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卑微小吏到权倾朝野:赵高的罪恶登顶之路

笑眼杂谈 2025-04-24 18:04:45

身世谜团与初入宫廷

赵高,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恶名昭彰的人物,其身世宛如被层层阴霾笼罩,迷雾重重。有一种说法称他是赵国贵族后裔,秦国铁骑踏平赵国,致使他国破家亡,沦为俘虏被带至秦国。内心深处,他埋下了对秦国刻骨铭心的仇恨种子,因而处心积虑,妄图凭借权谋颠覆秦王朝,为赵国报仇雪恨。不过,此观点多见于野史逸闻,在严谨的正史记载中,难寻确凿依据支撑。更为可靠的说法是,赵高诞生于秦国一个底层宦官家庭。秦朝时期,宦官群体构成复杂,并非全然由遭受阉割之人充任,部分因犯罪受罚或家境贫寒自愿入宫侍奉的人,也置身其中。赵高的父亲或许因触犯秦律,致使家族瞬间从原本的安稳滑落至底层,生活陷入困窘,赵高自幼便在困苦与旁人的轻蔑、羞辱中艰难成长。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赵高却早早显露出超乎常人的聪慧与狡黠。他对秦朝繁复的律法条文展现出浓厚兴趣,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日夜攻读秦律。当时的秦国,以法治国,律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精通律法之人备受朝廷青睐。赵高的这一专长,恰似一把钥匙,为他开启了踏入秦廷权力核心的大门。很快,他对律法的细节了如指掌,其才华逐渐引起宫廷上层的关注,获得了入宫为吏的宝贵机会,就此踏入秦宫那看似金碧辉煌,实则暗潮汹涌、充满权力争斗的复杂世界。

初入宫廷的赵高,心中十分清楚自己出身卑微,要想在这深宫中出人头地,必须谨小慎微,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他依靠对律法的精通,处理宫廷事务时表现得极为干练,总能将棘手之事妥善解决。无论是繁杂的文书工作,还是涉及律法纠纷的协调,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渐渐赢得了上司的赏识和同僚的认可。与此同时,他练就了一套察言观色的本领,对秦始皇嬴政的喜好、脾性用心揣摩,总能精准把握嬴政的心意,在恰当的时机做出令嬴政满意的举动。嬴政对他的办事能力颇为赞赏,时常给予他晋升机会。就这样,赵高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宫廷小吏,逐步升迁至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出行的车马乘舆。这一职位虽不直接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决策,却能时刻陪伴在皇帝身边,为赵高日后干预朝政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成为他权力之路的重要开端。

权力萌芽与野心初显

随着在宫廷中地位日益稳固,赵高内心深处的野心开始悄然滋长。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担任掌管车马的官职,而是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更高的权力巅峰。彼时,秦始皇嬴政对长生不老之术痴迷不已,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派遣方士四处寻求仙药。赵高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他暗中与一些方士勾结,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知晓寻觅仙药的隐秘线索,借此进一步拉近与嬴政的距离。在嬴政眼中,赵高不仅日常事务处理得得心应手,还能在自己追求长生的道路上提供助力,对他愈发宠信有加。

与此同时,赵高利用担任中车府令的职务之便,精心布局,与公子胡亥建立起紧密联系。他主动请缨,请求教授胡亥律法知识。胡亥年少时贪玩好动,对枯燥晦涩的律法原本毫无兴趣。但赵高深谙迎合之道,他巧妙地将律法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中,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向胡亥传授。久而久之,胡亥逐渐对律法学习产生兴趣,对赵高也越发依赖,视其为值得信赖的师长和亲近之人。在教导胡亥的过程中,赵高心怀叵测,有意无意地向他灌输权谋之术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试图将胡亥培养成自己日后操控权力的傀儡工具。

随着对胡亥影响力的不断加深,赵高的野心如野草般疯狂生长。他开始在宫廷中处心积虑地培植自己的势力,暗中拉拢那些对现状不满、渴望攀附权贵的官员。他以利益为诱饵,许以他们高官厚禄,或是利用手中职权为他们解决难题,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盘根错节的小团体。这个团体中的成员在宫廷中相互勾结,互通消息,为赵高获取更多权力和利益提供全方位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赵高心狠手辣的一面暴露无遗。对于那些可能威胁到他地位,或是不愿顺从他的人,他毫不留情,不择手段地进行打压和陷害。他凭借对律法的精通,肆意罗织莫须有的罪名,将对手置于绝境,致其家破人亡。一时间,整个宫廷笼罩在一片恐惧压抑的氛围之中,人人自危,官员们上朝时战战兢兢,生怕稍有不慎便触怒赵高,招来杀身之祸。

然而,赵高的这些恶行并非毫无破绽,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对他的所作所为洞若观火,深感忧虑。他们多次怀着赤诚之心,向秦始皇嬴政进谏,直言不讳地揭露赵高的种种恶行,恳请嬴政严惩赵高,以正朝纲。但嬴政彼时对赵高宠信至极,对大臣们的谏言充耳不闻,不仅没有追究赵高的责任,反而对他更加袒护纵容。这无疑给赵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其愈发有恃无恐。他的权力和野心在这种毫无节制的纵容下呈几何倍数膨胀,恰似一颗毒瘤,在秦廷内部疯狂生长,为日后秦廷的惊天大乱悄然埋下了祸根。

沙丘之变的惊天阴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嬴政在第五次东巡途中,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突然身染重病,病情迅速恶化。嬴政心中明白大限将至,遂强撑着病体,写下遗诏,命长子扶苏将手中兵权交付给蒙恬,即刻火速赶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并继承皇位。这份遗诏意义重大,关乎秦朝未来的走向,本应立即妥善发出并严密保管。然而,命运的齿轮在此刻陡然转向,赵高的出现,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彻底搅乱了秦朝的历史轨迹。

赵高作为中车府令,肩负着保管皇帝印玺和诏书的重任,这一关键职位为他接触嬴政遗诏提供了便利。他深知,扶苏为人正直,素有贤名,且与蒙恬等朝中众多正直大臣关系密切。一旦扶苏继位,自己多年来苦心孤诣经营的权力和地位必将瞬间土崩瓦解。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子胡亥,在赵高长期的刻意影响下,性格软弱,贪图享乐,易于掌控。一个胆大包天、足以改变历史的阴谋在赵高心中迅速成型 —— 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登基,进而将秦朝的最高权力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为了将这一阴谋付诸实践,赵高深知必须拉拢一位关键人物 —— 丞相李斯。李斯身为秦朝丞相,位极人臣,在朝廷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遗诏的发布与后续实施,绝不可能绕开他的支持。赵高对李斯的性格弱点了如指掌,他精准地抓住李斯对权力和地位的贪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威逼利诱。赵高找到李斯,言辞恳切又暗藏威胁地说道:“倘若扶苏继承皇位,必定会重用蒙恬,到那时,丞相您在朝中的地位恐怕岌岌可危。而公子胡亥生性善良温和,若能拥立他为帝,您我二人在朝中的权势地位必将更加稳固,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李斯起初听闻赵高的提议,震惊不已,他心中清楚篡改遗诏乃是大逆不道之举,一旦败露,不仅自己将身败名裂,还会给秦朝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但在赵高软硬兼施、持续不断的劝说和赤裸裸的威胁之下,李斯内心的防线逐渐崩塌。最终,为了一己私利,他丧失了原则,选择与赵高狼狈为奸,踏上了这条充满罪恶的不归路。

在李斯的配合下,赵高施展手段,伪造了两份诏书。一份诏书无情地赐死扶苏,颠倒黑白地指责他 “为人子不孝”,责令其立即自杀;另一份诏书则宣布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随后,赵高迫不及待地派人将伪造的诏书送往扶苏和蒙恬所在之处。扶苏接到诏书后,悲痛欲绝,他对秦始皇向来敬畏有加,对这份诏书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全然不顾蒙恬的苦苦劝阻,怀着满心的绝望与忠诚,毅然决然地选择自杀。蒙恬虽对诏书的真伪产生怀疑,内心充满疑虑,但无奈之下被囚禁,最终也未能逃脱赵高的毒手,被其派人残忍杀害。

沙丘之变,无疑是赵高权力欲望极度膨胀的恶果,也是秦朝命运的重大转折点,自此,秦朝由盛转衰的车轮开始缓缓转动。通过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赵高成功将胡亥推上皇位,自己也凭借拥立之功,一跃成为秦朝炙手可热、权倾朝野的人物,牢牢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然而,他的这一恶行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引发了秦朝内部的剧烈动荡,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致命的种子,使秦朝这艘原本在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的巨轮,开始逐渐偏离航道,驶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权倾朝野的恐怖统治

胡亥登上皇位后,史称秦二世。由于自幼深受赵高影响,秦二世对赵高言听计从,几乎将朝政大权全部拱手相让。赵高自此站在了秦朝权力的巅峰,开启了一段令人发指的恐怖统治。

为了彻底巩固自己的权力,赵高首要之举便是对朝中异己势力展开一场血腥的疯狂清洗。他巧妙利用秦二世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享乐的沉迷,蛊惑秦二世大肆诛杀皇室宗亲以及朝廷大臣。在赵高精心策划的阴谋下,秦始皇的众多子女纷纷惨遭杀害,一时间,皇室血脉凋零,宫廷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息。朝中诸多正直敢言的大臣也未能幸免,沦为赵高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例如,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他们心怀天下,忧心百姓疾苦,进谏秦二世减轻百姓繁重的徭役,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忠言。然而,赵高却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诬陷他们谋反。冯去疾和冯劫不愿遭受屈辱,最终被迫自杀。蒙恬的弟弟蒙毅,同样因赵高的恶意陷害,含冤而死。这些无辜的杀戮,不仅使秦朝的统治集团内部遭受重创,元气大伤,还让整个朝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正直之士人人自危,朝堂之上再也听不到正义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丑恶景象。

在疯狂清洗异己的同时,赵高进一步加紧对秦二世言行的控制。他处心积虑地将秦二世与外界隔绝开来,让其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奢靡生活中,彻底丧失对朝政的关注和掌控能力。秦二世对赵高的依赖与日俱增,逐渐将朝中所有事务一股脑地交由赵高处理,自己则整日在宫中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赵高借此绝佳机会,大肆安插亲信党羽,将朝廷各个重要职位逐一替换为自己的心腹之人。一时间,秦朝朝堂之上,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被赵高的势力渗透,形成了一个以他为绝对核心的庞大权力集团。此时的秦朝,表面上是秦二世统治天下,实际上却早已沦为赵高肆意操纵的傀儡政权,国家命运被赵高紧紧攥在手中,在黑暗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赵高的野心如同永不满足的饕餮,随着权力的稳固,愈发膨胀得不可收拾。为了试探朝中大臣对自己的真实态度,他精心导演了一场荒诞至极的 “指鹿为马” 闹剧。一日,在朝堂之上,赵高当着秦二世和众多大臣的面,公然牵来一只鹿,却厚颜无耻地宣称这是一匹马。秦二世见状,不禁感到十分诧异,笑着说道:“丞相这是糊涂了吧?怎么把鹿说成是马呢?” 赵高却面不改色,环顾四周,故意询问在场的大臣们这究竟是鹿还是马。大臣们面对这荒谬的一幕,有的畏惧赵高的权势,吓得大气都不敢出,选择沉默不语;有的为了讨好赵高,不惜违背良心,随声附和说是马;只有少数几位正直勇敢的大臣,坚守内心的正义,毫不犹豫地指出这分明是鹿。然而,事后不久,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大臣便被赵高暗中记恨,寻机全部杀害。通过这场闹剧,赵高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绝对权威,也让朝中大臣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淫威,彻底沦为他肆意驱使的附庸,朝堂的正义和公正被践踏得粉碎。

在赵高的恐怖统治下,秦朝的政治迅速陷入极度黑暗与腐败的深渊。百姓们不仅要承受繁重得令人难以喘息的赋税和无休止的徭役,还要面对残酷无情的刑罚和官吏的肆意欺压。社会矛盾如熊熊烈火般迅速激化,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终于,各地纷纷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反抗的烽火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秦朝的统治根基在这场汹涌的起义浪潮中摇摇欲坠,岌岌可危。而赵高却对这一切视若无睹,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权力美梦中,继续为所欲为,疯狂地追逐着权力的幻影,全然不顾国家和百姓的生死存亡,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姿态加速着秦朝的灭亡进程。

咸阳宫的覆灭与遗臭万年

随着秦朝社会矛盾的不断尖锐化,各地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迅速发展壮大。其中,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华夏大地炸响。他们振臂高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充满反抗精神的口号,瞬间点燃了饱受压迫的百姓心中的怒火,各地民众纷纷响应,起义军力量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与此同时,项羽、刘邦等各路反秦势力也纷纷崛起,他们率领着各自的军队,向秦朝腐朽的统治发起猛烈冲击,秦朝的统治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面对如此严峻危急的局势,秦二世终于如梦初醒,开始对赵高的统治产生深深的怀疑。他责问赵高,为何盗贼(起义军)如此猖獗,而朝廷却毫无应对之策,任由局势恶化。赵高此时也敏锐地察觉到危机的临近,他深知秦二世一旦觉醒,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将面临巨大威胁。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他决定先下手为强,铤而走险。他与自己的女婿咸阳令阎乐以及弟弟赵成秘密谋划,精心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妄图杀死秦二世,另立一个易于掌控的傀儡皇帝,继续牢牢把持朝政大权,维系自己的权力统治。

公元前 207 年,阎乐率领一千多名士兵,以追捕盗贼为名,气势汹汹地闯入秦二世居住的望夷宫。秦二世毫无防备,惊慌失措。当他得知这一切竟是赵高谋反所致时,试图奋起反抗,但此时他已孤立无援,身边侍卫大多被赵高收买或控制。秦二世满心绝望,请求见赵高一面,希望能挽回局面,却遭到无情拒绝;他又苦苦哀求,提出做一个郡王、万户侯甚至甘愿沦为普通百姓,只求保住性命,可这些请求都被阎乐一一冷冷驳回。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秦二世,最终在极度的绝望与恐惧中,选择自杀身亡。曾经辉煌一时的秦朝,在赵高的祸乱下,其最高统治者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秦二世死后,赵高本以为自己可以顺利称帝,实现他梦寐以求的权力巅峰。然而,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低估了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对他的厌恶与抵制。他深知,自己出身卑微,且作恶多端,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绝不会认可他称帝。无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决定立子婴为秦王。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成蟜的儿子,为人聪慧且胆识过人。他对赵高的险恶用心洞若观火,在被立为秦王后,便与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身边的亲信幕僚秘密商议,决心设计除掉赵高,挽救岌岌可危的秦朝。

子婴深知赵高生性多疑,难以轻易对付。于是,他佯装生病,拒绝前往参加登基大典。赵高多次派人催促,子婴始终不为所动。赵高无奈,担心夜长梦多,只好亲自前往子婴的住处查看。当赵高踏入子婴房间的那一刻,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们如猛虎扑食般一拥而上,瞬间将赵高制服。赵高,这个曾经在秦朝朝堂上翻云覆雨、不可一世的权臣,此刻终于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惨痛代价,被武士当场杀死。随后,子婴下令将赵高的家族成员全部诛杀,以泄心头之恨,也为秦朝清除了这颗毒瘤。

赵高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宫廷小吏,凭借着狡黠的手段和对权力的疯狂追逐,一步步爬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的权力欲望犹如无尽的黑洞,吞噬了他的良知和理智,使他走上了一条罪恶的不归路。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将秦朝内部搅得混乱不堪,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进程,更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人在他的残暴统治下家破人亡。他的名字,也因此永远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人唾弃,遗臭万年。赵高的一生,成为后世警示权力滥用和奸佞误国的典型案例,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蚀,坚守正义与忠诚的底线,莫让贪婪和欲望蒙蔽双眼,重蹈覆辙。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