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曾经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我国古代也是如此,那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之中,农民是最为广大的群体,但却时常备受压迫,从而造成反抗,这才有了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曾经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此以农民的身份走上了推翻秦朝统治的道路,虽然最后没有获得成功,但为后来之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才有了后来刘邦的成功。
刘邦虽然先进入咸阳,但推翻秦朝靠的其实是项羽,在之后的五年楚汉之争中,刘邦一直选择“避其锋芒”,但既然最终能够一战定乾坤夺取天下,就表明刘邦手下不一定都是庸才。
从最后的团体来看,刘邦手下有很多人都是从最初的沛县带出来的,而且都是酒肉朋友,不仅有养马杀猪的,还有吹丧的,这些人为何都成了军事天才?
从农民到皇帝
从早期的经历来看,刘邦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不像项羽那样有西楚的后裔,有广泛的舆论基础,也没有显赫的身份背景和当地影响力,从身份上讲,刘邦只是秦朝统治之下生活平淡的农民之一。
在刘邦当上皇帝之前,这里只是黄淮平原的一个小村落,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家里总共四个儿子,刘邦排名第三,在司马迁《史记》的描写之中,刘邦似乎还进行了一场命运的交接。
大约是在刘邦出生之前不久,他的母亲经常梦到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梦中还和神灵相遇,甚至还见到了蛟龙的蜕变,虽然这种记载很有可能带有作者的个人情绪,但实际却让刘邦变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真龙天子”。

刘邦哥哥去世比较早,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家庭没有什么重要支持,虽然是后来历史文献之中的“真命天子”,但刘邦的做法实在是有些不尽人意,从童年的表现来看,刘邦完全就是一个“无业游民”的状态。
没有了兄长的引领,刘邦变得无所事事,经常去嫂子家里蹭饭,不仅自己去,有时候还带着一群狐朋狗友一起去。
时间一长,嫂子就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本来因为没了哥哥,长嫂如母,她觉得照顾刘邦理所应当,但经常是带着酒肉朋友成群而来,任谁都会不高兴。
此时的嫂子尚且不知道这些狐朋狗友都是将来的大军事家,更想不到刘邦会是将来的天下之主,所以通过将来不太友好的表现让刘邦的酒肉朋友们非常识趣地主动离开,刘邦甚至为此和嫂子生气,甚至当了皇帝之后还在记仇。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是四兄弟之中最不受父亲喜欢的一个,但这并不影响将来刘邦的帝王之业。

刘邦人生的转折点乃是泗上亭,在他三十四岁那年,秦国老将王翦带兵攻打楚国,淮河以北地区全部都被占领,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秦朝在这里设置了行政机关,因地制宜,让当地人担任此处的官僚,此时就是刘邦散发光辉的开始。
和他同乡的萧何被秦朝任命为主吏掾,这是县令之下最高地位的官僚,在此之后不久,刘邦被任命为泗水亭长,他本人对这一项任命十分满意,不仅是因为所处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还因为这里的重要官吏都是自己昔日的朋友。
虽然亭长的地位不是很高,但因为临近县城,刘邦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来往官员,其中不乏一些有头有脸的门面人物,就现在刘邦的身份而言,这些人依然可以称之为“酒肉朋友”,但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却很大,萧何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和吕雉结婚之后,刘邦在娘家人的帮衬之下平步青云,手中也有了一些权力,很快负责为秦朝押送罪犯。
但中途发生的一些意外却改变了刘邦的人生,刚上路不久,有些罪犯就已经逃跑了,刘邦所犯的乃是看管不力的重罪,基本会被斩首。
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路过一片沼泽的时候又动了真性情,干脆拿出酒来痛饮一番,将剩下的罪犯尽数释放,让他们各自逃命,刘邦从此也开始了亡命生涯。
其实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气度,刘邦才可以获得这些所谓“酒肉朋友”的信任,为以后的集体打下了基础,很快就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很多曾经的朋友都前来投靠,刘邦作为一个农民,能有这样的号召力已经十分了不起。
和项梁的后代项羽汇合之后,刘邦逐渐开始走向正轨,伴随秦朝的灭亡,此时的刘邦已经差不多具备一个帝王所有的气质。
刘邦的人才观
在刘邦以弱胜强,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战胜项羽,夺取天下之后,曾对自己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其中项羽的失误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调度和任用,刘邦身边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没有被重用。
言下之意,刘邦认为自己面对项羽时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才,他对人的把控与安排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刘邦眼里,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性命,事实也的确如此,刘邦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帮助自己开创帝业。

从个人的经历来看,刘邦所面临的较大对手只有两者,第一个是强大的秦朝,第二个就是项羽,而他之所以能够先后都获得成功,和对人才的任用脱不了关系,尤其是对昔日酒肉朋友的安排调度。
早在公元前209年,刘邦决定反抗秦朝拉起自己队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比如昔日的好友萧何,曹参,以及后来著名的樊哙,其中有不少都是刘邦曾经的酒肉朋友,从起兵到灭亡,秦朝仅用了三年时间。
对于刘邦而言,他没有任何的治军经验,但十分幸运的是,刘邦在后来遇到了韩信,他了解此人在军事方面的实力,所以将他册封为大将军,最终在几路大军的包围之下成功战胜项羽,成为天下之主。

从楚汉之争开始之后来看,刘邦手下的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就是一世之才,从刘邦起兵开始就一直跟随他,双方同甘共苦,始终如一,值得一提的是,信任刘邦所谓的酒肉朋友,大多也都是这一类人。
至于第二类被刘邦称之为一时之才,他们虽然在一开始并没有跟随刘邦,但却在刘邦夺取天下的某些关键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最后一类称之为一事之才,就是帮刘邦做成某件事情的人。
对于这三类人,刘邦的态度十分鲜明,有的人是发挥其才华,有的人则需要献出性命。
比如属于第三类人的丁公,此人原本是项羽的手下,后来基于某些情况认为其大事难成,所以才选择投奔刘邦,结果在后者统一天下之后,危机就出现了。

在刘邦看来,打江山和守江山并不完全相同,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之中,他允许敌军手下叛变来投奔自己,但在坐天下的过程中应当提倡忠诚,而不是鼓吹背叛,想要控制一个国家,就必须彻底消灭背叛的声音,所以在完成大一统之后就杀死了丁公。
刘邦还利用他的死大肆宣扬造势,他想通过丁公的性命,来向天下之人阐述背叛的残酷性,目的是要说明一个态度,“只要你选择了背叛,那么新任的天下之主也不会容忍你”。
这件事情充分体现了刘邦的人尽其才,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手段,让自己的酒肉朋友也发生了改变。

樊哙最初和刘邦相识的时候,此人就是个杀猪的,天生勇气过人,在刘邦的各种任用之下,樊哙从一个屠夫成长为一个勇猛无比的将军。
不仅如此,昔日的酒肉朋友之中,还有刘邦的车夫,在刘邦的才华挖掘之下,也成长为名动一时的将领。
主要是因为他们被刘邦的真性情所打动,处于平淡之交时的忠诚才是刘邦的关键所在,这是基于相互信任的追随,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会在帮助刘邦征服天下的过程之中一起成长,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一方面稳固了双方的关系。
当权力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的时候,这些酒肉朋友也会逐渐褪去昔日的纨绔气息,展现出自己的战略眼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刘邦认知之中的“第一类人”,就是因为早年的友情基础,而不是后来的简单投靠。
无论是养马的车夫,还是杀猪的屠户,都可以通过友情地改变成为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沐垚.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J].当代电力文化,2018,(06):80-81.
[2]黄邵震.“鸿门宴”中刘邦的用人之术[J].语文知识,2016,(17):34-36.DOI:10.13513/j.cnki.41-1041/h.2016.17.009.
[3]王伯军,邵良明.刘邦用人的启示[J].人才资源开发,2013,(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