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与他会谈的珍贵照片,为何会抹去一人?

烛下青史 2024-07-05 23:07:08

1972年2月,相片定格在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历史性瞬间。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面,也是二战后中美领导人的首次握手。但在这张珍贵照片的背后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消失的他。

消失的是谁?

中美首次会晤自然需要媒体来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其中有两张照片最为出名,一张是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还有一张是两人坐下会谈时的大合照。为了突出主角,这两张照片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工作人员。但值得注意的是,尼克松身边有一人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他就是随行的书记员温斯顿·洛德。握手照还好说,可合照却不一样——人都出席了,为什么单单不拍他?

莫非是资历不够?其实不然。洛德在中美关系缓和一事上可以称得上是先锋。当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洛德也是随行人员,甚至还是第一个入境的美国官员。当时,基辛格假借修养的名义从巴基斯坦乘民航客机入境中国,洛德坐在客机前舱的位置。本来与洛德同坐的还有一位美国官员,可在即将进入中国领空时这人碰巧被基辛格叫走。于是,洛德靠着位置优势第一个“入境”中国。

基辛格秘密访华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保密程度高、任务难度大,自然带的都是得力干将。因此,洛德能成为基辛格秘密访华团的一员足以说明他能力之出众。从基辛格秘密访华到中美领导人会晤,洛德始终参与其中。

所以哪怕当时他比较年轻,只有34岁,但在中美关系问题上他称得上资历深厚。因为年轻就把这样一位关键人物裁去实在不合理。有人猜测这或许与洛德的直属上司有关。他们认为媒体特意不拍他是为了避免麻烦,因为洛德的直属上司和基辛格之间矛盾颇深。

基辛格与罗杰斯之争

洛德的直属上司是谁呢?正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罗杰斯。但代表美国国会的罗杰斯并不得尼克松青睐,甚至某种意义上,尼克松视其为政敌。因此,尼克松提拔了一个人,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

在他随尼克松访华时,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对外事务上早已凌驾于国务卿。基辛格将国务卿的权力分去大半,许多对外事务的决策只经过基辛格与尼克松,而罗杰斯这个国务卿从一个出谋划策的官变成了一个只要执行的吏。

尼克松这么做倒也不单纯是为“夺权”,更多是从大局考虑——罗杰斯的反共思维在珍宝岛事件之后已不合时宜。其实基辛格和尼克松或许有政见相左的时候,甚至一开始基辛格是服务于尼克松的政敌的,但有一点两人是有共识的——外交基于大战略。

那么珍宝岛之后美国的大战略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与当时的中苏、美苏关系息息相关。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急需“伙伴”合作。所以大战略体现在对华政策上就是争取中国。

而那时中苏关系恶化到什么地步呢?双方甚至都撤回了自己的大使。美国高层瞬间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尼克松任用了与自己在外交事务上意见相合的基辛格。基辛格也不负尼克松所望,从发出信号到接收中国回应,基辛格每一步都走得小心谨慎又应对得宜。尼克松来华让中美关系彻底破冰,基辛格说之前两国的来回探询就像跳了一场错综复杂的小步舞,而现在最终到了最盛大的舞会。

所以在中美元首会晤的历史性时刻,为防坏事,罗杰斯直接被排除在访华使团的名单之外,只能象征性地派了个下属来。中美会晤的照片是要传回美国的,摄影师将洛德截出画面,一方面或许是为讨好基辛格,另一方面也是为保全罗杰斯的面子。毕竟如此历史性时刻,国务卿不在反而是个没什么资历的书记员出现在照片中,要罗杰斯情以何堪?

会晤照片中消失的他是一场美国政坛的夺权故事,更是美苏争霸的产物。基辛格把握住了大格局而乘风直上,罗杰斯却因为眼界狭隘被彻底架空成了“美国史上最无权的国务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格局的新一轮洗牌时刻已经来到,美国大选之后对外事务的风向不知能不能把握住大格局呢?

参考文献:

[1]陈勇,胡步芬.基辛格-罗杰斯矛盾冲突评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03):242-245.

[2]余玮.中美关系“解冻”的背后[J].党史纵横,2009(03):11-16.

2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