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启动2025年度信创产品集中采购工作,涉及台式计算机、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其中在招标过程中一些厂家所使用的诸多“逆天套路”,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套路一:区域价格差异显著,同款产品不同价格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期间,华为品牌的终端产品在市级与省级的中标金额存在明显差异。以天津市为例,该品牌在天津的中标价格基本都在3000元的区间,而其他省市同种类产品基本都在4000多5000以上,山西省更是临近7000。
此类“同货不同价”策略被大家质疑利用地方政策倾斜,在政策扶持区域抬高价格获取超额利润,在竞争激烈区域则以低价竞争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做法疑似违背了《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关于“供应商应公平参与竞争,不得通过地域限制或价格歧视扰乱市场”的规定,也与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统一价格评审标准”的要求相悖。
套路二:频繁顶格报价中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存疑
近期某地发布了2024年一组信创采购数据,据行业专家分析,对标其它10余家厂商4430元的中标均价,华为中标产品价格普遍5000元以上,紧贴最高限价5500元,且不止是该省,多地已均出现中标价接近预算上限的案例,这与中央“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财政指导方针形成强烈反差,还被一些厂商狠薅了一把羊毛,
且根据政策指示,采购应遵循“性价比优先”原则,在质量达标前提下优先选择合理低价。而高价中标现象不仅削弱财政资金使用效能,还可能违反《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中“科学确定采购需求,杜绝盲目追高”的条款。
套路三:多次进行围标操作,挑战市场竞争机制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某地的区域公布的信创名单中,华为通过多家关联公司联合投标,使得自己旗下的中标品牌多达50多家,其它品牌加起来一共才10余家。这种策略,也让华为品牌占据了总成交量的80%,根据全国各地以往中标记录,华为在部分省份的一些投标中甚至占到了90%以上份额。

业内专家表示,此类“组团围标”行为涉嫌违反《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关于禁止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的条例,同时与《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优势排除竞争”直接冲突。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国办发〔2024〕33号,简称33号文)和《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4〕21号)。由国办发的这两个文件,都在加大力度专项整治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以上问题,不由想起业内的经典理论:“面粉厂与面包厂”。若将华为等核心芯片厂商比作“面粉厂”,那么整机企业就是“面包厂”。两者本应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但当“面粉厂”直接介入终端市场,既控制原材料供应又垄断成品定价权时,下游企业将丧失创新动力与议价能力,长此以往,产品同质化加剧,消费者只能被迫为垄断溢价买单。
当前信创集采暴露的问题,本质是市场规则执行不力与监管缺位的叠加结果。业内专家表示,唯有强化规则约束与过程监督,才能平衡产业发展与财政效益,避免“政策扶持反成垄断温床”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