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西汉作为其后的朝代,在改革发展中面对极大的挑战。
西汉是怎样维持经济发展的?从前期到后期它都经历了哪些改革?
西汉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西汉前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西汉前期的統治者接受了秦末农民战事 的教朗,被迫采取了对农民让步的政策。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这是秦末具有 一定政治見解的人,都已经卧积到了的问题。
武臣看到了 秦的暴政所引起的全国人民反秦,造成了秦帝国必 然灭亡的趋势;当时的一些个 人野心家要利用人民的力量来成其割地有土之业。 刘邦集团也正是要利用人民的力量,来获得封侯之 业的人们。
汉初統治者采取向农民让步的政策,正是为了 巩固其就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刘邦始入咸阳, 見到秦的“宫室、帷帐、狗馬、重宝、妇女以千 数”,就意欲留居,安享共乐。樊哈演,刘邦不 听。张良説:“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除残去 賊,宜稿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 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莉苦口利于病,愿 沛公听樊喻言。”
在公元前196年,刘邦已经基本上建成了全国 統一的西汉王朝,也比较牢固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时,
陆贾 所著的十二篇,就是传世的《新语》,陆賈所说要 “行仁义,法先圣”的目的,在于巩固汉王朝统治 地位;刘邦对他的《新语》所以称“善”,就在 于《新语》能提供給他坐稳皇帝宝座的統治术。
由此可見,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是完全自党地接 受了奏王朝灭亡的数訓;为了避免农民起义的再爆 发,巩固其既得的统治权,保証其长期对人民的剥 削,宋取了向农民止步的政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西汉前期的经济发展。
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兵役、劳役 和战赋,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統一国家 建成,西汉初年就治者,为了稳固其統治,接受秦 亡教训和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竭力避免战争。对 外,如和亲匈奴,怀柔南越,都是通过外交措施解 决问题,取得了暂时的安定。从高帝七年平城之役至元光三年马邑 之战,六十多年间没有大規模的战争,使农民获得 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的生产环境。
西汉初年統治者在修建方面也不敢肆意大兴土 木和任意揮霍。如班固所説,“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 年,宫室、苑固、車骑、服御无所增签,有不便帆 施以利民”。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計之,值 百金”。他説:“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 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于是就停止了 兴建。修建霸陵皆用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因其山不起填”。这除了受汉初的经济情况制约 外,也是接受了秦的教训。
在赋税方面也有适当的减轻。汉以前的赋税, 一般的是取什一之税,西汉前期是十五税一,或者 是三十税一。由文帝十二年到景帝二年,免除了十 三年的田税。
在刑韵方面,文帝十三年,改肉刑为答刑。景 帝时复减轻答刑,“笞三百日二百,答二百日一 百。当答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这些让步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都提 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农民的辛勤劳动,是西汉前期经济发展 的决定因素。
西汉前期,统治者采取的向农民让步的政策, 使农民获得了安定的生产环境,成为发展生产的必 要条件;但是,它不能直接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力量。恩格斯说:“劳动是生产的主要因素, 是‘财富的源泉’。”
一切自然 资源只有經过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社会财富。因 此,只有农民四时不息的辛勤劳动,才使西汉前期的 經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形容当时农民劳动:“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 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 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田黄禹说:“农夫父子,泰露中野,不避寒署,捽草 杷土,手足胼胝。”
农民的武装起义,迫使统治阶极向农民让步, 提供了发展經济的条件;农民利用了这个条件經过 辛勤劳动,創造了物质財富,构成了西汉前期經济 发展的内容。
西汉前期轻济发展的情况
西汉前期经济发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 面 。
在兴修水利方面,武帝元光三年,“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 颇得以溉”。武帝时期,发明井渠法,凿龙首 渠,辆儿宽开六辅渠,大始二年, “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水,首起谷口,尾 入棵阳,注渭中表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 名曰白渠,民得其镜”。
此外,更有很多小的水 利工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 谷以溉田。而关中灵帜、成国、津渠引诸川,汝 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定,泰山下引汝水,皆穿 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 胜言也。”
(二)铁制工具的使用更加普漏:对鉄制工具 的使用,西汉比战国时期更加普遍。現在出土的铁 制的汉代生产工具,已經有很多种类,“在洛阳发現了汉铁制的鳞、锄、锛、犁、斧,在陕西长 安发现了汉铁制的镰、锯、剪、锥、锨、凿、斧。 在甘肃古浪黑松发现了汉铁制的罐、斧、鲜、 锄。在辽宁鞍山发現了汉制的铁锄”。
当时使用 铁制农具的地区也很普遍,不仅经济文化发展的中 原地区,使用鉄制农具,而且边远地区也使用铁制 农具了。西汉政府适应广泛使用铁制工具的需要, 在各地设了铁官,《西汉会要》汇载京兆等四十 郡国都设有铁官。
当 然,没有設鉄官的地区也同样可以使用鉄制工具。 如蜀郡临卬产铁,設有鉄官,而云南没有鉄官,但 是,卓氏“即鉄山鼓,运筹算,贾滇蜀民”,因 此云南也就可以使用欽制工具。没有缺官的商业发展的中原地区,铁制工具依然可以广泛使用,就可想而知了。
(三)耕作技术的改进,新式农具的发明与推 广:汉武帝时的搜粟都尉赵过,总結了劳动人民的 生产经龄,改进耕作技术,始创“代田法”和发明 “楼车”。先以离宫的士卒在离宫的空閑地上进行 試龄,結果每亩可增产一斛以上,技术水平高的可增产一倍。
后来,进一步推广,“过使教田太常、 三輔;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二千石, 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 耕种养苗状。又叫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 东、弘农、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 谷多”。
由于西汉前期有了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 力的提高,因而人口增加,物资财富丰富了。根据 《文献通考》所載,“文帝偃武修文,丁男三岁而 一事,民赋四十也常赋岁一事,每算百二十,时天下民多,故三岁一事,赋四十也”,可見西汉 在文、景之时,人口就已有显著的增长。
西汉前期耗济发展的社会后果
西汉前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贫富分化、土地集中的过程,在“田得买卖”的基础上,富者可 以买田,贵者可以占田,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得在 “见税什五”的剥削下去“耕豪民之田”。因而随 着生产的发展,地主阶级愈富,农民却愈贫穷。
在西汉王朝建立后,为发展其政权的阶级基础,开始培植一批新的地主。对爵为七大夫以上者,刘邦 采取了积极培植的态度,使其获得田宅,迅速成为 新兴地主;爵为七大夫以下或士卒,由于其身及户 或其身终身不服劳役或不纳税,必然有利其经济力 量的扩大,在土地自由买卖的情况下,也会很快地 发展成为地主。
西汉前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所朵取的多次减 轻田赋的措施,不是对所有的农民都有好处,只是 对地主阶级和有地的农民有好处。对无地的农民来 说不仅得不到利签,反而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愈发贫困。地主从农民手中掠取来的地租是“见税什五”,因而减轻赋税就成为促进地主经济成长的政 策,成为促进地主阶级兼井农民土地的政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地主经济迅速地成长,大批地占夺农民土地。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地主经济的繁荣,农民经济的破产,商业和高利贷资本也就有了更大的活 动余地,得到迅速的发展,当时富商大贾是不胜枚举的。
剥削阶级随着经济势力的扩大,在生活上也就 日益豪华起来。谈到大商人的生活情况时说: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藏,衣必文彩,食必粱 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 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 乘坚策肥,履森曳犒。”从此可以看到当时富人 的权势和豪华腐化生活。
地主、商人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农民經济破产的基础上。因而西汉前期的经济发展的肚会后果 是:农民经济破产,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阶极 矛盾越来越尖锐化,自耕农民渝为佃农或奴婢。
自耕农民的生活情况尚且如此,而失掉了土地 的佃农,要把生产物的一牛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其 生活只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了。因此 在汉武帝时期,因“功费愈甚,天下虚耗”,就出 现了“人相食”现象。
结语:
在农民起义的压力下,封建统治者夺取的一些 “德政”,对生产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給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在阶级社会 中,生产资料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其生产发展的 后果,必然为剥削阶级所独占,而被刺削阶级的生 活不会有真正的改善,仍然要处于极端贫困的境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