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一个被后世视为朱棣登基幕后操手的和尚,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被朱棣看中,选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功成名就之后甚至被冠以“妖僧”之名?
据说,姚广孝此人不求荣华富贵,在帮助朱棣夺得皇位后,仍然修行问道,多年后患病在床时,朱棣问他还有什么遗愿,他只是淡淡地说到:一个人足矣。
能够让妖僧在临终前,成为他的遗愿的人究竟是谁?他又为何能让姚广孝放弃其他的一切,而向朱棣提出这个要求?
一个特殊的人
这个能够让姚广孝器重的人,也是一名和尚,他名为溥洽和尚。溥洽和尚天资聪慧,在普济寺出家后,先后辗转于普福等寺庙教授佛法,是明朝初年佛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朱元璋在世时,都曾深谙溥洽和尚之名,曾经称赞他“东鲁之书颇通,西来之意博备”,并将他召入宫中委以重任。
在当时,朱元璋开创了一项被称为“主录僧”的制度,这个职位是专为皇室或亲王举行法事的祭祀官员,朱元璋在世时,给每一位皇子都挑选了一位主录僧,而在朱标死后,溥洽和尚就成了朱允炆的主录僧,他登基之后,溥洽和尚就成了当朝皇帝的重臣。
而此时的姚广孝,还没有发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和尚,在燕王府内任职,直到几年后帮助朱棣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成功地将朱棣推上了皇位,他的名声才开始流传,并被人们冠以“妖僧”的名号。
在姚广孝向朱棣提出释放溥洽和尚这个要求时,溥洽已经在牢狱之中被关押了十五年之久。
朱棣关押他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是建文的重臣,甚至与朱棣还怀疑当年朱允炆在南京失守后下落不明,就是被他所收留隐藏,便下令将其关押入狱。
那为何姚广孝会向朱棣提出要求释放溥洽和尚?这其实是因为两人曾经是多年的密友,只不过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逐渐疏远久无联系,但即便如此,他们心中的那根友谊的丝线,却始终没有断开。
相传,姚广孝和溥洽和尚当年曾一同修行多年,两人彼此之间很是欣赏,平日里除了修行外,也经常探讨一些大道哲理。
多年的共同修行,让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既是道友也是朋友的深厚友谊,但是这一切都在建文登基,朱棣起兵后发生了改变。
后来的事就人尽皆知了,朱允炆登基后开始大肆削藩,朱棣被迫起兵靖难,姚广孝找到了他,称要送给他一顶“白帽子”,言外之意便是帮助他夺取皇位。
从此刻开始,姚广孝和溥洽和尚在政治立场上就是敌对的关系,毕竟一个是当朝皇帝的主录僧,而另一人却是谋反亲王的谋士,这就注定了他们几乎没有可能再和解。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顺利地夺取了皇位,而朱允炆却不知所踪,他找来了溥洽和尚,询问朱允炆下落。
面对质问,溥洽和尚全然不惧,平静地回答自己也不知道,然而朱棣却不信,因为在攻破南京城后,有消息称朱允炆投火自焚。
而溥洽和尚作为专门负责生死法事和祭祀的人员,很大可能会在场目睹,所以朱棣断定他就算不知朱允炆去向,也肯定知道一些线索。
然而溥洽和尚始终没有透露只言半语,朱棣也非常无奈,但又不能杀他,只得下令将其关押在大牢中,这一关就是十五年。
这十五年里,朱棣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搜寻朱允炆的下落,派出大臣胡濙多方寻找,相传就连郑和下西洋时,朱棣都曾秘密叮嘱他留心朱允炆的下落。
姚广孝临死前的愿望
永乐十六年,此时的姚广孝已经八十四岁,晚年的他疾病缠身以致于卧床不起,朱棣多次前来探望,最后一次来探望时,朱棣询问他有什么遗愿,姚广孝自知命不久矣,便说出了最后的遗愿。
“臣只有一事相求,溥洽和尚已经被关在狱中十五年了,希望皇上能够赦免他”。
我们无法得知朱棣在听到这个愿望后,心里究竟是如何作想,可能也有过一丝挣扎,毕竟溥洽和尚作为建文的主录僧,很有可能知晓建文下落,在朱棣看来,他就应该老死狱中。
不过最后的结果是,朱棣在不久后便下令释放了溥洽和尚,姚广孝病逝后,溥洽和尚来到灵前,俯首悼言:吾余生,师所赐也。
朱棣选择释放溥洽和尚,除了是完成老友的遗愿外,应该还有着另外的深意,他要让溥洽和尚亲眼看一看自己统治下的大明江山,比之朱允炆孰高孰低。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朱棣已经在位十六年,天下江山已定,即使朱允炆出现,也不再可能翻起浪花,此时的溥洽和尚对他而言,已经并无重要可言。
如今老友提出请愿,朱棣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不同意,而且释放溥洽和尚不仅可以成全老友的愿望,还能像外界传递这样的一个信号:他已经放下了对建文的仇恨。
所以,释放溥洽和尚对于朱棣而言,就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举措,这才同意了姚广孝的请求,而且朱棣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同意,都说明朱棣对于姚广孝的尊重和重视。
结语
姚广孝与溥洽和尚两人,虽为政敌但也是多年密友,一段纷争虽然将两人分割开来,但却切不断他们的藕断丝连,可以说在朱棣登基后的十六年里,姚广孝也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能够拯救老友的时机。
而在朱棣的统治彻底稳固后,姚广孝也终于等到了这个时机,完成了一个夙愿,然而遗憾的是,他却没能亲眼再见到老友一面,为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残缺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