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朱瞻垍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五个皇帝,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因为早期几位皇帝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到了朱瞻垍时,已经是政权最稳定的时期。在这种国泰民安的时代背景下,明朝的手工业也得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制瓷业作为手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宫廷一次就下达了烧造龙凤瓷器44.35万件的任务,由此可见当时瓷器生产的规模和盛况。
一直以来,人们对宣德器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这无可厚非,毕竟朱瞻垍在位仅十年的光景中,陶瓷产品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品种,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从瓷胎上看,宣德瓷的胎骨普遍要比永乐时稍厚重些,颜色洁白,但胎质较永乐时欠精细,在部分器物露出胎骨的砂底 上,有比较明显的氧化铁红斑现象,这是因为胎土内所含杂质稍多的缘故。
宣德朝的瓷釉烧制有了很大发展,釉色除了有白釉、红釉、蓝釉等前朝已出现的品种,还出现了酱釉、豆青、洒蓝等新品种。釉层虽略厚于永乐,釉质也略逊一筹,但总体而言,仍然是比较精细的。
宣德朝的单色釉品种,也呈现出了一些本朝特点。如白釉在白中微微闪出青色,与永乐时的粉白有所区别。红釉瓷釉层较厚,颜色也比永乐时更深,不及其鲜艳,釉面常见橘皮纹。在器物口沿或折线位置,有较明显的“灯草边”现象。此时的红釉,是明代红釉瓷烧造的高峰。宣德以后,红釉瓷逐渐趋向衰退。
宣德蓝釉色泽深沉,釉面匀净,色调一致,呈色比较稳定。而黄釉则表现得没那么多出色,这是的黄釉品质一般,釉面也并不很匀净,发展得并不成熟。
宣德的彩瓷品种上有所增加,但仍以青花为主,有少量釉里红、金彩、酱彩等,斗彩器有试烧的迹象,但极为罕见。
这时的青花仍以进口苏料为主,杂以少量的国产青料。有意思的是,这两种青料还经常在同一件器物上共同使用,应该是考虑到烧造的成本而采取的措施。鉴于国产青料发色均匀的特点,往往用于人物纹的开脸。
除了青花,宣德彩瓷还有矾红彩、釉里红彩、金彩、酱彩等。矾红彩属于釉上彩瓷,颜色鲜艳,有单独在白釉上彩绘的,也有搭配青花一起彩绘的。但这种彩瓷堪称极为罕见,可见器物屈指可数。釉里红在这一时期烧制得比较成功,颜色纯正而鲜艳,但传世器物数量也并不多。金彩、酱彩也十分少见。
宣德瓷器的纹饰,比永乐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花纹题材更加丰富多彩,内容主要有花鸟、人物、海水、龙凤、灵芝、蕉叶、卷草、葡萄,一把莲、牡丹、回纹、宝相花、缠枝莲、松竹梅等等。但是花鸟、人物这类题材的纹饰并不多见。以青料绘画为主要技法,花纹的轮廓一般都比较清晰,图案布局层次较多。刻划暗花装饰虽然也有,按其线条较粗,逊色于永乐时期。
从器型上看,宣德朝虽然比永乐朝存世短,但传世器物要比永乐朝多很多,器型也更加丰富,有盘、碗、高足碗、香炉、渣斗、执壶、葫芦瓶、梅瓶等。造型风格也颇有本朝特点,如中小型盘的圈足较深,盘口略外撇,盘底下塌是其典型特点。相比之下,大盘的圈足则较浅,口沿形式多样。
高足碗的底足和口沿都向外撇,且其程度比元代更甚,碗足与碗身的高度几乎相当。天球瓶的造型特征明显,腹部丰满较大,而颈部则短小,整体看起来仿佛比例不当。
宣德朝的瓷器大件器物并不少见,这是区别于永乐朝的一个显著特点。
款识的变化,是宣德瓷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从宣德开始,瓷器上开始盛行款识装饰,尤其是年款,比以往明显增加。所以宣德瓷器带有年款的器物比较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六字两列的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从右向左排列。也有六字单行、六字单列等形式。
还有四字两列“宣德年制”楷书款,但数量不多。以上所提款识,均以青花书写楷体为主,篆书体非常少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款上的“德”字,“心”字上面没有那一横,是一个别致的特点。
宣德瓷器年款的位置并不固定,有的在器底,有的在内壁底心,有的在口沿下方,有的在流部,有的在器盖,不一而足。
再总结一下宣德瓷器的鉴定要点:
宣德器釉面常见“橘皮纹”。
宣德器釉质在显微镜下,可见规模不等的气泡群,各群间隙舒朗,排列密集且整齐者,需谨慎。
宣德青花绝大多数可见氧化铁结晶斑。
一些特定器型,如瓶、罐、壶等,采用分段拼接成形,与合模成形有很大区别。在鉴定时,遇到后者要格外注意。
作者 | 泽霖文史
来源 | 公众号泽霖文史(zeli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