的,所以他所说的话是极为符合他一贯的作风的。
朱元璋这么去问蒙古少女王氏,其实完全就是照搬了赵匡胤当年的那种问法呢。
那么,这里所说的这个蒙古少女究竟是谁呢?
有一位王氏美女,她可不是一般人哦,她可是元朝特别有名的将领王保保的亲妹妹呢。那朱元璋为啥要把她给抓来?其实啊,朱元璋心里打着小算盘呢,他就是想着通过抓住王保保的妹妹,好让王保保能够归降于他。
朱元璋给予了王保保一个极为尊崇的称呼,称其为“天下奇男子”。
大家可能会对朱元璋一生的经历心生羡慕之情,毕竟他从一个出身低微的人一步步崛起,最终登上了皇位,建立了一番大业呢。不过呢,就算有着这般波澜壮阔的人生,朱元璋他也并非是毫无遗憾的哦,他同样有着专属于自己的那份遗憾。
这里面存在两个情况,其一是没能得到传国玉玺,这使得他心里总觉得自己的身份来历好像不够正统似的。其二呢,就是没能将王保保这样厉害的猛将收归己用。
在我们如今的视角来看,那传国玉玺能有啥用处呢?难道说没了它,就没办法当皇帝了不成?这传国玉玺在过去似乎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意义,可放到现在我们去琢磨,就会觉得挺奇怪的,怎么会有这样一种观念,好像缺了它,皇帝的位子就坐不稳或者干脆没资格去坐了呢,真的是让人有点难以理解。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元璋在建立自己的势力过程中,手下已然汇聚了众多勇猛无比的将领。然而,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即便他麾下猛将如云,可朱元璋却对王保保这名将领格外看重,一心想着要将其收入囊中。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王保保到底有何特别之处,能让手下本就不缺猛将的朱元璋如此渴望得到他呢?
王保保此人,其一生可谓是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传奇色彩。在他所经历的岁月里,诸多事件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种种经历都让他的人生宛如一部情节丰富、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一般呢。
王保保的父亲以及舅舅,在当时那个时期,可都是元军里面相当出色的将领。这其中呢,又尤以他的父亲最为突出。他父亲可真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不但武艺高强,而且颇具文才,是个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的猛将呢。在那段岁月里,他曾多次投身到镇压起义军的行动当中去,在相关的军事行动方面可以说是有着颇为丰富的经历啦。
挺可惜的一件事是,王保保的父亲在去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不幸阵亡了,从年龄上来说,也能算是英年早逝的情况呢。
以前啊,王保保老是生病,身体不太好,就住在舅舅家里养病呢。后来呢,他的父亲在战场上打仗,不幸战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保保就直接变成了舅舅的养子啦,从此和舅舅有了更为紧密的亲属关系。
在那之后,王保保的舅舅同样采取了行动,组织起军队去对起义军进行镇压。
这份工作仿佛已经变成了家传的事务。就是说,这份工作在他们家好像已经一代一代往下传了,就好像形成了一种家族传承的模式呢,感觉已经延续有一段时间啦,成了他们家比较特别的一种情况哦。
打从那个时候开始,王保保便跟着自己的舅舅一同学习打仗方面的事儿了。平日里没什么特别事情的时候呢,他就独自一人待在那儿,专心琢磨着该怎么去排兵布阵,思考着怎样安排兵力部署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呢。
就这样,一颗格外明亮的将星缓缓升起了,在这之前,恐怕谁都未曾料到,王保保到最后居然成为了元朝最后的中流砥柱,支撑起了元朝那摇摇欲坠的局面呢。
王保保的舅舅有着颇为出色的军事表现,在相关战事当中,他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以及作战策略,曾先后两次成功击败了红巾军。不仅如此,在取得这两次胜利之后,他还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所展现出的优势,顺利招降了红巾军的两位将领呢。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两个人是真心实意地前来归降的,可谁能想到呢,他们在投降之后,居然直接瞅准机会,一下子就对王保保的舅舅下了毒手,把人家给刺杀了呢。
就这样一来,元军又一次陷入到了群龙无首的那种境地当中。也就是说,他们失去了能够统领全军、发号施令的核心人物,整个军队呈现出一种无人指挥、各自为政的状态,就好似一群失去了头羊的羊群一般,陷入了一种较为混乱且茫然无措的局面之中。
在经过一番推举的过程之后,众人经过考量与商量,最终做出了决定,推举年纪尚轻的王保保来担任新的领袖。就这样,王保保在众人的认可下,挑起了新领袖这一重任。
史学家们经过一番估算后认为,在当时那个时候,王保保的年龄应该还没有达到20岁呢。可能就是由于他年纪比较轻的缘故吧,所以有很多人都称呼他为“孺子”哦。
王保保不仅得到了先人手底下众人的推举,就连元朝政府也授予了他不少官职呢,这种情况在当时其实是挺常见的。
“迷人”的王保保
在元朝末年那个时期,情况可以说是相当严峻啦,朝廷都差不多陷入到了无人可用的艰难处境之中呢。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的汉族人都纷纷投身到起义军那边去了,所以元朝这边就面临着可用之人极度匮乏的这么个状况哦。
当时蒙古内部一直在进行内斗呢,这就导致元朝刚开始去镇压起义军的时候啊,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连足够充裕的兵源都没办法凑齐。就拿王保保的舅舅来说吧,他手底下那些兵,基本上都是当初他舅舅自己去招募来的,并不是从元朝原本充足完备的兵源体系里调配而来的哦。
你看那曾经偌大的一个封建王朝,历经了那么多的岁月,有着诸多的规制、繁复的架构,曾经也是威风赫赫、看上去似乎能一直延续下去呢。可谁能想到呢,到了后来,它却一点点地走向衰落,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内忧外患不断,局面越来越糟糕,最后竟然沦落到了如此凄惨的地步,这真的是太让人觉得可悲可叹了呢。
要知道,王保保所率领的是一支临时招募而来的军队。可就是凭借着这样一支队伍,王保保居然成功地击败了那两位做出杀舅行径的将领呢。而且,他还非常顺利地就把这两位将领给生擒活捉,带了回来。
最终,王保保选择以这两人的性命作为祭奠之物,来告慰自己的舅舅。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让这两人的生命就此消逝,而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对舅舅的祭奠仪式。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王保保借着当时的形势发展,顺利地平定了在中原一带兴起的各路起义军。他凭借自身的能力以及所掌握的兵力等诸多因素,在与各路起义军的对抗当中占据上风,将这些起义军逐一平定,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保卫朝廷安全的任务,使得朝廷得以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下继续维持其统治秩序。
在当时那个阶段,王保保已然成为了元朝朝堂之上相当有名气的一位人物啦。不过呢,可不光是他哦,还有孛罗帖木儿父子俩,他们在元朝朝堂之中同样也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呢。
在元朝末年那个时候,朝廷所能依靠、仰仗的势力,基本上就只有两个人的了。按常理来说呢,面对四处兴起的起义军,他们应该承担起南下平定叛乱的责任才对。可实际上呢,这两人压根就没这么做,反而是继续在内部争斗不休,把精力都放在了和对方争权夺利上,完全不顾及外面起义军日益壮大的严峻形势呢。
在那个时候,南方可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呢。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几位可都在南方的地盘上,彼此之间展开了极为激烈的争斗,那场面真可谓是打得热火朝天,各方势力互不相让,都在为了争夺更多的地盘和更大的优势而拼尽全力呢。
假如在那个时候,王保保他们这一方,或者其他某一股主要势力选择向南进军的话,那情况对于朱元璋来说可就不妙了。要知道,朱元璋这边的布局安排等各方面情况,很可能会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南下势力而陷入混乱,导致他没办法很好地兼顾前后,首尾难以相互照应,在应对上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呢。而且,不光是朱元璋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估计陈友谅到时候也会遭遇类似的情况,在这种局势下同样会陷入那种顾得了头顾不了尾,难以有效应对各方压力的艰难处境之中。
在这个时候,其实是歼灭朱元璋他们的最好时机啦。可以说,当下的局势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有利于对朱元璋他们展开歼灭行动的态势呢,就仿佛各方面的条件都凑到一块儿了,要是能抓住这个时机出手,那极有可能就成功将朱元璋一伙给彻底消灭掉。
结果呢,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这两人较上劲了。他俩可都是身居要职呢,一个担任左丞相,另一个担任右丞相。而且呢,在立场上也不一样,王保保是支持皇帝的,而孛罗帖木儿则是站在皇太子那一边的。
当双方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往往就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呢,光靠嘴上争论或者互相使眼色之类的可都不管用啦,最终往往就得凭借实实在在的实力来一决高下了,让实力成为评判是非、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事情是这样的,王保保率领着军队和孛罗帖木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双方你来我往的交锋过程中,局势不断变化,战斗场面十分胶着。不过呢,经过一系列的拼杀与对抗,最终的结果是王保保在这场争斗中获得了胜利,成功击败了孛罗帖木儿。
起初呢,皇帝是站在孛罗帖木儿他们这一边的,给予了支持。可谁能想到啊,孛罗帖木儿在之后的战事当中,竟然是接连吃败仗,这表现实在是太不尽如人意了。就因为这个缘故,皇帝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开始讨厌起他来了。后来呢,皇帝干脆直接采取了行动,派人把孛罗帖木儿给杀掉了。而孛罗帖木儿的那些同党啊,也没能逃脱厄运,被王保保给全部消灭掉了。
在将内乱妥善解决之后,皇帝便下达了旨意,派遣王保保前往河南地区,其主要任务是去平定在南方兴起的起义军。
在那个时候啊,朱元璋已然在南方的诸多战斗当中取得了胜利。而且呢,他手底下还有徐达这位十分厉害的大将军。徐达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时刻留意着元军主力的动向,就是为了提防他们往南进发。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王保保想要南下作战可就没那么容易喽,毕竟有诸多因素在制约着他呢。
皇帝极其恼怒的是,王保保竟然未按要求出兵,反倒与四路军阀展开了争斗。如此一来,在那一段时期内,元朝的内部局势再度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
当看到敌人的内部又一次乱得如同煮开的一锅粥一般时,朱元璋果断地做出了行动。他亲自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朝着北方进发,就此正式拉开了那场旨在消灭元朝统治的重要战役的序幕,灭元之战也就此打响了。
瞧那王保保他们的情况,当时也没别的办法了,只能无奈地停下正在进行的内斗行为。为啥呢?因为朱元璋的大军压境啦,形势所迫,他们不得不赶紧掉转方向,全力以赴地去抵御朱元璋那声势浩大的军队呢。
王保保这个人确实挺厉害的,在和朱元璋的部队作战过程中,那可是多次让朱元璋的部队吃了大败仗呢。不过呢,即便他有这样的能耐,也还是没起到什么关键作用。最终的结果就是,元大都依旧没能保住,还是给弄丢了。
随后呢,朱元璋借着当时的局势,顺势就在此地成功建立起了大明王朝。而从这时候开始,我国的历史便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发展历程啦。
在那个时期,有个人可是多次在战场上让朱元璋吃了败仗,这个人就是王保保哦。王保保在军事方面相当有才能呢,他的军事本领让朱元璋都十分钦佩。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心里就特别希望能把王保保招揽到自己这边来,为此呢,朱元璋可是一直在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就盼着能成功招降王保保啦。
要知道,王保保这个人对元朝那可是极为忠诚的。哪怕后来形势变化,他已经撤回到了自己此前的老家,可他这份对元朝的忠诚之心却始终都没有改变过,一直都坚定地保持着那份忠诚呢。
忠孝最大
在那之后,北元与明朝之间的战争仍在持续进行着。而在这一系列的战事当中,王保保可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出了不少的力气呢。他在北元对抗明朝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作战行动,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为北元的作战事宜贡献颇多。
大家知道吗?每次明军和王保保交战,结果被王保保打败之后,朱元璋的反应可有点让人意外呢。按常理来说,打了败仗,作为首领那肯定得生气,可朱元璋却不这样,他反而是挺开心的。这是为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啦,就是因为通过这些战斗,朱元璋发现自己当初并没有看错人。
瞧啊,老朱心里头有那么一个自己特别欣赏的人,这人在某个场合或者某件事情当中那可是表现得极为出色,就如同在战场上一般大杀四方,把局面掌控得死死的,展现出超强的能力。面对这人如此厉害的表现,老朱呢,那自然是打心底里感到特别满意啦,就好像看到了自己所期望的那般精彩场景,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元朝灭亡之后,王保保的外祖父带着全家老小选择了投降。在这一家老小当中呢,就有王保保的妹妹。这位妹妹,除了被称作王氏之外,还有个名字叫观音奴呢。而且据说,她还有个蒙古名字,叫做敏敏帖木儿。
朱元璋对待王保保外祖父那一大家子,那可是像供着一样地礼遇。
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叫观音奴,朱元璋心里特别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非常希望能把观音奴许配给自己的儿子秦王。
在一定程度上,这颇有些像一场政治联姻的意味。为何这么说呢?原来啊,朱元璋有着他自己的盘算,他企图通过某种方式给王保保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你瞧瞧,我对你们家的人那可是相当不错,现在也没什么别的事儿,你就赶紧到我这边来吧,一家人团团圆圆的,难道不比其他的什么都重要、都强得多吗?”
从这样的情况来看,朱元璋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采取一些手段诱导王保保归降呢。也就是说,通过种种迹象或者相关的情形去分析,朱元璋所做的一些举动,似乎有着引导、促使王保保向他投降归附的意图哦。
王保保对元朝的忠诚实在令人佩服。要知道,即便他的亲人在另一边,可他呢,内心始终坚定,从未有过一丝动摇,一直坚守着对元朝的那份忠诚呢。
观音奴心里很清楚,朱元璋就是在拿自己当棋子利用呢。在这种情况下,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法子,便以要给外公守孝为由头,对外宣称当下这个情形实在不方便举行婚事。
在当时的明朝,有不少大臣都觉得在那个时候不应该强行安排结婚事宜。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对方才刚刚去世没多久,于情于理,此刻强行操办婚事确实不太合适呢。
朱元璋心里可不想就这么一直拖着,要知道,他每日里都满心期盼着王保保能够尽早归降过来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琢磨了一番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向观音奴询问一个问题。
接下来所有的事情究竟要怎样继续开展,那可就完全取决于观音奴给出怎样的答复啦。
朱元璋把观音奴唤至跟前,开口询问道:“观音奴啊,你且说说看,这天下之中,究竟什么东西才是最大的?”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观音奴在听完相关话语之后,连一丝犹豫都没有,当即十分坚定地说道:“忠孝最大!”而朱元璋听到观音奴的这一回答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从他的这一反应就能够明显看得出来,朱元璋对于观音奴给出的这个回答那可是相当满意的呢。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可能都觉得在众多的善举当中,“孝”是最为重要、最为首要的,仿佛它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很多人都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认为“孝”的分量在所有的善行里面是最重的。
观音奴的回答表明,在她心中是把“忠”摆在首要位置的。这意味着,对国家保持忠诚这件事在她看来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
要知道,朱元璋心里是十分明白的,观音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忠诚,压根就不是冲着他朱元璋来的,而是完完全全向着元朝的。
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机下,观音奴抓住机会,清晰且坚定地表达出了自己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决心。她满心以为事情会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呢。可谁能想到,朱元璋压根就没顺着她的想法去行事哦。最终,朱元璋采取了强硬的手段,硬是安排她和秦王结成了夫妻呢。
即便处在那样的形势之下,王保保也始终没有选择向明朝投降。他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后来一直待在北元,直至生命的终结。就这样,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就画上了句号啦。
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是不存在王保保这个人的话,那很可能当初明军所进行的三路北伐就会取得完全的胜利。一旦如此,说不定北元就会被彻彻底底地给消灭掉了呢。因为王保保在当时的局势当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他的存在对明军北伐以及北元的存续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才说要是没他在,局面或许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观音奴成为了秦王的首位正妃,可这二人婚后的日子过得压根儿就不幸福。为啥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因为存在着文化方面的差异呢。
在过去那个时候,秦王可是个很倔强、逆反的人呢。朱元璋曾特意叮嘱他,要尽可能好好地对待观音奴,可秦王呢,压根就不听从这吩咐。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就把观音奴一直囚禁在宫中。结果呢,到最后观音奴竟然被人给毒死了,实在是挺让人惋惜的呢。
人们常说“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意思是在帝王之家,往往充斥着各种权力争斗、利益纠葛,亲情在这些面前常常显得很淡薄。然而,这一次朱元璋却打破了这种固有印象,展现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极大宽容呢。
即使王保保始终未曾归降于朱元璋,可朱元璋也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气急败坏地把观音奴等人给杀害掉。
也许啊,这世上不管是谁,都有其善良的那一面呢。就拿朱元璋来说吧,在他所善待的人当中,最值得一提的那可就是王保保啦。王保保那可是世间极为少见的忠臣良将,朱元璋对他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态度,给予了善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