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没有“心理创伤”,来看看这5种行为就知道了

兰妈谈育儿 2024-09-14 20:53:46

文/兰妈谈育儿

来自一个23岁女孩的自述:

我一直都是大家眼中的“别人家孩子”,乖巧、懂事、学习好

可事实上,妈妈经常会批评我,她会责怪我考试掉分,还会质疑我没有考清华北大的希望

我只是说了一句“那只是你们的认为”,换来的却是爸妈拿书砸我的愤怒,他们觉得我不应该顶嘴

长期的批评指责下,让我做什么事情都开心不起来了,我还会常常躲在窗帘下偷偷哭泣,那种难过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释放,好像只有身体上疼痛才能让心里的痛苦好受些

所以,每当我难过、伤心、不知道怎么释放情绪时,我都会用手掐自己胳膊、使劲拽头发…

这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自残行为,也被称为心理创伤,更是孩子发展至精神抑郁的罪魁祸首

而我们当家长的,一旦发现孩子存在心理创伤也要及时干涉了

特别是以下5种行为反应,你的孩子有没有“心理创伤”,来对号入座一看便知了:

01

灾难化思维

什么事都喜欢朝坏的方面想

不知道有没有发现,有这样一类高敏感的孩子,他们总是把什么事情都朝坏的方面去想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想着想着还陷入了自己都走不出的自我责怪心理

朋友家的女儿小莉,就是这样一个女孩

中午放学回家,妈妈为了让她能多午睡一会,就把午饭时间安排在下午一点左右

没想到,饭做好,孩子刚好也睡醒了

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吃饭的时候就低头抽泣起来

你问她哭什么,她摇摇头

你再问她怎么了,哭声就变得越来越大了,到了后面还直接嗷嗷大哭起来

不知道为什么而哭,问了也不说明原因,这可把朋友这妈妈急坏了

无奈之下,她只好使出激将法对孩子说:“哭吧,哭吧,反正伤心的是你,下午不想上学就不去吧,反正老师批评的也是你…”

一番话下来,虽然达到了止哭效果,可看到孩子那红肿的双眼,一边走路一边想哭、还要极力控制抽泣的模样,让朋友瞬间后悔了

她也是再次耐着性子询问才知道,抽泣不止的原因是早上看到有同学买鲜花作为教师节礼物了

小莉呢,担心自己没送教师节礼物,老师会不喜欢她,也担心同学都买了礼物,会问她为什么不给老师买礼物…

这就是属于心理上的灾难思想,遇到事就喜欢朝坏的方面去想,然后让自己陷入严重的精神焦虑

所以,养孩子需要先注重心理教育,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理解和包容

平时也要多对孩子沟通:“你是怎么想的?请大声说出你的想法” 、“不要怕,爸爸妈妈会一直支持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如此,孩子才能所想所言,不会因为顾及太多而产生灾难性思想

02

冻结式反应

受了委屈就变得说不出话来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极为严厉的家庭

爸爸就是那种眼里容不下沙子的完美主义性格,但凡看到一点缺陷都唠叨个不停,非要你做到他满意为止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如果有人对我大吼大叫,我就会难过得说不出话

那种僵硬当场的感觉,就像是被石化住了似的,明明心里有很多想法和意见要说,可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只能站在原地呆若木鸡地低着头,或者用脚踢石头来掩饰尴尬和难过

那个时候,如果是老爸,他还会暴跳如雷地质问我:“说话呀,为什么不说话,你是哑巴吗?你是不是哑巴?真烦人”

也是到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冻结式创伤反应

过去经常被老爸语言暴力的批评、数落和责备,以至于内心受到创伤后产生了害怕和敏感

为了不想继续听到难听的指责话,也为了不会再次受到伤害,才会出现嘴笨、说不出话的冻结式保护行为

所以,想要孩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也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想法的个性孩子,那“允许”二字,就是我们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比如,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就能在错误中慢慢成长,允许孩子顶嘴,孩子就能拥有更多的主见,允许孩子哭,孩子就能及时发泄负面情绪…

总而言之,允许孩子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才是我们家长需要做到的家庭教育核心

03

逃避性无助

遇到事就觉得害怕想躲起来

在心理学上,有个叫“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它指的是一个人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想躲起来逃避,总觉得自己不行,也没有信心去面对挫折

叔叔和婶婶,前段时间把婚姻走到尽头了

在感情这件事上,虽然他们各有各的说法、也各有各的不满和委屈,但周围的亲戚都是劝和不劝离

可叔叔有一个习惯,那就是遇到事喜欢冷暴力

特别是大吵一架之后,要么睡沙发不理人,要么离家打电话不接

光是吵架好几天不回家的戏码,每年都要上演好几出

终于,今年这个夏天,两个人决定都不再忍了

因为闹离婚这件事,两个人吵得热火朝天、也骂得沸沸扬扬,直到彻底分道扬镳后,几个亲戚一块吃饭,大家都指责叔叔不应该意气用事,应该拿出大男子汉的气概

可叔叔却告诉我们:“我不是没有气量,而是在她面前一点地位都没有,她说的话就必须是圣旨,要不然就是整日无休无止地闹个不听”

一听这话,我突然想到“家有强势,必有败”

是呀,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钻牛角尖、不肯服输认错,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想法,那时间久了必定会败落

有些是过了嘴瘾,伤了感情,有些是赢了地位,输了家…

所以,家存在的定义就是平等、尊重,不管是谁,我们都要和平相处、互尊互重

特别是小朋友的成长,你能让他在家庭里感受到温暖、和被爱的安全感,他们才能把家当成避风港湾,把爸爸妈妈当成可以谈知心话、可以随便分享的话搭子

04

过度性独立

不管什么事都要一个人扛着

有人说,强势父母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因为强势父母会在生活中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内心伤害

电视剧《亲爱的朋友》里,门程跳楼片段,就是因为有一个强势妈妈施压下的毒舌猛攻

当众读日记时:“生你养你,你给我谈隐私,你有出息了”

教育道德绑架时:“你爸为了给你挣钱,一年都没回家,你呢,陪着男同学逛街”

和老师说起学习成绩,老师表示“孩子这个学期成绩还是很稳定的”,妈妈却反过来问:“稳定不是应该的吗”

面对女儿想要艺考,妈妈也是一百个不支持,更是强势反问:“学画画,搞艺术,就你那水平,你有那基因吗?白日做梦,我看你真是心野了,赶紧把那个学习成绩给我赶上来”

每每看到这个片段,都能看到评论区对这位妈妈“教育窒息”的评价

事实上,强势父母对孩子一直心心念念的独立性教育,或许本质上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

兰妈一个儿时玩伴,小时候就是在她妈妈强势下谨小慎微,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妈妈定下的决定也从来不会反驳

在外人的眼中,她一直都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孩,因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会自己扛着

她摔了不哭,怕黑忍着,被欺负挨打了也忍气吞声,甚至一双鞋穿着脚板分离了,还自己偷偷用胶水粘了再接着用…

如此懂事乖巧,当属优秀楷模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独立的女孩,长大后对谁都疏远冷漠,每次见到她都毫无意外地一个人独来独往

不知情的,都觉得她高傲、冷漠、自大

可真相却是她自卑、害怕,小时候在她母亲那里过惯了谨小慎微,哪怕长大自由了,曾经的习惯也改不掉了

所以,教育并不是让孩子有多么独立,而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这个习惯还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成长、乃至未来的整个人生

不想孩子遇到什么事都自己扛的过度焦虑,那我们在培养孩子独立的时候一定要给足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

比如,孩子遇到不会不懂的事情时,安慰他们:“谁都是从不会到会,只要我们不怕困难,一切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又或者,孩子表现的预期效果差很多时,鼓励孩子:“别灰心,爸爸妈妈相信你有那个实力,只不过是没有发挥出来罢了,一次成绩也说明不了什么,但只要你努力了,下次一定会比这次进步很多”

05

讨好型人格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说:随便

周末,带两个女儿去堂姐家玩儿,发生了一件让我警惕的事儿

因为堂姐的女儿欢欢,跟我大女儿是同一年出生,所以她们俩就像是形影不离的好闺蜜

每次到欢欢家里玩儿,大女儿都是表现得最开心的那一个

小女儿呢,比她们小3岁,平时也经常一起玩儿,但由于性格不合、兴趣不同,会经常被当成隐形人一样忽略

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每次只要几个孩子在一起,小女儿跑来找我说“妈妈,我无聊,我想玩会手机”时,我就知道她这是又被“嫌弃”了

可这次周末,几个孩子却相处得异常和谐

刚开始还以为这是几个孩子长时间没见面、才显得亲近,但事实上却是小女儿的讨好型人格

就在周末玩好回家那天,大女儿向我透露了一个“秘密”

她说:“妈妈,我们今天早上把妹妹凶了一顿”

我惊讶地问她:“为什么”

她回答说:“因为我们说什么,妹妹都说随便,给她买什么也说随便,我和欢欢都烦透了,真不想跟她说话”

看着大女儿一脸无奈的样子,再看看小女儿满脸委屈的通红眼睛,我想了想,又分析了原因:

“妹妹说随便,还不是为了讨好你们,害怕她说的要求你们不愿意,也害怕她喜欢的东西你们不喜欢,然后就不跟她玩了”

听完这番分析,大女儿连“哦”了三声,又重新跟妹妹当回了“好朋友”

也正是这个“小插曲”,让我突然明白了那些经常说“随便”孩子的受伤一面,如果他们不惧威胁、也不害怕被伤害,又何必去一而再地用“随便”二字讨好、迎合别人呢

再回想之前小女儿每选择一个东西,都要下意识看看我的表情才决定的行为,心不由地跟着揪痛

原来,过去自认为的建议、还有管教,最后竟然都成了对孩子自我成长的约束

所以,养孩子不是驯兽,爱孩子也不是拽在手里操控,只有把孩子当成不同品种的树,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需求去养护,孩子才能从一粒种子慢慢生成你心目中的参天大树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和等待,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方法,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关于孩子有没有“心理创伤”的一些行为表现,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7 阅读:2411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