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军对越作战计划:三五天消灭越军3个师,七到十天再吃掉五个师

正观历史 2024-12-16 18:50:53

1978年12月11日,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解放军广州军区派部队前往边境地区,召开了第一次作战会议。在此之后,广州军区第41军又开过多次对越作战会议,在会议中,41军参会人员普遍轻敌,一致认为“越军一打就跑,走过去就是捡战功”,越军真如我军所预料的那样脆弱吗?

1978年,广州军区第一次作战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主要讨论的是部队的开进和集结,期间41军首长根据集结目的地当面越军部署情况,提出了平孟、龙邦、岳圩3个方向的集结方案供大家讨论。

1979年1月5日,广州军区召开第二次作战会议,会上确定了第41军的突击方向为平孟、龙邦、高平方向。1月7日,广州军区再次召开会议,确定以第41军121师、122师负责平孟方向的作战,123师负责龙邦方向的作战。

第41军将战斗部署上报中央,得到指示后拟定作战计划。1979年1月22日,41军再次召开作战会议,对作战计划进行研究、传达、组织协同。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解放军广州军区向仲华等5位首长于1979年1月26日至30日间率先出发,亲临作战前线逐点勘察地形,并根据情况变化对每个师的作战方向、作战方案进行检查、调整。

到前线进行实地考察后,广州军区政委向仲华对原来的方案进行了调整,将第41军第121师、123师的主力部队的进攻方向改为念井方向,第123师第168团负责在龙邦方向实施牵制性进攻。

1979年2月1日,亲临前线的广州军区5位首长将经实地考察后将调整的作战计划向许世友进行了汇报,并得到批准。

之所以在制定作战计划上这样大费周章,不仅是因为41军是中国对越南自卫还击作战的先头部队,还因为在41军内部,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

在最开始制定作战计划时,41军内部意见就不统一。有人认为,应该以歼灭敌人前沿阵地为主,向纵深作战,先把驻扎在朔江、莫隆、茶灵地区的3个多团的越军歼灭后,再视情况确定进一步作战计划,毕竟30年没有打仗了,还是稳打稳扎更有把握。

又有人认为应该把茶灵地区越军构筑的重要防御阵地为主攻方向,集中兵力和越军硬碰硬,夺取公路,机械化部队开进,直插高平。还有人认为应该在作战中歼灭越军更多的有生力量,实施大纵深的包围迂回,把越军主力围在高平市区全部歼灭。

在1978年12月11日广州军区召开的第一次作战会议上,有人认为41军大纵深穿插的第一关是要打开口子,只有夺取公路才能使重装备参加战斗,茶灵、朔江、通农的公路可以直通高平,越军的主要防御方向是茶灵和朔江,通农前沿的莫隆只有敌独立营防守,容易突破,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但念井至莫隆8公里地段无路可走,需临时开辟道路。

同时也有人认为,异国作战进行大纵深穿插风险太大,穿插进去越军会把你“包了饺子”,公路被切断,给养弹药送不上,伤员运不出,进退两难,不好处理;我军作战范围太广,兵力不足,不易奏效;这次“还击战”的意图就是胃口大,吃得多,这只是主观愿望,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关键在于是否知己知彼。

从这些意见看来,41军内部对于指挥部选定的作战计划并不统一,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未形成优势,如把越方民兵计算在内,我军在兵力上并不具备优势,大纵深的风险太大。

对于这些反对的声音,41军指挥部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急于否定,一直拖到开战前夕。当时41军对中越边境地区的基本情况已经进行了仔细的考察,作战计划也进行了反复推敲、修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在41军战前召开的最后一场作战会议上,军1号首长自信地说“这次对越作战总称为:牵越援柬,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具体叫高谅战役,即:高平、谅山战役。这个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歼敌人2-3个师、三五天内完成。战役第二阶段歼敌4-5个师”。

这是41军指挥部经过调整后最后敲定的作战方案,之所以如此定义中越战争,是因为41军在1979年2月接到了中央军委指示,将主要作战任务划定在高平和谅山地区。在电报中,中央军委对战斗预想目标进行了说明。从整个战斗预想来看,第二阶段的战斗也就是七至十天的样子。

有了中央的总计划做支撑,41军大刀阔斧的作战计划有了更多的可行性。

在1979年开战前夕,41军1号首长在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上将作战计划进行明确:“我军的任务是,在第一阶段,必须吃掉驻扎在高平的越军346师4个团及2个地方团,15000多人,为战役第二阶段创造条件。所以,我们的任务既艰巨又光荣,最好3天完成,最多5天,然后转为预备队,准备参加战役第二阶段战斗”。

听完军长讲话后,整个会场陷入一片沉寂,5天消灭15000多人,平均一天就需要消灭3000名敌人,这是最起码的目标。

见众人没有反应,41军参谋长李祝庆继续在地图前介绍具体的作战方案:

“据上级通报,越军346师在朔江、河安、茶灵、重庆、班庄、高平等地组织防御。朔江1个团、河安1个团、班庄1个团、师炮团在河安与高平之间、茶灵1个地方团,重庆1个地方团,另有5个独立营和若干公安屯、346师师部在高平、师前指在河安,除了班庄的1个团(852团)可能是346师预备队外,其余的全部被部署在前线阵地上。越军防守正面宽,兵力分散,机动部队较少,很容易被我突破围歼”。

李参谋长发言结束后,1号首长补充道:“我们的兵力超过敌人数倍,部队拿出打国民党军队的劲头,造成的伤害是相当于‘手拿巴祖卡’的”。

为了给众人加油打气,1号首长补充道:“42军的一个师也担负穿插任务,到纳隆安钉子断敌退路。在围歼高平越军时,我们要和42军并肩作战,这里面有个比赛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打好啰”。

听到兄弟部队在第二阶段一起协作作战,参会的众多指战员这才面露轻松,1号首长趁热打铁补充道“越军一打就跑,走过去就是捡战功”。这话一说完,会场上的众人都笑了起来。李参谋长接着说:“军首长对敌人的估计是,我们发起进攻时,敌人可能会逃跑,根据侦察部队截获的敌人电报来看,敌人可能会在我军进至3-5公里的时候坚守,一旦我们进至20-30公里的时候,他们就会散掉”。这一内容,无疑让担心越军坚决反抗的一众指战员,都松了口气。

随后,军1号首长在会议上讲到了自己担心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担心敌人跑掉,那就遭了,花这么大力气打个击溃战,实在是得不偿失!这就要靠121师了,只要你们按时插到扣屯,把大门关死,我们就有绝对胜利的把握;第二个担心,就是如何押送俘虏。战场上那么多俘虏,让干部战士怎么办呀?都没干过这样的事,我提醒在座的各位领导,要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听完军1号首长的讲话后,大家都笑了,有人说:

“首长想得真是太细微了,连怎么押送俘虏都想到了。”

随后,41军在战前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上对作战方案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确定。第一,就是“三手”穿插。由121师163团2营和123师167团2营在3个坦克营的配合下,在7小时内穿插至董赛和扣屯;由军、师临时组成4个侦察大队,每个大队辖3个连,在12小时内穿插到指定位置;由121师3个步兵团(欠3团2营)和123师167团(欠2营和1营2连、机枪连、炮连),在12小时内穿插至班庄、董赛和扣屯,实施步兵团轻装徒步穿插。

第二,就是进攻朔江。第41军计划以122师于1979年2月17日拂晓向朔江发起进攻,当日歼敌1个团,随后配合123师在当日19时前,歼灭河安守敌346师前指及所属部队,当夜再乘车进至高平外围与军主力会合,于1979年2月18日拂晓进攻高平,全歼越军346师。

第三,是佯攻茶灵。由123师168团佯攻茶灵八姑岭,169团为军预备队,167团向扣屯穿插,插至扣屯后,横扫高平后配合友军部队围歼茶灵的敌人。

听完军指挥部的详细作战计划后,有人提出质疑:“按照这个命令,部队不打仗,光走路也走赶不到啊!”但当时大家都认为越军会像军首长所说的那样“一打就跑,走过去就是捡战功”,该质疑并未引起重视。

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在会议上,并未有人争议、讨论,各指战员“只是静态拥护和汇报本师完成任务的计划和措施”。在会议的最后,军首长强调,“部队多年没打仗了,没有夜战经验,只能在白天打,夜间不打。各师在这次战斗中,都要活捉2000名俘虏才算完成任务!”

会议结束后,参会人员迅速回到各自所在部队,将会议精神和作战计划进行了传达,关于军首长的“一扫而光”、“一打就跑”、“俘虏很多很多”、“要拿出打蒋介石国民党部队的劲头打好这一仗”的言论更是在军中广为流传,41军全军上下都对这一仗信心满满。甚至还有人说“军功章就挂在扣屯的树上,只要你能走到就保证拿到。似乎没有什么敌情,只要体力就行了”。

但事实真如我们所料想的那样吗?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开始,41军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进行,但是由于所有负责穿插的部队都需要穿越80-100公里的距离,再加上道路崎岖,部队的穿插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各部队在穿插途中不断遭受越军阻击,最快到达穿插位置的121师163团也比预定时间晚了25个小时。

同时,第122师在进攻朔江的时候也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按照计划,他们不仅需要在1天时间内穿插几十公里,还需要歼灭2个团的越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122师足足用了6天6夜也未完全实现,一直持续到3月16日撤军回国,残敌仍未完全肃清。另外,当时的作战计划还忽略了41军各部队已经几十年没打过仗了,有不少新兵,并没有作战经验。

至于军首长所担心的敌人逃跑、俘虏太多两个问题,都没有发生。越军的抵抗非常猛烈,阵地被占领,他们就打游击。到战斗结束时,我解放军只俘虏了320名越军346师士兵。

41军的这个作战计划是我军在同越军作战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失误,“越军一打就跑,走过去就是捡战功”的判断导致我军麻痹轻敌,遭受了重大损失!

所幸,在遭遇挫折时,41军各部及时调整策略,及时止损!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