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挑起战争,全球化已名存实亡?只有中国能推动多边贸易体系

春公子科技 2025-04-09 07:58:42

文 春公子

全球化、全球化!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字,但大家真的知道全球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全球化并非某个精确时刻的产物,而是数百年历史演进的浪潮。若以现代经济全球化为坐标,其真正成型可追溯至二战后。当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全球货币体系,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便悄然铺就了一张覆盖世界的经济网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普及使全球化进入信息时代,全球产业链、金融与信息的互联互通达到新高度。

全球化大幅推动了人类事业的共同发展,而美国毫无疑问是全球化最受益的国家。

作为多边贸易体系主导者,美国推动WTO规则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契合其优势的条款,巩固全球贸易话语权。通过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占据高附加值环节。苹果拿着iPhone利润的62%,却把组装环节的污染和低薪留给中国;耐克一双鞋越南工厂赚2美元,美国总部拿走23美元设计营销费。这种"大脑在硅谷,手脚在亚洲"的模式,让美国用15%的全球人口赚走40%的跨国公司利润。

再来看一个例子,特斯拉上海工厂承担全球50%产能,但95%零部件本土化率背后,电控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国。这种“中国制造,美国创利”模式,使美国GDP增量(2000-2024年18.95万亿美元)超越中国(17.73万亿美元)。

可现在呢?美国认为中国制造业威胁到了美国!所以美国在全球发起了所谓的关税战,此举直接导致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全球贸易体系彻底被打乱了。为此很多专家都在说,全球化已经名存实亡了。

但是也有很多专家认为,全球化并不会消亡。全球化不会消亡,但必须回答皮凯蒂提出的终极命题。如何在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安全之间重建平衡。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全球化仍是洲际相互依存性增加的趋势。例如,中美贸易规模虽收缩,但中国仍是美国单一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出口14.7%)。各国在资本、供应链、劳动力布局上寻求主权平衡,但完全“脱钩”不现实。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总产出的35%,远超美国、日本、德国总和,其开放政策使“全面脱钩”成为空谈。

美国的关税政策像一柄双刃剑,在割裂全球供应链的同时,也劈开了旧秩序的铁幕。美国特朗普政府挥动关税大棒,不分敌友地搞“对等关税”,结果却意外给中国送了个“神助攻”。

中国一边跟美国以外的国家加深经贸往来,从东盟到非洲,从拉美到中东欧,朋友圈越扩越大;一边在区域组织里当起“黏合剂”,RCEP、上合组织这些平台,让成员国之间贸易更热络。

中国带着一帮小伙伴,搞起了“没有美国的全球化”。这可不是天方夜谭,看看数字就明白了。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5%,贸易伙伴遍布五大洲,连美国自己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全球化的列车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急刹车而停摆。未来的世界贸易版图,中国很可能是那个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开放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会因为某一国所改变。

0 阅读:0

春公子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