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王子朱建华:奥运会夺铜牌被骂,退役定居美国,如今怎样了?

卡门的事 2024-06-25 09:24:38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朱建华,当年这位被誉为“跳高王子”的体坛健将,在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他曾三度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将这一项目的最高纪录推升至惊人的2.39米。

1983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朱建华一举夺得中国田径队史上第一枚世锦赛奖牌。

但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一枚铜牌,让朱建华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和人身攻击。

一夕之间,昔日的英雄跌落神坛,遭人唾弃,朱建华就这样黯然退场,前往美国另谋出路。那么,这位曾经的“跳高王子”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他是否还在从事体育事业?

逆境成长

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昂贵的房价让大多数普通家庭只能挤在逼仄的旧里弄里租住,朱建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

他的出生让这个只有16平米的小房间再也容不下一个人。

家中除了朱建华外,还有其他4个孩子。

姐姐们住在下铺,父母则和朱建华与哥哥一起挤在阁楼上,阁楼只有几平米大小,逼仄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两兄弟不得不侧身而睡,头一歪就能碰到阁楼的顶棚。

更糟的是,阁楼就建在厨房上方,一做饭就有烟熏火燎的味道直冲鼻腔。

尽管如此,朱建华并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击垮,10岁那年,一位叫胡鸿飞的跳高教练被他的双腿吸引,于是朱建华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胡鸿飞是国家级的跳高教练,曾获“上海十杰教练”的殊荣,当时在上海少年体校执教。

他看中了朱建华身体的潜质,尽管朱建华当时营养不良、体质孱弱,身材瘦小个头却很高,但胡还是欣喜地开导了一家人,并让朱建华加入了自己的班级。

从此,朱建华开启了清贫但刻苦的跳高训练生涯。

训练场地狭小陋僻,除了简陋的跳高架,就只有胡教练自制的木尺测量运动员的成绩了,器材匮乏,朱建华也只能利用纸箱、竹竿、台阶等代替训练道具。

胡教练最大的期望,就是将这个孩子培养成未来的跳高健儿。

而朱建华唯一的困难,就是朱建华家中的生活环境。

家中贫困,父母只能尽自己所能为朱建华补充营养,为了多给他一些蛋白质,家人甚至在家里养起了母鸡。

朱建华说,当时家里人谁也不敢多吃一个鸡蛋,因为那是专门留给他补充营养的。

成功之路

训练的艰苦终换来了未来的辉煌。

1979年,朱建华在世界中学生田径比赛上一鸣惊人,以2.13米的成绩打破了国内少年跳高纪录,一举夺得亚军,同时,这个成绩也为后来的好运铺平了道路。

次年,朱建华在国内外一系列重要赛事连获三冠,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体坛新星。

他先是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夺得跳高冠军,随后在墨西哥的国际青年田径运动会和意大利都灵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也均以优异成绩登顶冠军宝座。

1981年,朱建华在日本东京的亚锦赛上再下一城,他以2.30米的惊人成绩战胜日本劲敌,一举突破了长期被东欧选手垄断的亚洲纪录,成为亚洲新一代跳高第一人。

1982年,朱建华在国内的“金雀杯”田径赛上更是喜从天降,他轻松跃过2.32米的横杆,一举打破了当时由东德名将保持的世界纪录!

这一壮举为朱建华赢得了“跳高王子”的美誉,使他风光无限,成为举国上下瞩目的偶像。

1983年到1984年,朱建华接连三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将这一项目的最高纪录一路推升至惊人的2.39米!

他已然稳坐“跳高王子”的宝座,成为中华体育健儿的骄傲。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朱建华毫无疑问是夺金的头号种子选手。为了这一刻,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从10岁就开始了近15年的专业训练,朱建华可以说是吃尽了青春期的苦头。

然而,就在决赛的关键时刻,一个临时状况的插曲彻底打乱了朱建华的节奏。

赛场上,一名英国选手突然倒地,导致比赛被迫中断。

作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备战状态的朱建华,这次意外的延误令他全身肌肉开始发僵,状态直线下滑。

最终,朱建华只能止步于2.31米的成绩,与梦寐以求的金牌失之交臂。

这枚铜牌成为了朱建华人生的梦魇,也是他辉煌一生的逆转点。

当年的舆论几乎对他人身攻击,谩骂他、辱骂他、甚至有人给他家人寄来刀片绳索,要求他自杀谢罪。

朱建华为国家赢得了第一枚奥运会田径奖牌,没想到竟遭此横祸。

转身重生

就这样,朱建华经历了一次毁誉参半的跌宕起伏,从被奉为偶像,到遭人唾弃谩骂,他的世界几乎崩塌。

亲朋好友遭受牵连,家人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时常受人指责,甚至还有人去家中行凶砸窗,气氛剑拔弩张。

1986年的汉城亚运会,朱建华重拾状态夺得金牌,却依旧无法获得民心认同,而在两年后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朱建华连决赛圈都未能进入,他便心灰意冷地选择退役。

曾几何时的“跳高王子”就这样黯然退场,人们对他的期望似乎永远难以实现。

就在这个低谷时期,朱建华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机。

1991年,经过数年的深思熟虑,朱建华结婚后前往美国留学深造,旨在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异国他乡的生活并不轻松,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朱建华一度无所适从。

但他从未半途而废,靠着顽强的毅力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并在校园里结识了他的终身伴侣。

这对朱建华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1993年和1995年,朱建华迎来了可爱的女儿,这给了他无穷的动力和希望。

为了让家人过上优质生活,朱建华更加专注于学业,他渴望用自己的双手为女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994年,朱建华怀着对体育事业的深厚情怀,毅然决然返回祖国创业。

他深知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于是在北京创办了一家专门从事体育经纪的公司,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训练、赛事安排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

朱建华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同样怀有一腔热忱。

1996年,他在北京创立了一所专门培养跳高人才的学校,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承给后人,努力将跳高这一项目在国内推广开来。

就这样,曾经的“跳高王子”重新站在了人生的巅峰。

尽管创业之路困难重重,但朱建华从未畏惧挑战,凭借过人的毅力和专业素养,他的公司和学校很快在同行中树立了良好口碑,生意逐渐步入正轨。

淡然人生

然而,事业的辉煌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遗憾。

由于工作繁重,朱建华与妻女长期分居两地,与爱人团聚的时光少之又少。

朱建华常年在国内奔波经营公司和学校,而妻儿则滞留国外。

尽管如此,朱建华从未对此耿耿于怀,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事业发展中。

毕竟只有事业有成,他才能给予家人更加优质的生活。

在朱建华坚韧而勤恳的打拼下,他的事业终于步入了正轨。

2018年,朱建华的妻子终于回到他身边,与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重新走到了一起。

阔别多年的团聚,让朱建华感到无比幸福。

如今的他已然不复当年王者风范,他渐显发福,背部也因常年运动而略显佝偻,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内心淡然自若才是最重要的。

60多岁的朱建华依旧奔波在职场,一边带领自己的体育公司不断开拓新的业务,一边亲自督导着跳高俱乐部的日常运营。

那些过往的荣耀和屈辱,如今在朱建华眼里,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个插曲。

他从不以名人自居,公司和家里也看不到他当运动员时的照片和奖杯,这些曾经引以为豪的物件如今早已被他藏了起来。朱建华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适应普通人的生活。

在接受采访时,朱建华曾这样说:"所有的辉煌都属于过去,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人,要学会享受平凡的生活。"这话从这位曾经的"跳高王子"口中说出,着实让人感触良多。

他用自己的人生历程,昭示世人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只要怀揣梦想,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每个平凡的个体都可以在生命的转折处绽放新的光彩,从贫穷到荣耀,从落寞到重生,朱建华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

1 阅读:16

卡门的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