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政绩卓著,文学成就斐然,对北宋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就是范仲淹,那个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人物。
范仲淹出生于徐州,两岁时父亲便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但范仲淹从小就勤奋好学,在醴泉寺寄宿读书时,生活极为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粥,等粥冷凝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菜吃,这就是 “断齑画粥” 的故事。但即便如此清苦,范仲淹依然坚持刻苦学习,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范仲淹早年的求学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在那个 “学而优则仕” 的时代,范仲淹深知,只有通过科举入仕,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于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 “寒儒” 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这一小小的官职,成为了范仲淹政治生涯的起点,也开启了他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一生。
二、初入官场的刚正不阿初入官场的范仲淹,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在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期间,他认真审理每一个案件,力求公正公平,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他的这种工作态度,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 年),范仲淹向朝廷上书万言的《上执政书》,请求改革吏治,裁撤冗员,安抚将帅。这封上书,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政治远见和改革决心。当时的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同时,边境地区战事不断,将帅之间矛盾重重,军队战斗力不强。范仲淹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晏殊也面圣陈述范仲淹的政绩。宋仁宗便征召范仲淹入京,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书籍的校勘和整理。这一任命,不仅是对范仲淹才华的认可,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
三、谏言太后还政的贬谪波折在秘阁校理任上,范仲淹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工作。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政治局势,思考着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天圣七年(1029 年),宋仁宗年已二十岁,但刘太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宋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有损君主的威严,上疏太后,请求还政于仁宗,没有得到回复。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奏请刘太后撤帘罢政,但没有得到答复,范仲淹因此被贬为河中府通判。
这次被贬,对于范仲淹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在河中府通判任上,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关心百姓的疾苦,努力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他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这些举措,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也让范仲淹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四、心系灾民的赈灾义举明道二年(1033 年),这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发生了严重的蝗旱灾害,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在赈灾过程中,范仲淹充分展现了他的领导才能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亲自前往灾区,了解灾情,组织救援工作。他不仅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兴修水利、以工代赈等,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同时,他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让六宫贵戚们看到百姓的疾苦,以此来警示他们戒除骄奢之风,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范仲淹的这些做法,虽然得到了百姓的赞誉,但也引起了一些权贵的不满。他们认为范仲淹的行为是在故意抹黑朝廷,损害他们的利益。但范仲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为百姓发声,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西北御敌的军事韬略宝元元年(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宋夏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北宋军队在战场上屡屡失利,局势十分危急。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西北防务。范仲淹深知,要想抵御西夏的进攻,必须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
他到任后,首先深入了解当地的地形和民情。他发现,西北边境地区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通不便,这给宋军的作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当地的百姓生活困苦,对宋军的支持也不够。于是,范仲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他整顿军队纪律,选拔有才能的将领,加强士兵的训练。他制定了严格的军规,对违反纪律的士兵进行严厉的惩罚,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士兵进行奖励。他还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将领,让他们负责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士兵训练方面,范仲淹注重实战训练,他让士兵们在模拟的战场上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范仲淹还采取了 “屯田久守” 的方针。他认为,单纯依靠从内地运输粮食来供应军队,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因此,他决定在边境地区开垦荒地,让士兵一边耕种一边防守。他组织士兵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同时修建了一些水利设施,保证了农田的灌溉。通过 “屯田久守” 的方针,宋军不仅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还增强了边境的防御力量。
范仲淹还非常重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深知,要想在西北站稳脚跟,必须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于是,范仲淹积极与少数民族首领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与宋军合作。他还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一些贸易市场,让少数民族和宋军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
在一次战斗中,西夏军队突然来袭,范仲淹早有准备,他迅速指挥军队进行反击。在战斗中,范仲淹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巧妙地运用战术,将西夏军队分割包围,然后各个击破。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宋军终于取得了胜利,成功地击退了西夏军队的进攻。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也让西夏军队对范仲淹产生了敬畏之心。从此,西夏军队再也不敢轻易来犯,北宋的西北边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范仲淹在西北的军事改革和防御措施,为北宋王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后来的和平谈判奠定了基础。
六、庆历新政的改革尝试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抓住这个机会,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
“明黜陟”,即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打破以往官员升迁只看资历不看能力的局面,激励官员积极进取,提高行政效率。
“抑侥幸”,就是限制中上级官员的恩荫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在北宋时期,恩荫制度非常盛行,许多权贵子弟通过恩荫进入官场,他们往往不学无术,却占据着重要的职位,严重影响了官场的风气和行政效率。范仲淹的这一措施,旨在打破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为有才能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精贡举”,改革贡举法,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这一改革措施,旨在选拔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改变以往科举考试只注重文学才华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弊端。
“择长官”,即加强对地方官的任用和考核,选派得力的人担任地方长官。范仲淹认为,地方官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选拔有才能、有责任心的人担任地方长官,同时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对不称职的地方官进行淘汰。
“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公田,防止不均,以其收入作为官员的部分俸禄,可养廉。这一措施的目的是解决官员的俸禄问题,防止官员因为俸禄不足而贪污受贿,同时也可以减少官员对百姓的剥削。
“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命各级政府督促百姓努力农桑,增加生产。范仲淹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农业发展了,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因此,他主张加强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修武备”,主张恢复府兵制,先在京城附近地区试行,以改革兵制,增强军事力量。在北宋时期,军队实行的是募兵制,这种兵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数量,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等。范仲淹的这一主张,旨在改革兵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减徭役”,主张省并户口少的县邑,裁减役人,以减轻人民负担。在北宋时期,百姓的徭役负担非常沉重,许多百姓因为无法承受繁重的徭役而逃荒避役。范仲淹的这一措施,旨在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覃恩信”,即落实朝廷的各项恩惠政策,取信于民。范仲淹认为,朝廷的政策再好,如果不能得到落实,也是没有用的。因此,他主张加强对朝廷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朝廷的恩惠。
“重命令”,即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朝廷有更易,必须详议而后行,以保持法律政令的严肃性。范仲淹认为,法律政令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必须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他主张加强对法律政令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法律政令的有效实施。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庆历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政治局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七、新政失败的无奈与坚持然而,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那些贵族官僚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利益,不择手段地进行反对。他们在朝廷中散布谣言,诋毁范仲淹和他的改革派。他们攻击范仲淹的改革措施是 “变乱旧章”,“破坏祖宗法度”,是对北宋王朝的背叛。同时,他们还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对范仲淹和他的改革派进行打压和排挤。
在贵族官僚们的反对下,宋仁宗逐渐对改革失去了信心。他开始怀疑范仲淹的改革措施是否真的可行,是否会对北宋王朝的稳定造成威胁。最终,在庆历五年(1045 年),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范仲淹被贬知邠州,后徙知邓州。在邓州任上,范仲淹虽然心情郁闷,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岳阳楼记》。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他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范仲淹的高尚品质,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八、晚年的病逝与身后哀荣皇祐四年(1052 年),调任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 “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 “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一生。他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后人。他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对北宋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文学领域的璀璨成就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非常高。他的诗词文章,风格豪放,意境深远,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他的散文作品,如《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等,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岳阳楼记》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被誉为 “千古绝唱”。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同时也对滕子京进行了劝勉和鼓励。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在于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他的作品,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十、先进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先进。他主张 “兴学育才”,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他在担任地方长官期间,积极创办学校,推广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范仲淹创办的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他主张 “以德为先”,认为学生的品德是最重要的。他在学校中设立了一些课程,如《论语》《孟子》等,让学生学习儒家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对北宋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实践,为后来的教育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他的教育理念,如 “兴学育才”“以德为先” 等,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范仲淹的一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一生。他在政治、文学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也一直鼓舞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