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表示春季开始正式进入“醒蛰”时期,万物开始苏醒,气候逐渐回暖。
古时候的惊蛰是根据农历来确定日期的。根据传统的农历计算方法,惊蛰通常出现在农历二月二十四或二月二十五日,而这个日期也随着每年农历的变化而有所浮动。现在使用的阳历二十四节气历法,将惊蛰节气固定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据传统文化和天文学理论,惊蛰是因为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正好位于黄道上的位置,这时阳光开始直射北半球,同时也标志着春分前一个节气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回暖,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惊蛰”一词的名称,来源于古人对春季气候变化的描述。在此节气中,气候多变,雷声频繁,万物开始苏醒,这些变化会让人感到惊奇和不安,因此被称为“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