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印玺:一方世界的繁华与深邃

泽霖文史 2024-06-04 08:55:08

战国玺印,古雅精致,文字奇特。其形状、大小、字数均无定制。长方形玺印最多,也有作方形、圆形、椭圆、三角形、菱形及不规则形的。玺印的印文有朱文和白文两种,内容有姓名、官爵、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吉语印常见的文字有“宜子孙”“日利千万”“大利贞”“五福”“长乐”“得志”“正行无私”“宜官内财”等。肖形印则有各种人物、动物、器物、建筑、佛像等图案。这些玺印大都铸制精良,文字美观,具有很高的书法和雕刻艺术价值。玺印的质地,多为铜质,也有玉质、银质、金质、铁质和陶质的。

战国玺印以古玺文的丰富奇特而著称。古玺文的字体,有的雄浑豪放,有的秀丽多姿,风格各异,美不胜收。特别是战国玺印中多有鸟虫书文字,屈曲盘绕,变化万端,极尽精巧之能事。鸟虫书即是以鸟、虫形态为笔画的书体。古人将鸟、虫形象与笔画融为一体,创造出这种奇特的文字。战国玺印中的鸟虫书,是玺印艺术中的一个亮点,深受篆刻家的喜爱。学习篆刻者,大都从临摹战国玺印入手,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战国玺印的印面,大都不满白,留有红地,以显示文字的精美。印文布局,随形就势,生动自然。满白文印,即印面文字布满,不留红地,在战国玺印中较少见。战国玺印的边框,有粗细宽窄之分,也有无边框的。边框大都作圆角,也有方角的。边框与印文之间,有的留有空隙,有的紧相连接。玺印的印背多有铸造时留下的范线,也有刻划的阴文或阳文,内容有吉语、官名、地名、铸造者姓名等。战国玺印的印背文字,多为阳文,笔画细如毫发,结体宽扁,与印面文字风格迥异。

战国玺印的铸造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翻铸法,二是凿刻法。翻铸法是先制好印模,在模上刻出阳文或阴文,再用陶泥范翻制出阴文或阳文,入窑烧制后浇铸铜液而成。这种方法铸造的玺印,文字清晰规整,精细美观,但缺乏自然生动的意趣。凿刻法是用锐利的刻刀直接在印材上凿刻出文字,然后再经修整、锉磨而成。这种方法刻制的玺印,文字质朴雄浑,生动自然,粗犷豪放。战国玺印,多为凿刻而成。

战国玺印的质地,以铜质为主,也有玉质、银质、金质、铁质、陶质等。铜质玺印因年代久远,大多锈蚀斑斑,但古雅之气盎然。玉质玺印温润光洁,高贵典雅。银质、金质玺印则华贵亮丽,璀璨夺目。铁质玺印多作官印,印文笔画粗壮,边框宽阔,风格粗犷豪放。陶质玺印则较为少见,1978年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陶质玺印,为战国玺印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战国玺印的钮制,极为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鼻钮、穿带钮、亭钮、兽钮、连珠钮等。鼻钮是玺印中最常见的钮制,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穿带钮是在玺印的顶部刻一穿孔,以便用绳穿系佩带。亭钮是在玺印顶部刻一小亭形,中有一小穿孔,钮制较小巧。兽钮是在玺印顶部刻一兽形,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连珠钮是在玺印的四周刻有一圈连珠纹,美观精致。这些钮制,不仅增加了玺印的观赏价值,也便于人们佩带和使用。

战国玺印,大多出于墓葬。战国时期的墓葬,往往有殉葬的玺印。这些玺印,有的置于死者腰间,有的置于死者手中,有的则置于死者头部的匣内。殉葬玺印的多少,往往与死者的身份地位有关。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名将赵奢死后,殉葬的玺印多达五十七枚。由此可见,玺印在战国时期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

战国玺印的发现与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著录战国玺印的著作,是明代顾从德的《顾氏集古印谱》。这部著作不仅收录了众多战国玺印的拓本,还对玺印的形制、文字、质地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为后来的玺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战国玺印得以重见天日。这些玺印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玺印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通过对这些玺印的形制、文字、质地、钮制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官制、文字演变、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战国玺印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这些玺印的文字奇特、构思巧妙、雕刻精美,展现了战国时期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无限创意。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