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凡凡就像变了个人......”诊室里,凡凡妈一边叹气一边掏出手机,翻出女儿的成绩表。
12岁的凡凡小学时成绩一直还不错,可自从上初中后就明显开始跟不上节奏,尤其年后,各种测验成绩更是断崖式下滑。
“数学老师反映她总盯着窗外发呆,叫她上黑板解题她完全不会;英语听写也是,错误率高达60%,这初一的单词课文也不难;语文听写也一样……刚开始,我觉得她是不用心,但后来发现没这么简单,她压力也蛮大的。”凡凡妈说。

初一第一次考试后,凡凡开始频繁说自己“喘不过气”,深夜常在房间小声啜泣,她悄悄从网上给自己买了褪黑素软糖,虽然也没什么效果。而且班主任观察发现,凡凡课间操时会出现瞬间的站立不稳,后来询问后才知道她几乎不吃早晚餐。
“我们都没觉得这是个大事,青春期的小姑娘爱美嘛,我们家各种食物都常备着,这么大的孩子了,饿了肯定自己就会去找着吃。到这个学期我们才知道她是吃不下……可到底是为什么呢?”说到这里,凡凡妈满眼都是心疼。
关于凡凡为何变了一个人,最终我们在李树珍主任这里找到了答案——凡凡同时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中度焦虑,凡凡身上存在的除专注力之外的问题,都是焦虑症躯体化症状的典型表现。这个案例也揭开了很多青少年问题的真相:注意力问题和情绪问题常常相伴相生。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被忽视的“大脑遥控器失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分为三种类型:即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
然而,不同类型的ADHD在症状表现、发展轨迹、临床结果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造成的行为问题及功能损害也因人而异。那么这三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01注意缺陷型
这一类型通常表现为其注意力更多与学习兴趣相联系。直观、生动、引起兴趣、产生美感的事物容易吸引注意力。相反,对单调、刻板的对象容易分散注意力。对于不想从事的活动,无法长时间坚持,做事经常虎头蛇尾。
与外化症状较明显的ADHD相比,这一类型的症状更加隐蔽,不易被家长和老师观察到:导致平均确诊年龄较晚,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更多误解与挑战。
注意缺陷型典型表现

☆ 对细节不留心
☆ 做事容易粗心,常有疏忽
☆ 在听课、对话或长时间的阅读中难以维持注意
☆ 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分心
☆ 无法遵循指示完成任务
☆ 做事欠缺条理
☆ 经常回避、厌恶或不情愿做需要持续努力的任务,如写家庭作业、阅读冗长的文章
☆ 经常忘东忘西,丢三落四
02多动-冲动型
多动-冲动为主型的ADHD儿童主要表现出外向型行为症状,如活动量多、有冲动性、甚至攻击性的小动作也较为频繁。
尤其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需要自我约束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会正常儿童明显增多。
此类常见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的多动或冲动的表现会逐渐减少或改变,例如从明显的躯体活动转变为隐蔽的内心不安。
多动-冲动型典型表现

☆ 手脚经常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
☆ 在安静或需要有秩序的场合经常活动过度
☆ 无法安静等待或玩耍
☆ 喜欢玩危险的游戏,经常受伤
☆ 话多,爱起哄喧哗
☆ 在不恰当的时机发言
☆ 经常打断或干扰他人的对话或活动
☆ 经常在问题还未被说完,就把答案冲口而出
03混合型
注意力缺陷症状和多动、冲动症状均较突出,也是最常见的类型。这一类型儿童,在活动水平、冲动、注意力、学业及认知功能损害方面最严重。
常伴有其他情绪或行为问题,更易出现发脾气、违拗、冲动、不服从等行为问题,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品性障碍、焦虑、抑郁障碍概率较高,给父母带来更大的养育压力。
同时其在社会功能方面的损害也最为明显,在独立生活、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更积极的药物干预和行为治疗。

二情绪障碍——青春期最危险的“情绪感冒”
很多家长都在疑惑:为什么ADHD孩子在青春期时更容易情绪崩溃?李主任总结了以下几点——
☆长期挫败感:努力了却总做不好,就像拼命跑步却原地踏步☆人际关系紧张:同学觉得TA“不靠谱”,老师觉得TA“不认真”☆激素变化推波助澜:青春期雌激素/雄激素波动加剧情绪起伏
情绪亮红灯的10个危险信号☆常说“没意思”“累死了”☆暴饮暴食或突然厌食☆半夜偷偷哭次数变多☆躲避家人目光交流☆成绩断崖式下滑☆抗拒去学校☆出现掐手臂等自伤行为☆过度沉迷网络☆抱怨身体疼痛(头痛/胃痛多见)☆突然特别“懂事”
重要区分:正常情绪波动VS情绪障碍
正常波动:考试考砸了难过3天,和朋友吵架生气1周
需要警惕:没有具体原因的情绪低落持续2周以上

很多家长不知道,我国约有6%的学龄儿童存在ADHD,其中30-50%会共患情绪障碍。早发现、早干预,这些孩子完全可以逆风翻盘。
记住:当孩子出现“异常”,不是TA不努力,而是TA在发出求救信号。用科学代替责备,用理解融化坚冰,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青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