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这首词为何会被誉为纳兰的压卷之作?

解忧诗词 2021-11-29 22:00:50

纳兰容若应该算是离我们最近的词人,不仅是因为年代近,更因为他的词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内心。

所谓“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这一点在纳兰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要讲的这首词是他的“压卷之作”,很多人只知最后两句“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而不知全文。

《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纳兰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青梅竹马的表妹,发妻卢氏,红颜知己沈宛。

表妹是他的初恋,两人相爱却无法相守,是他年少时最难以释怀的遗憾。

沈宛是江南才女,与他惺惺相惜,陪他走过最后的时光。

而发妻卢氏则是他一生挚爱,两人有过“赌书泼茶”的美好时光。

然而婚后三年,卢氏便难产去世,两人阴阳相隔,成了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锥心之痛。

西风吹起时,想起卢氏,于是便有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重阳节前梦到卢氏,写下一首《蝶恋花》,“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也曾在卢氏的遗像上题词,“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他的早逝与这段情伤亦有关系。

而这首《临江仙·寒柳》同样也是一首悼亡词,借吟咏寒柳来抒发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语出肺腑,感人至深,历来备受后世名家称赞。

词的上半阕开头便推出了一幅柳絮被风雪摧残的画面,一下子将读者摄入了一种很凄冷的氛围。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飞花”和“飞絮”,也就是杨花和柳絮,这两者若是从植物学角度来说,应该是两种不同物体。

“杨花”是柳树开出的花,而“柳絮”则是带着白色绒毛的柳树种子。

但是在诗词里这两者往往是划等号的,苏轼在《再次韵曾仲锡荔支》一诗中曾言“杨花著水万浮萍”,其下又自注“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杨柳本就有“离别”之意,杨花落水化作浮萍,又添了一层“飘零”之意,而纳兰笔下的杨花又被风雪摧残,重重叠加,塑造了一种极其悲剧的形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而接着一句“疏疏一树五更寒”,正面描写柳的形象。

冬夜里寒气逼人,本就萧瑟稀疏的柳树又添了一层凄冷。

这里的“五更”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三点到五点这个时间段。

翻阅古诗词,我们会发现古人很喜欢写“五更”,大概是因为此时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就像李煜词中所言“罗衾不耐五更寒”。

所以这里的“五更”绝不仅仅是点明时间,更是在无形中加强了寒冷的氛围,令人倍感凄凉。

但是接着歇拍两句,笔锋一转,“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描绘了一幅“月照柳树”的画面。

即使柳树如此萧条,但是皎洁的明月却依然映照着它。

相较于前几句“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的画面,“明月相关”显然多了一层暖意。

然而这毕竟不是单纯的“咏物词”,如果将柳树代入作者所悼念的卢氏,那么这句词表达的就是对亡妻的思念。

即使阴阳相隔,也无法淡化他的思念,可见词人用情有多深。

再来看下半阕,换头两句“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开始转入回忆。

当繁茂的柳树开始凋零时,便想起那个眉目如画的女子。

诗词中的“杨柳”除了象征离别,也常用来形容女子,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还有“杨柳小蛮腰”。

词人并没有着意描写女子的外貌体态,但是由“柳”及“人”,可以想象卢氏昔日该是何等风采。

而这里的“春山”同样也是指女子,“春”本就有相思之意,而宋词中又常以“山”来比喻女子的眉毛,“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春山”一词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万千情意,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如此。

而接着一句“湔裙梦断续应难”,是全词的高潮部分,词人所有的情感皆由此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的“湔裙”原意是在水边洗衣,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意在避灾度厄,洗掉晦气。

《北史·窦泰传》曾记载,窦母怀孕十月,期而不产,求助于巫师,巫师指引她“度河湔裙,产子必易”,就是说到河边洗衣裙,便能分娩。

而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卢氏是因难产而亡,后人之所以判定这是一首悼亡词也是与这个词有关。

自卢氏去后,纳兰时常梦到两人相会的情景,可是好梦易断,断则难续,所以最后他发出了“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慨叹。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寒冬过后便是暖春,杨柳依依,春山如黛,四季轮回,可是他和爱人却永无相见之日。

他将满腔的愁苦寄托于那阵阵西风。

可是,即使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他眉间的阴霾,心底的愁恨。

这结尾两句将他的愁情推向了顶端,又戛然而止,营造了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意境,三百多年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自卢氏去世后,纳兰写下大量悼亡词,其中不乏经典名作,而这首《临江仙·寒柳》更是其中的翘楚。

就连一向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也盛赞这首词,甚至推其为“压卷之作”,这是为什么呢?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言之有物”。

情感本是无形无色无声的,可是当其附着到某一物体上,就变得具体可感了,也就是古人“咏物”的目的。

例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便是一首极其成功的咏物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将摸不着看不到的离情描绘得灵动唯美,令人回味无穷。

而纳兰显然也是深谙“咏物”之道,把自己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与寒柳这一意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极自然,又极深刻。

而且这首词虽写男女情感,却无一丝脂粉气,意境高远,自然浑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引人共鸣。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纳兰这首词?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3 阅读:1175
评论列表
  • 2021-11-30 21:45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其实公认的,纳兰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才是最经典,不知道作者这个说法有什么根据。也许只因语不惊人死不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