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黄昏,香港山顶豪宅内,97岁的李兆基在家人环绕中闭上了双眼。这位曾连续三年登顶《福布斯》亚洲首富的传奇商人,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却留下了一个价值2300亿港元的商业帝国,以及一场关于‘财富传承’的无声争议。”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怀揣1000元港币独闯香港,从黄金外汇买卖起家。16岁便精通金铺技术的他,用十年时间攒下第一桶金,1958年与友人合组永业公司,正式踏入地产行业。1975年创立恒基兆业后,他凭借“旧楼收购+快速开发”模式,将香港中环的破旧唐楼改造成摩天大厦,甚至开发了北京环球金融中心等地标建筑。
争议焦点:他的成功常被贴上“投机”标签,但李兆基曾说:“我不是赌徒,我是算盘打得响的生意人。”

2008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李兆基首次公开其核心经营哲学:
“延迟满足”:30岁前不恋爱结婚,全身心投入事业;“第一桶金决定命运”:早期积累决定后期爆发力;“行业选择大于努力”:2004年转战金融业,两年资产翻四倍;“家族传承的性别偏见”:尽管大女儿能力出众,但最终将商业版图交给两个儿子。现实对照:2025年《中国家族企业报告》显示,仅12%的香港富豪选择女儿接班,这一数据在李兆基身上得到极致体现。

2019年退休时,李兆基将恒基地产交给长子李家杰与次子李家诚。前者专注内地市场,后者掌舵香港业务,而三个女儿仅获得少量信托基金。
对比冲击:
长子李家杰:90年代在美国收购楼盘亏损数亿,却被赞“交学费买经验”;大女儿:曾主导多个地产项目盈利,却因“女性身份”无缘核心权力。社会争议:网友评论称:“21世纪仍用‘重男轻女’分配千亿资产,这是商业理性还是封建残余?”

与多数富豪的绯闻缠身不同,李兆基一生只有一段婚姻。早年与妻子刘惠娟离婚后,他多次飞往国外求复合未果,最终孤独终老。
人性悖论:
对外:他捐赠数十亿建医院、学校,获颁“大紫荆勋章”;对内:子女眼中,他是“永远把生意排在家庭之前”的严父。
李兆基的离世,不仅是香港“地产霸权时代”的终结,更暴露了传统华人家族企业的深层矛盾——当商业智慧与伦理观念激烈碰撞时,我们究竟该赞叹他的财富神话,还是反思其代价?

“如果你是李兆基,会坚持‘传男不传女’的继承规则吗?来评论区谈谈你的财富传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