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盂兰盆节)

乾隆商业 2024-08-19 16:10:41

中元节:为道教所称,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又称亡人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它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区为十三日或十四日)为中元节,中元节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中元节的历史: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

此名源于道教,其始于古代儒家秋尝祭祀的古老习俗。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节的形态,即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祭地官,民间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响,设盂兰盆会,以超度历代先祖。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注重孝道,因此中元节祭祖节俗得以扎根民间。

1、儒教:秋尝祭祖

按照儒家的礼制,秋天要对祖先进行秋尝之祭。所谓“尝”,是指请祖先品尝当年秋天成熟的新鲜粮食谷物,这既有对祖先庇佑丰收的感激,也有以不敢独享食物的举动向祖先表示的敬意。

中元节所在的农历七月正属秋季,因此,如果要追溯中元节最早的源头,大概就是秋尝祭礼了。

汉代儒家通过对《周易》“阴阳”思想的研究,提出“消息卦”说。“消”即减弱,“息”即增长,“消息”即指阴阳二气在一年之中的消长变化。

七月望日原为古代 “秋尝祭祖”的日子,东晋佛教兴盛以后至南北朝时期,“盂兰盆会”以报恩父母之名流传甚广,从此盂兰盆会成为七月十五日的代名词。

2、佛教:盂兰盆节

佛教有结夏安居(在印度,一般四月到七月都是雨季,出门修行不方便,于是佛陀就让大家找个地儿闭关深造,于是就有了“夏安居”)的传统,即在夏季雨季到来,草木、昆虫繁殖最盛的时候,僧人们要一直聚居不出,专心修学。

这一习俗传至中国后,按照中国的气候特点,结夏安居的结束时间刚好也是农历七月十五。同时,佛教有“孝经”之称的《盂兰盆经》,该经主要情节为目连救母,核心意涵则是宣扬孝道,并且盂兰盆节的孝亲理念及冥界文化亦与七月半原初纪念祖先、礼敬亡灵的主题一拍即合,使得此日的节日氛围更加浓郁,主题愈发明确。

3、道教:中元节

七月十五最为通行的称谓“中元节”,则来源于道教的信仰。“中元”,是与“上元”“下元”并举之概念,三者合称为“三元”。元者,始也。“三元者,气之本,正气者,道之宗”,所谓“三元”,即天、地、水三种元素。

道教又巧妙地融汇儒、释思想,将七月十五的固有意蕴融入中元节内,强调了中元地官救拔鬼魂的特性,逐步分化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差异,明确了中元日所拥有的独特“使命”,“玄都大献”亦逐渐为中元日所独有,成为其最重要的节庆方式。

4、中元节在唐宋时期的地位转变

李氏唐朝以老子李耳为祖先,兼崇佛道,道教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节日民俗上表现为中元节也逐渐被重视,出现了盂兰盆斋与中元节并行的趋势。两节的地位随不同皇帝对宗教兴趣爱好的转变时高时低,交替变化。

武则天崇佛,在洛阳南门举办过隆重的宫廷盆斋仪式;唐玄宗信道,由皇室举办的盆斋活动一度萧条;唐代宗佞佛,于大历元年(766) ,“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以识之。”

会昌四年(844) 以前,斋会盛极一时,诸寺做的盂兰盆供(佛法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都十分精妙,人们也在七月十五日游览诸寺,场面十分热闹。

唐武宗意在灭佛,所以将佛寺的盆供搬到道观,以供观赏,这样的举动引起了百姓极大的不满。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唐一代,佛道两教兴衰交替,盆斋和中元节的规模亦随之变化,但从百姓对斋会的极大兴趣和对武宗灭佛一事的态度上大致可以看出:盆斋在唐代百姓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道教和中元节虽然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但此时并没有成为主流。

唐末宋初杂用“中元”、“盂兰”,再到南宋以后专用 “中元 ”,北宋中期以后,“中元节”逐渐固定成为七月十五日这一天的节日名称。

不仅在《东京梦华录》等节序文献资料中使用“中元节 ”,在宋代诗词中也多次直接出现了“中元节”一词。如“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两宋之际道教“中元节”逐渐成为全民性的节日,市民大众有了与之相应的节日民俗活动,“中元节”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名称,这也成为北宋末年以后一项新的民俗活动,且其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延续至今日。

5、中元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中元节(广西桂林资源县的资源河灯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山东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元节与清明节的区别:

清明与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这个“鬼节”与清明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但旨在让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这个特殊日子的关键词。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作“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

“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民间于此日在地上供施酒食,叫“施野鬼食”,在路边焚烧纸衣,叫“施野鬼衣”,有的还焚烧纸车、纸马,意在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让他们找见归去的路,速速离开。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1、目连救母:相传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死后堕落在饿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连虽有神通,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2、地宫赦罪:据说,中元节当天,地府会打开地狱之门,放出全部鬼魂,让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有主的鬼魂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鬼魂,以祈求平安吉祥。

3、烧纸传说:传说在中元节烧纸给逝去的亲人,他们在阴间就能收到,从而在那边过得更好。这种烧纸的习俗,也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和关怀。

烧纸习俗的起源,传说与东汉时期的蔡伦有关。

相传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声名鹊起,他的嫂子便撺掇其哥哥蔡墨去学习造纸术。然而蔡墨学艺不精且急于求成,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购买,导致满屋废纸堆积。

后来他的妻子因胸中淤血突然去世,在操办丧事时,蔡墨将那些废纸拿到妻子坟前烧掉。没想到纸快烧完时,妻子的棺材有了动静,她竟然复活了。妻子称自己被冥界鬼差带走后,鬼差将焚烧的纸当做钱财哄抢,得到钱财后便将她放了回来。

此事传开后,人们认为蔡墨造的纸是冥界的钱财,于是那些原本无人问津的废纸被抢购一空,烧纸祭祖的习俗也由此传开。

节日禁忌:

中元节期间,民间主要禁忌有:忌熬夜,忌说鬼,忌夜游,忌游泳,忌偷吃祭品,忌晚上拍照,忌乱踩冥纸,忌乱吹口哨,忌披头散发,忌床边挂风铃等。

参考资料:

中元节并非宣传迷信 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腾讯 [引用日期2018-08-25]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吗?.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8-08-26]中元节禁忌大全: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忽视!.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8-08-28]中元节.中国政府网 [引用日期2024-07-18]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中新网 [引用日期2024-07-18]“中元节”为什么不仅是“鬼节”?.中新网 [引用日期2024-07-18]张方颖,毛海莹.中元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文学教育(上),2022,(09):181-183.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 莱芜非遗 莱芜中元节习俗,缘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4-07-18]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传统节日.福州市闽清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4-07-18]闽南人怎么过中元节 厦漳泉及台湾祭拜方式各不同.文明风 [引用日期2024-07-18]
0 阅读:0

乾隆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