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七夕送别友人,写下一首词,超凡脱俗,千年来无人能超越

解忧诗词 2024-08-09 19:32:56

翻译

周朝王子乔,性情高洁,隐居缑山,修仙问道。

不像牛郎织女,深陷红尘俗怨。

一个夜里,明月当空,他吹完一曲凤箫后,便挥挥手,告别人间,飘然而去。

那一夜,我们曾像传说中的乘槎人一样,乘一叶扁舟,携带着天风海雨,直上银河。

我们彼此有缘,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分别后,不知要奔向何方?

鉴赏

词中提到的“陈令举”原名陈舜俞,令举是他的字。

他曾高中进士,出任山阴知县,因抵制青苗法被贬,后来便干脆弃官归隐。

为人豪放疏狂,与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皆有来往。

1074年,苏轼与陈令举、杨元素、张子野前往湖州拜访知州李公择。

作为主人的李公择在府园的碧澜堂设宴款待他们,当时参加宴会的还有湖州名士刘孝叔。

而后他们又在松江上泛舟,在垂虹亭中畅饮。

后人将他们的这次聚集称为“六客之会”。

苏轼在这次聚会中,写下了不少词作,例如《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等等。

苏轼后来在黄州还写过一篇《书游垂虹亭》,回忆他们这次的欢聚。

而这首《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便是他与陈令举分别时所写。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ái)女。”

“缑山仙子”指的是周朝的王子乔,他本是周灵王的长子。

在外游历时,遇到高人浮丘公,受其点化,开始修道。

多年后,他派人通知家人,七月七日在缑山等他。

到了那天,他骑着白鹤,停留在缑山之巅。

他远远地向家人挥手致意,而后飘然离去,登上仙途。

后代无数文人羡慕王子乔成仙的际遇。

连李白也曾写道“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

苏轼这里引用这个典故,表面写王子乔超凡脱俗,不像牛郎织女为红尘情网所困。

实际也是借着王子乔的形象,赞美友人高洁缥缈的风姿。

同时也借着这一对比,来化解即将到来的离愁别绪。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描写的是王子乔离去的情景,与前文的“高清云渺”相呼应,营造了一种极其缥缈超逸的氛围。

全无离别的哀愁,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再来看下半阕。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

“客槎曾犯”引用了另一个典故。

晋人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往来,从不失期。

有个住在海边的人,很想知道对岸到底是什么样的。

于是便准备了很多干粮,登上浮槎,一路漂游。

一开始,他还能看到日月星辰,后来便进入了一片缥缈的云雾中,日夜不分。

如此行驶了十几天后,才看到一个城郭。

城郭中有女子在纺织,河边有个男子在饮牛。

便问牵牛人这里是何处。

牵牛人笑了笑,没回答他这个问题,只是让他回去问蜀人严君平。

此人回去后,便至蜀郡拜访严君平。

严君平道:“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当时竟是到了天河。

前面我们说过,苏轼与陈令举等人曾泛舟于松江上,

词人想象着,也许那夜,他们也曾像乘槎人一样,冲犯牵牛宿,遨游天河。

这是多么豪放浪漫的想象!

“尚带天风海雨”,这一句将全词的豪情推向了高潮。

其他人写七夕之夜的风雨,总缠绕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苦。

然而苏轼这里却十分激昂磅礴,意境之壮阔,笔力之雄豪,撼人心魄。

陆游曾盛赞这首词“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梳惜别之意,唯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直到最后,词人才流露出一丝离情别绪。

相聚之后,便是离别,这种各奔东西的感慨,亦是人之常情。

词人以问句作结,含而不露,令人玩味不尽。

古人写七夕,不外乎两大主题。

一是描写七夕的风俗。

二是感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然而苏轼这首词,从立意上来说,摆脱了描写男女私情的旧俗,别出心裁。

从语境上来说,无一丝缠绵悱恻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超脱飘逸之风。

展现了词人无与伦比的豁达胸襟,千年来无人能超。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4 阅读: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