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的退休金,每年有50两白银,换成现在的人民币是多少钱?

近史风云录呀 2025-02-05 15:57:51

就在不久之前,全国人大又一次调整了人们退休的年龄,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

有很多人都盼望着能够早日退休,领取退休金,过上清闲的日子,而如今他们可能得再多干几年才能安心养老了。

事实上,为年老之人办理退休,并不是近代才发生的事,这种政策自古有之。只不过古人想要用上退休制度,可能会有些困难,因为古人寿命偏短,根本活不到退休年龄。

古人的退休政策是什么样的?他们的退休金有多少?足够他们生活吗?

古人的退休政策

虽然说古人也有退休政策,但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在朝廷里当了官的,还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

而且在某些时候,不到级别的官员,没有退休之后领退休金的资格。当然,这种情况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宋朝之前,是没有“退休”这个词的,因为“退休”这件事只会出现在官员身上,而“官员因为年老而离开朝堂”这件事有一个自己的专属名词,叫“致仕”。

最早的“致仕”一词出现在周朝的《礼记》当中。

在《礼记》四十九篇之一的《曲礼》中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

也就是说,在周朝当官的官员,按照《礼记》中的规定,是要到七十岁才能退休的,这可比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还要晚。

但是有一个问题,七十岁退休这个规定,真的有用吗?

众所周知,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古稀”的意思就是自古以来就十分稀少。

古人的寿命都比较短,一般人能活一个甲子,活到六十岁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结果古人却把退休年龄定在了七十岁,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在《春秋公羊传》里,这本书是专门用来注释《春秋》中,也提到了“致仕”的真正含义。

所谓致仕,就是将“仕”还给君王,将自己的职位还给君王,然后自己远离朝堂。这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

自周朝之后,一直到汉朝,致仕的规定又有了变化。

汉朝时的官员们必须到七十岁才能退休,满七十岁退休之后,之前俸禄在每年两千石以上的,可以每年领取退休金,具体数额要根据在朝中时的俸禄来定,每个人每年可以领取之前俸禄的三分之一。

且不说这个退休金的数额,到底够不够这些大官过日子,他们这个领取条件是不是太过严苛了一些?

为什么要沿用七十岁退休的这个规定呢?刘邦也才活了五十三岁啊?也不知道汉朝究竟有没有官员领到过这退休金。

不过汉朝也不是不近人情,如果工资不够两千石,也是有奖励的。朝廷会一次性给这些官员一笔钱,当作“安家费”。

这笔钱足够一家人生活一段时间,但是想要只靠这笔钱,那可能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寿命几何。

也许在七十岁致仕之后,第二天就去世了,也有可能福大命大寿命长,一直活到了八十岁才死,当然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也不知道朝廷会不会给这些官员发放后续补偿金,毕竟如此长寿之人真的不多见。

时间来到唐朝,在这个最为鼎盛的朝代,他们是如何对待致仕官员的?

比起汉朝,唐朝皇帝对官员们还是不错的,毕竟唐朝是个上层无比繁华,底层照样贫困的朝代,大量的资源都被官僚阶级收走了,他们过得肯定很好。

在唐朝活到了七十岁退休之后,朝廷会按照官职的大小发放退休金,当然指的都是朝中的大官,就像是两千石俸禄以上的那些官员。

不再是根据之前俸禄的百分比拿钱,而是按照固定数额拿钱,这样改动之后有人欢喜有人忧,这里暂且不提。

而那些俸禄不足两千石的官员们,退休之后也是一次性给一笔钱,但唐朝又加了一样,朝廷还会给这些官员分配一块田地。

有了这块田地之后,官员们压力就小了很多,因为他们可以将这块地租出去,靠着租金过日子,慢慢地他们家就会成为一个地主。

在唐朝之后的宋朝,虽然国土面积减少,但是经济却提高了,而且给官员们的福利也增加了。但是他们依然没有逃出“七十岁的魔咒”。

不管是多大的官,也得七十岁之后才能正常致仕,然后才能领取退休金。

宋朝的退休金数额也比之前要多,不管是什么官职,退休之后领取的退休金,与之前当官时的俸禄一样。

也就是不干活,白拿与之前一样的俸禄。这种福利也只有宋朝才玩得起了,其他朝代可给不起这样的优待。

清朝的退休策略

有件事很奇怪,从古至今,皇帝也没有几个能到七十岁的,但是各朝各代,却全都把退休年龄定在了七十岁,难道官员们的寿命确实要比一般的百姓要长一些吗?

兴许当初的官员们,确实是能安稳活到七十岁的,不然朝廷定的这些规矩就没有几个人用得上了。

一直到了清朝时期,这七十岁的规定才被打破,官员们只需要干到六十岁,就能退休拿退休金了。

但这也是粗略的规定,实际上的规定要更加详细,比如不同官职的官员退休日期就不一样,文官与武官的也不一样……显得更加人性化了。

虽然清朝不是汉族人建立的朝廷,但是朝廷里的官员还是汉人占了大多数,因此官员的退休与满汉关系不大。

由于文官们的职责大多不太累,处理一些文书工作是不会让这些老骨头散架的。而真正让官员感觉难熬的,是每天的上早朝环节。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官员们每天都得午夜起床,然后步行来到皇宫内,凌晨三点,官员们必须全员到场等候。

凌晨四点,皇宫内的“起床钟”被敲响,皇帝用早膳。半个时辰之后,再一声钟响,皇宫大门打开,文武百官排好队,整整齐齐地走进皇宫,等候皇上问话。

对于老年人来说,上个早朝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他们要是按照朝廷的法规,那恐怕他们坚持不了多久。

在明朝之后的清朝,上朝时也是使用的这套规定,这可苦了当时的老官员们。他们带着衰老的身躯来上早朝,可是受了大苦。

因此,清朝特地将七十岁退休改为了六十岁就退休,让众多老臣高兴不已。

除了朝中的文臣,武将们也是需要休息的,因此武将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致仕规定。但是武将们与文官们不太一样。

文官是官职越高,福利越好,但是武将们是官职越低,福利越好。想想其实挺合理的,毕竟武将中官职越低的,越要冲锋陷阵,因此让他们早退休也很合理。

在军队中的将军和副将,跟文官相同,也是六十岁退休。因为他们平日里的工作就是在营帐里发一发命令,又不用去战场上杀敌。

而在他们之下的参将,是五十四岁退休,游击参将是五十一岁退休。到了参将这一层次,有时候就得领兵冲锋了,因此他们的退休年纪有些提前。

再往下就是都司与守备,这两个官职的武将四十八岁就可以退休;还有千总和把总,四十五岁就可以回家养老了。

别看他们四十五岁就能退休,但是能在这个位置上领到退休金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两个职位也是战死概率最高的两个职位。

因为他们相当于是战场中的指挥,要和士兵们一同冲进敌阵,而且要负责指挥战斗中的士兵。因此他们在战场上的作用是很大的。

如果真的开战,敌军也会想尽办法来杀他们,因此每次打仗,最容易牺牲的便是这两个职位,让他们早点退休也是应该的。

而且由于他们要和士兵们一同上战场,如果年纪太大了,上战场也不太合适。

虽然他们四十五岁就能退休,但是他们的退休金与其他人一样,统一都是五十两。不管在朝中当多大的官,退休金统统都是五十两。

根据清朝的物价来计算,这五十两其实不少,完全可以供得起一个家庭一年的开销。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一个情节,是乾隆出门买点心,买了很多包。店老板忙活一早上才给乾隆包好,但是最后算账只要几文钱。

清朝的一两白银就能值1600文铜钱,按照清朝户部的标准,一两白银约37克,按照现在白银单价约每克7.7元计算,五十两白银也有14200多元。

但是考虑到清朝那时候的物价,五十两白银完全可以让一大家子过一年。

总的来说,退休和退休金政策,其实从很早的时候便存在了。但是一直到了清朝,才变得更加人性化。

清朝无论官员大小,退休之后都能有一份能养家糊口的收入,这就是退休金的正确用法。也正是有了退休金的保障,官员们才能不当贪官,不找后路。

当然这是乾隆时期的物价,后来的物价飞涨,但是官员的俸禄却不涨,官员们活不下去,也就只能当贪官了。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