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天价彩礼压垮家庭,拐卖儿童撕裂亲情——这些社会“毒瘤”正悄然侵蚀我们的未来。2025年全国两会如火如荼,各界代表纷纷发声,直接剑指这些顽疾!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手机成了孩子们手中的“宝贝”。吃饭看手机,睡觉玩游戏,一天盯着屏幕的时间比读书还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原本成绩优异,可自从迷上某款热门手游后,每天熬夜“刷副本”,白天上课打瞌睡,成绩一落千丈。家长管不了,老人不懂,孩子却越来越叛逆。

据统计,我国近九成青少年接触过网络游戏,其中不少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的孩子甚至偷拿家里的钱充值游戏,几千上万的花销让家长欲哭无泪。

网上有家长感叹:“以前那么听话的孩子,怎么一碰手机就变了样?”这不是手机的错,而是那些设计精巧、让人上瘾的游戏在作祟。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要重拳打击网络游戏,甚至建议关闭部分游戏平台。

再说说另一个社会毒瘤——天价彩礼。现在结婚,彩礼动辄十几万、几十万,有的女方家长一张口就是“88万8”,这哪是嫁女儿,分明是卖闺女!河南有些地方流行“三斤三两”,意思是彩礼钱得用百元大钞称出三斤三两,折合14万左右。还有“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的说法,听着花哨,实则是赤裸裸的攀比。

全国人大代表石炳启在两会上提出,各地应设置彩礼上限,避免盲目攀比。我特别支持这个建议。结婚本该是两个人的幸福起点,可现在不少年轻人因为彩礼背上巨债,婚后生活苦不堪言。更有家庭为了面子大操大办,婚礼一结束就“返贫”。

拐卖妇女儿童的罪行,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2024年,我国公安机关侦破550多起相关案件,可仍有无数孩子没被找回,父母以泪洗面,有的甚至悲伤离世。全国人大代表李紫微在两会提出,拐卖儿童应“买卖同罪同罚”,废除“拐骗儿童罪”,统一纳入“拐卖妇女儿童罪”,并增设新罪名打击非法送养!

光惩治人贩子还不够,那些买家也是罪魁祸首。如果不严惩买家,需求不减,拐卖就不会停。买卖同罪,才能从根源上震慑犯罪。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频发,尤其是校园霸凌事件让人触目惊心。邯郸那起杀人案,两个不到14岁的小孩手段残忍,却因年龄未被判死刑。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将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刑责年龄降至12岁,并由最高检核准追诉。
12岁的孩子已经懂得是非,犯下重罪却免责,对受害者太不公平。当然,也有人担心降低年龄会误伤无辜孩子。我认为,关键在于精准执法,既要严惩恶性犯罪,也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你支持降到12岁吗?

再说个接地气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取消调休,将春节假期延长至9天。现在春节放7天,可前后补班累得人够呛,春运还挤得要命。

还有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建议——工美艺术大师庞永辉提出的“春秋假”。他建议五一前后设一周春假,再视情况设秋假。多点假期,既能让打工人喘口气,还能带动消费。

以上这些问题——网瘾、彩礼、拐卖、犯罪、假期——看似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不从根源治理,再好的政策也白搭。网瘾要管游戏,彩礼要设上限,拐卖要打买家,犯罪要调年龄,假期要优化制度。两会代表的建议直击痛点,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我相信,只要落实到位,这些“毒瘤”一定能铲除!

政策落地还需你我监督,社会的明天由我们共建。你最关心哪个问题?快来评论区留言讨论!

部分数据参考网络公开信息及两会相关报道,确保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