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金融中心,格局即将生变......

刘晓博说财经 2023-05-20 16:56:27

原创 刘博团队

城市比拼,千帆竞发,不进则退。

此前,我们曾专门撰文指出,一些城市的“产业空心化警报”已经拉响。特别是传统观念中的第二产业,不少头部城市出现占比明显偏低的现象,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今天,我们再来捋一捋头部城市的金融业发展现状与潜力。

这两项指标

暴露TOP10金融中心格局

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本外存款余额两大指标,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真正的发展水平。其中,金融业增加值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则表现了一座城市对资金的吸引力,是该座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反映。

先看下面这张图:(由于部分城市2023年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未公布,按2022年数据对比)

很明显,上海、北京和深圳的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相对较高,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梯队。其中,上海和北京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均破8000亿元大关,深圳越过5000亿元关口。其中,2022年上海与北京的差距是400多亿,但今年一季度,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70.2亿元,同比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8%,占比创历史新高;而上海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2102.56亿元,同比增长6.1%。二者一季度差距缩小至32亿元。

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时,北京的GDP不到上海一半,直至21世纪初,也还不到上海经济总量的七成。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等指标彼时的差距可想而知。

为何北京这么强?须知,北京是金融监管和决策管理中心。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主要金融监管机构以及诸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部都汇聚在北京,有着上海所不具备的政治优势。

而第二梯队中,广州、成都、重庆、杭州、苏州、南京、天津等7座城市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差距非常小,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不到400亿元,犹如开展一场“拉锯战”。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2023年一季度GDP十强城市,除却天津以外,其他城市均上榜,这也侧面说明了金融业增加值与头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正相关性。需要说明的是,武汉市常年与金融业增加值TOP10城市名单无缘,主要受其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民营经济占比相对较低而金融“活水”流动相对偏低的因素影响,以至于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均排国内第十一名。

再来看一张图:

明显看到,仅北上深3座城市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即城市资金总量)超过10万亿元。

其中,北京独领风骚,截至今年3月末,资金总量与上海的差距竟达2.8万亿,相当于半个成都的资金总量。上海与深圳之间的资金总量也相差6.6万亿元,这个量级超越了不少二线城市的城市资金总量。

广州的资金总量轻松迈过8万亿元,但却被杭州紧追不舍,后者资金总量近7.4亿元。杭州的钱袋子总量为什么能这么高?这与其互联网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全球移动支付之城”,杭州近年来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落地,民间资本非常活跃。

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都跨过5万亿元的关口,且相差不大,这缘于各大城市的所获际遇与功能定位不同。

在这其中,成都同时坐拥上交所、深交所及新三板等三个核心机构区域基地,也就拥有了成为大型交易所和金融机构西部中心的资本;重庆拥有西南证券、重庆信托等金融机构,还有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金交所三大交易场所,是西部带有浓厚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南京、江苏均属于经济大省江苏,结合前面两张图表看,2022年南京GDP比苏州少了近千亿,但南京的城市资金总量却比苏州多,这是由于南京是江苏的省会,设有大量的金融区域总部机构和机关团体单位,它们手头上的“钱袋子”自然是留着记在南京的头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庆一直是内地资金第七成,去年首度被南京超越,而且后者的增速很快。

不过,最令人惊讶的当属苏州,其3月末资金总量达5.23万亿,增速提升至16.8%,赶超重庆的可能性很大!

天津以超4.18万亿元的成绩,位列中国城市资金总量第十名,且增速比较快,虽然距离前九名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城市资金总量实际拉开第十一名的武汉近4300亿。

以上这些数据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金融中心的格局构成。但在今年全国争分夺秒“拼经济”的态势下,任何金融中心都无法稳坐绝对领先的地位。

中国头号金融中心

要换城市了?

率先被动摇绝对领先地位的,就是第一梯队的上海,冲击者如前文所述,是北京。

常见的观点会认为,上海是金融中心,也是资金汇聚的风口中心,而北京相对来说则是行政中心之定位,金融业在二者的经济地位中并不相同。但实际却是,北京的金融实力在一路突围逆袭。

除却前文提及的“一行两会”以及诸多国有银行,汇聚在北京以外,一些单项指标也在发生潜移默化、超出意料之外的变化,比如券商、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独角兽企业、风投等。

首先是券商,即证券公司,它是经营证券交易的金融机构。根据中证协发布的《证券公司2022年度经营情况分析》显示,2022年前十名券商的收入及净利总和分别占比46%、60%。因此,以前十名券商所在城市分布进行对比,说服力相对比较高。

其中,年营收排名前十的券商,北京中国银河、中信建投、中金公司3家;上海则有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申万宏源3家;深圳有中信证券、招商证券2家入列;还有两家分别是广州的广发证券和南京的华泰证券。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注册地在深圳,但其运营及业务中心当前依旧还是在北京。

这个格局从2020年开始就已形成至今,而2019年时,十大券商分布城市比例分别还是上海4家,北京、深圳各2家(含中信证券),广州、南京各1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十强中,深圳虽然是国内券商起家最早的城市,但却并不是发展最快的,甚至还有些跟不上其他一线城市的步伐。譬如,改革开放后首家券商“深圳特区证券”,就是在1987年诞生于深圳;21世纪初南方券商强盛一时,却落得个被“分食”的下场……

今年,深圳前海正式发布“前海金融30条”,要与香港同频共振。提出允许证券业金融机构在香港开展直接融资,允许香港私人银行、家族财富管理机构等设立专营机构等,拿到了一系列金融开放先行先试的权利。接下来,深圳是否可以重塑往昔荣光,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一个指标,则是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北京在这方面也很强。

如下图所示,北京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462家,高于上海455家;规模上,北京遥遥领先,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23.22万亿元,远高于上海、深圳、杭州、苏州之总和。

另外,北京也有大量资本雄厚的“独角兽企业,以至于发展成为中国压倒性的“中国独角兽之都”。

所谓“独角兽企业”,主要是指估值超过10亿美元、创办时间较短且没有上市的企业。下图可以看到,北京坐拥79家,不仅在全国遥遥领先,而且在全球也是排名前列。上海位居中国城市第二,拥有66家;深圳排名第三,拥有33家;广州、杭州并列第四,都拥有22家;成都、苏州并列第六,都拥有10家;然后是南京8家、武汉7家、青岛5家。

此外,北京还是全国著名的风投中心,地位也在上海之上。

以近年来最好的2021年为例,全球风投融资达6210亿美元,其中共计620亿美元的风投融资流入中国。而北京以136亿美元的优势,胜于上海的134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全球风投最热衷的十大区域中,北京位列第六名,而上海位列第七位。

其实早在21世纪初,北京就登上了中国风险投资第一城的宝座。特别是在互联网第一波热潮中,大量风投资本涌入,不少互联网新经济企业高度集中在北京,如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门户网站,绝大部分都在北京。此外,就连总部在深圳的腾讯,门户网站也放在了北京。而近十年来,字节跳动、快手等头部互联网公司也都在北京。

另外,还有一些指标,譬如私募基金等,老牌金融中心上海虽然还处于领先地位,但已受到北京的挑战。

据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末,上海注册私募管理人数量为4061家,而北京市3688家、深圳市3555家,上海与二者差距拉不开。从规模来看,上海的管理规模约5.1万亿元,而北京超4.5万亿元,距离上海仅差6000亿元。

上海还有几个短板,暴露得比较明显,比如股票市场、私人银行、保险业等领域对比其他头部城市也处于劣势。

据证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股票交易量上,深证稳压上海。这是由于上交所主要为大企业、蓝筹股服务,做中国的“纽交所”,但这其中存在产业变旧、上市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深交所,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发展迅猛,受到市场追捧,未来应是中国版“纳斯达克”。

私人银行业务,反映了一家银行对富裕阶层的吸引力,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在私人银行管理资产总规模前10名中,上海仅有一家,即交通银行,余下分别为北京6家、深圳2家、福州1家。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深圳的招商银行,其2022年私人银行客户13.48万人,管理资产3.79万亿,户均资产2813万元。无论是私人银行管理资产量,还是户均资产量,都遥遥领先,位居第一,且远超上海的交通银行、浦发银行。

深圳还有另外一个金融指标——保险公司规模,也比上海强。比如,深圳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2022年营收达11105.68亿元,也远高于上海的头部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3988.18亿元)。

金融要素市场扩容

这些城市的命运改变了

事实上,如果看金融要素市场,上海绝对是领先的第一位。

当前,在国内公认比较重要的15个金融要素市场中,上海占据了9家,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国、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余下6家分别为北京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

事实上,在最近一轮金融要素市场扩容中,北京是最大赢家。一手“北京证券交易所”彻底改变了北方70年来无证券交易所的现象,也改变了中国金融中心的布局。对于北京金融业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补漏”机会。

另外,广州也获批了广州期货交易所,主要以绿色低碳、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为主,其中碳排放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碳排放期货迟迟未能上线,广州期货交易所直至2022年12月,才真正上市交易第一个品种“工业硅”。

值得注意的是,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虽然同为期货交易所,但能级也各不相同。郑州商品交易所主要以小麦、棉花、白糖等期货品种为主,而大连商品交易所则以黄豆、玉米、焦炭、铁矿石等为主。

除此之外,未来还有没有新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出现?

2021年,“一行两会+发改委”曾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成都方面获得的利好是,“支持期货交易所研究上市成渝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期货品种的可行性”;而重庆则是“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同步探索与新三板市场对接机制”,“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成渝地区打造面向中西部的综合性服务窗口”。但是综合来看,规划丝毫没有提及设立重庆证券交易所、成都期货交易所的迹象。

此外,在金融业增加值、城市资金总量前十中,按金融要素市场角度看,天津有些“故事”。曾经“新三板”是准备落户在天津滨海新区,但被北京“截胡”了,不免有些唏嘘。

但这也给我们相当大的启示:未来金融中心将愈发集中,在新的区域设置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或许没有太大必要了。

结语

总体来看,在金融业发展的第一梯队中,北京是最大黑马。钱袋子,终究是跟着权力走。而事实上,北京的潜力还未完全激发出来,比如北交所也才刚刚起步而已。

而常人认知中的内地第一金融中心——上海,许多金融指标都不尽人意,反而被北京、深圳紧逼甚至反超,引人深思。未来中国第一金融中心的头衔,可能真会完全被北京摘走。

第二梯队中,不少城市近年来也发展了重大变化,引得我们深思不已。

譬如,广州拿到了广州期货交易所。而广州又是国内率先开启期货交易的城市,1992年便成立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此次“得陇望蜀”,广州又能否继续稳住金融第四城的地位?

而杭州在高新科技和互联网的推动下,金融业会不会强势崛起,甚至超越广州呢?

重庆和成都,一直想拿到金融要素市场,但是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显然都不太可能获批了,未来会不会因此落后于其他城市?

苏州的金融资源,会不会进一步被省会南京拿下?亦或者,被临近的上海虹吸?

位于第十的天津,一直落后于其他九座城市多年,在错失新三板后,天津还有没有新的机遇点从而崛起?

时间,终将会给出答案。

2 阅读:3462
评论列表
  • Sea 4
    2023-05-20 23:42

    说是中国金融中心,然后没有香港这个离案中心吗[得瑟]

  • 2023-05-21 05:13

    中国十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重庆七个稳定。天津、武汉、南京和苏州四选三。

刘晓博说财经

简介: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