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追光者以生命为笔,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处书写文明的注脚。
2025年4月15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在殷商古都——河南安阳紫金山脚下,媒体记者专访了和平大同国际管理中心副主席、安阳紫盘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青女士。这位从洹水之畔走出的文化寻根人,以紫盘磨为匙,叩击着上古昆仑的神秘之门;以二十年求索为墨,在伏羲女娲文化的传承长卷上挥毫落印。当现代文明遭遇身份认同的迷雾,她用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苦旅,完成了从个体生命觉醒到民族精神自觉的华丽蜕变——在紫金山的荒烟蔓草间,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浪潮中,她既是破译“我从哪里来”的文明解码人,更是回答“我们向何处去”的时代践行者。她的故事,是一位中国女性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源头的永恒追寻。
灵魂叩问:从家族使命到文明觉醒
孙青从未想过,一个普通农家女的命运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产生如此深刻的交融。1974年生于河南安阳殷都区大碾屯的她,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归农村的人生跌宕,商场沉浮与家庭变故的双重打击,反而淬炼出她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深夜,她反复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近乎偏执的哲学思考,最终在2016年的一个深夜迎来转机——当她在紫金山发现一对紧密相合的紫色石磨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这对被当地人称为“紫盘磨”的文物,成为孙青人生的转折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奇事——邻居因参与搬运而喜得贵子,让她坚信这是祖先传递的神秘启示。更令人震撼的是,石磨上隐约可见的“日”“月”“乾”“坤”刻痕,与《山海经》中“伏羲女娲交尾”的记载不谋而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她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解开人类文明起源的密码。
在深入研究中,孙青发现紫金山的地理构造暗藏玄机:九洞门、九泉眼、群山环抱的“外圆内方”格局,与古籍中“昆仑之丘,面有九门”的描述高度吻合。她提出“紫金山即上古昆仑”的大胆论断,认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伏羲女娲“制嫁娶”“定人伦”的圣地。尽管这一观点与主流学术观点存在分歧,但她以“小学二年级学生背负二百斤重担”的姿态,踏上了求证之路。
破壁之举:从田野考古到数字传播
孙青的文化传承之路充满了戏剧性。2024年,她带着紫盘磨登上紫金山,在废弃厂房中建立起研究基地。这里既是考古现场,也是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她带领团队用现代科技手段扫描石磨,通过三维建模还原上古时期的生产场景;同时深入周边村落,收集民间传说与祭祀仪式,构建起“文献-实物-民俗”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
在传播方式上,孙青展现出惊人的创新力。她代表“紫金山文化推广大使”,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账号,用短视频记录考古发现、讲解神话故事。一段“紫盘磨灵性故事”的视频获得众口称赞,让更多人关注到这对神秘石磨。孙青的安阳紫盘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之后被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授予“伏羲女娲文化研学基地”。
文明觉醒:从个体追寻到民族担当
孙青的文化传承始终与时代命题紧密相连。面对当前世界格局的动荡,她提出“认祖归宗化解人类危机”的理念,认为唯有追溯文明源头,才能重建人类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在她看来,伏羲女娲文化蕴含的“和合共生”“天人合一”思想,正是破解现代社会内卷、冲突的钥匙。
这种理念在她的实践中具象化为“三大工程”:
——文明博主计划:遴选1000位跨文化学者,开发“伏羲女娲智慧与当代生活”系列课程,通过线上平台覆盖千万学子。
——青少年文明传承工程:在安阳中小学开设“国学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触摸文明的温度,感受国学的熏陶。
——世界文明对话工程:筹备“伏羲女娲文化国际论坛”,计划邀请爱好和平的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和民间贤达人士,共同探讨“多元文明如何共生”的时代课题。
2025年1月,中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孙青“伏羲女娲文化传承人”称号,这既是对她十年坚守的肯定,也是对她未来征程的期许。站在紫金山巅,她抚摸着紫盘磨上的古老刻痕,仿佛触摸到了文明的脉搏:“每个华夏儿女都是文明的种子,当我们真正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脉,就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孙青的故事犹如一束光,照亮了文明传承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仅是学者的书斋课题,更是普通人可以参与的生命实践。从紫金山到世界舞台,她用紫磨金声唤醒沉睡的文明记忆,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首席记者 田建海 华夏融媒记者 袁芳 何欣)
责任编辑: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