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为啥被港股甩开这么远?终于破案了!

付一 2025-03-21 21:11:11

文 | 付一夫

关于近期的市场行情,大概不少人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港股实在比A股强太多了。

今年以来,受种种因素影响,沉寂已久的港股忽然开启“暴走模式”一路狂飙,而后不是在创新高,就是在创新高的路上。截至3月20日收盘,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高达20.8%,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7%,这样的成绩放眼全球亦是无人能敌。

反观A股,虽然也表现不俗,但与港股相比实在是逊色太多。截至昨日收盘,上证、深证和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分别只有1.71%、4.46%和2.73%。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港股和A股的关系经常是:前者大涨,后者微涨;前者回调,后者大跌。估计很多买不了港股的投资者,都只能一边羡慕地看着港股的一骑绝尘,一边对A股表达着“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却又无可奈何。

同样是中国资产,为何港股表现比A股好那么多?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港股估值更低,修复空间相对更大。

市场普遍认为,本轮行始于DeepSeek横空出世打破了全球AI竞争格局,从而引发了全球资本对于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而由于此前漫长的下跌,港股反而拥有了极具性价比的估值。

数据显示,今年年初,恒生指数的市盈率一度只有7.5倍左右,市盈率分位数仅为近10年的11.69%;科技属性更强的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一度只有15倍左右,市盈率分位数更是仅为近10年的7%。相比之下,今年年初万得全A指数的市盈率最低值为18倍左右,市盈率分位数最低时处在近10年的34%附近,明显要比港股估值更贵。

正因为如此,拥有如此便宜且优质资产的港股,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价值洼地。再叠加美股科技资产整体估值偏高,未来预期不足,全球范围内部分资金开始将仓位调整至交易拥挤度较低、估值更便宜且情绪出现改善的港股市场上来。而比A股估值更低的现实,赋予了港股更大的估值修复空间,其表现自然最为亮眼。

其次,港股是我国AI核心资产的云集地,且所占权重高于A股。

如前文所述,本轮行情源自于我国AI技术的突破而引发的科技资产重估,因而更多是由AI相关的科技板块及科技龙头个股领涨,继而带动了整个大盘的上涨,属于典型的结构性牛市,这同2024年9月下旬的普涨行情有着明显区别。

就我国AI相关的科技领域来看,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核心资产都分布于港股市场,自然会直接受益于我国科技资产的重估。

不仅如此,这些核心资产在港股还占有较高的权重。从恒生指数板块的分布上看,以阿里巴巴、美团为主的可选消费板块占比为26.4%,以腾讯、小米、网易、百度为主的信息技术板块占比为19.2%,二者刚好是本轮行情中涨幅居前的板块,且合计权重接近50%,对于港股整体的持续上涨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观A股,虽然也拥有很多AI产业链相关的上市公司,但市值相对分散,且在大盘中所占权重偏低。以上证指数为例,从板块分布来看,信息技术占比只有13.4%,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股整体的上涨。

最后,境外投资者在港股占比较高,在中国科技资产重估中直接受益。

在本轮科技牛市当中,外资机构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尤其是以高盛、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顶级外资机构纷纷看多中国股市,而德意志银行更是发布研报称,2025年或许正是全球资本重新发现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并对中国资本市场前景予以高度评价。反映在资本市场层面,便是美股的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在美股整体表现不佳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波凌厉上涨的独立行情,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外资对于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认可。

受种种因素影响,海外投资者对于港股的青睐程度一直都强于A股。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海外投资者在港股现货市场成交额占比为41%,其中机构投资者占比为36%,个人投资者占比为5%。反观A股,截至2024年年底,外资在A股市值占比约9%,同时作为海外投资者投资A股主要通道的北向资金,在A股成交额占比约为14%。

不仅如此,港股在配置中国资产的全球股票指数中占比也非常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港股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高达25.7%,而A 股上市公司的权重仅有2.2%;而在MSCI中国指数中,港股的权重达到了80.5%,A股上市公司的权重只有12.7%。这样看来,在外资机构普遍认可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背景下,港股当然会比A股更容易受到外资关照,继而直接受益。

上述三方面原因,便可解释为何港股在本轮行情当中能够大幅度跑赢A股。

话说回来,经历了近期一波凌厉的上涨行情后,港股接下来还有多大空间呢?

从基本面上看,自去年9月下旬宏观经济政策思路大转向以来,市场信心得到显著提振,悲观情绪已彻底扭转。尽管海外形势依然存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就国内而言,无论是财政、货币等重大政策导向,还是对于稳经济、扩内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亦或者是对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高度呵护,都体现出高层“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决心。而DeepSeek、宇树机器人等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更是让我们有了能够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突围的底气和自信。可以说,利好因素一直在不断汇集。

就港股而言,虽然已经历了一波不小的涨幅,估值有所修复,但恒生指数市盈率当前只有10.66倍,放眼全球依然属于价值洼地。后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好转,各个板块的企业盈利有望迎来持续性改善,而这些都将会对于后续港股乃至所有中国资产估值的进一步修复提供支撑——从这个角度看,由AI技术突破引发的估值修复,可能只是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起点。

一言以蔽之,短期获利盘的积累与消化,大概率不会影响港股与A股中长期走势。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将每一次调整都视为倒车接人的机会。具体配置方面,建议围绕以AI、半导体等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型板块,以及受益于政策的消费等板块来加以布局,或许能有不错的收获。

0 阅读:0

付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