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一老农找到肖劲光,指着许光达照片:他像是我失踪20年的儿子

春羽评历史 2023-05-01 00:51:05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1月,浏阳河畔,一个老人正在村头张望,在不远处,一大群人正簇拥着一对中年夫妻和他们的孩子,在往村头来。

老人认出来这是他阔别已久的儿子一家,赶紧跑回堂屋,端坐在竹椅上,想以一个威严的父亲的模样和儿子相见。

可等儿子进门之后,看着日思夜想的脸庞,老人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思念,不禁当场老泪纵横,这可是失散了二十年的儿子啊!

那个中年人的泪水也是夺眶而出:

“爹爹,我回来了,您老人家还好吗?”

老人也只是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子俩相视无言,但都饱含着泪水。

这对父子是谁?为什么失散了二十年?中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有勇有谋”的解放军将军

“这个许光达,有点东西!”

彭德怀对许光达的赞赏不绝于耳。

“复电同意!”

他对电报员说道。

此时,这位名叫许光达的将领,正在率领部队猛攻胡宗南部。

作为盘踞西北的、势力最庞大的国民党势力,胡宗南集团已渐显颓势,中央为对其进一步消耗,便决定发动宜川战役。

1948年2月的西北,天寒地冻,冷到滴水成冰,但许光达丝毫不感觉到寒冷,心中那股对胜利的渴望,对前进的热忱时刻在燃烧着他。

一天早上,许光达登上万灵山,视察宜川地形,思考怎样在具体指挥过程中,执行中央军委和彭老总制定的“围城打援”的部署。

就在许光达深思之际,一颗炮弹突然从天而降,警卫员说时迟那时快,瞬间将他扑倒在地上。

硝烟散去之际,许光达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笑着对众人说:

“没事!”

他嘴上说着没事,晚上就被妻子邹靖华发现受伤了。原来是背上插着一块弹片,他硬撑着没说。

邹靖华心疼的同时也有些生气,气许光达隐瞒实情,她一边说一边为丈夫包扎。

许光达意味深长地说道:

“大战在即,要是让将士们知道我受伤了,会有损士气。”

他嘱咐妻子不能对外说。

战场形势僵持不下,形势瞬息万变之际,彭老总征询了许光达的意见和看法。

“守敌已无力接应,我克宜在即,可抽调部分兵力增援阻击部队的弹性纵深。”

面对战场上的严峻形势,许光达及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开会讨论如何攻打宜川时,有人表示一股劲攻就是了,许光达却笑着表示猛攻是一方面,我军要做的其实是引狼出洞,狼出来了,就好打了。

彭老总不禁眼前一亮,对许光达的大局意识极为赞赏,没想到将领中还有这么一位人才。

彭德怀

凭借着许光达的建议,西北野战军取得了重大胜利,通过围城打援消灭了胡宗南的主力二十九军,歼灭了三万余人,使得宜川战役顺利结束。

此战也改变了西北的格局,扫清了解放军西进南出的阻碍,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

而就在许光达在战场上叱诧风云之时,远在湖南的父亲许子贵却连他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还在苦苦寻觅许光达的消息,期望有一天能够父子重逢。

命运多舛的的许家父子

1915年,湖南长沙,萝卜冲。一个四面都是草房的农户家里,一个中年人的背影出现在院子里,他的面前摆着一大堆坏掉的农具,正准备修理一下。

他一边忙,一边让一旁的孩子负责放牛。

稚童答应了,利索地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泥土,蹦蹦跳跳地走向自家牛棚,动作熟练地牵着老水牛,一呵一赶的拽着老水牛出了门。

中年人望着懂事的儿子,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生活清苦但儿子孝顺,也算是生活中的一抹甜。

中年人名叫许子贵,放牛的小孩就是许光达。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五,所以便取了五伢子的乳名。

五伢子才7岁,虽然年纪小,但打小明白家中穷苦,所以常常放弃玩乐的时间,帮着父母放牛、干农活,这也让他拥有了超出其年龄的成熟。

许子贵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同时也对儿子愧疚了起来。

其他同龄孩子在学堂牙牙学语的时候,因为家里穷,五伢子上不起学,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读书认字,这何尝不是对五伢子的一种折磨。

生活再怎么苦,也得过下去。五伢子渐渐长大成人,而且还争气地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这让许子贵乐开了花。

原本以为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下去,许光达学成归来,振兴许家,让一家人过上富余美满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许光达对许子贵说,他想投笔从戎。

许子贵赶紧劝道: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他不想让儿子去当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发生什么都说不准。

令他没想到的是,儿子没能听自己的劝告。

图中间为许光达

1926年春天,在长沙求学的许光达,突然托人传来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南下求学,诸事勿念。

许子贵急坏了,知道儿子肯定是去当兵去了。

他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许光达有些书信能传来。但有一天去他赶集时,听别人说五伢子已经“牺牲”了。

许子贵万念俱灰,好端端的一个儿子就这么消失了。一想到许光达,他不禁泪流满面。

不过,他没有丧失希望,觉得儿子福大命大,肯定不会轻易没了,所以他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寻找儿子的下落。

许光达

岁月如梭,许子贵熬过了军阀混战,见证了日本人的战败,又目睹了国民党的败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五伢子的消息。

久别重逢的一天终于来了

1949年8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蝉鸣不止。村里的教书先生却丝毫不感到热,拖着长衫,拿着一张报纸,兴冲冲地跑到许子贵家里,一边跑一边说道:

“老许,五伢子有消息了!”

许子贵听闻,赶忙夺过报纸,定睛一看,报纸照片上的人不就是五伢子吗!

许光达大将

他怕眼花认错,又揉了揉眼,仔细看了一遍。没错,上面的人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儿子

他瞬间老泪纵横,心中多年来积压的思念和痛苦,在这一刻涌上心头。等了二十年,期间她都活在儿子消失的折磨当中,犹如丧子之痛。

抹了抹眼泪,许子贵决定立马去找儿子,他一秒都不想等了,要立马知道儿子的动向。

攥着那张报纸,他找到了长沙军管会,见到了当时驻守长沙的肖劲光。

肖劲光

“他像是我的五儿子,离家已经二十多年了。”

说话间,许子贵的眼泪流了下来:

“解放军同志,能不能让他回来看看?”

他用恳求的眼神对着肖劲光说道。

原来此时的许光达,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的司令员。在他的指挥下,解放军攻克了西北工业重镇—兰州,该消息很快登上了各大解放区的报纸。

长沙已经解放,所以当地报纸也登载了许光达的事迹,自然就能被许子贵看到了。

经调查了解了许家的事迹之后,肖劲光震撼之余也大为感动。

肖劲光安慰了许子贵,给中央拍了电报,说明了许光达家中的情况。中央二话不说,直接给许光达发电,批准他去湖南老家探亲。

激动的许光达拿着电报,和妻子分享着这一喜悦。他迅速收拾行李,马不停蹄的往家乡赶。

许光达与妻子,孩子在延安

一路上,他在不停畅想和父亲相见的场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看的邹靖华都乐了,心想都已经是解放军的将军了,还这么“不沉稳”。

回到家乡,许光达顺利和父亲相见,分散二十多年的父子,终于能够吃上团圆饭。

一个是为国奉献的儿子,一个是望子归来的父亲,两者都把各自的爱献给了各自最爱的人,一时在当地传闻佳话。

但许光达没有久留,部队里还有一堆事等着他处理。所以仅在家乡住了十天,他和邹靖华踏上了归途。

新中国的“装甲兵之父”

新中国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人才,作为共和国的杰出将领,还曾经留学苏联的高级人才,许光达被首长们注意到了。

周总理向朱德、彭德怀两位老总建议,抽调许光达去外交部工作。

周总理

由于当时主要的外交方向是苏联和东欧国家,而他熟悉苏联的情况,是外交工作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两位老总却不太同意,他们认为军队也需要许光达,不肯放他走。

这时,周总理便问许光达是什么想法。他笑着说:

“外交工作我怕不能胜任,还是军队工作熟悉一些。”

说到这,毛主席正好进来,听到了他们在议论的事,对许光达说:

“就听老总们的吧!”

许光达与毛主席

1950年5月14日,根据中央的命令,许光达带着妻子和儿子,从兰州飞到了北京,

在毛主席等人的支持下,1950年5月,他开始筹建我军历史上的现代化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

由于许光达一家住在中南海朱老总家的后院。于是,朱老总和彭老总成了他家的常客,如何尽快建立一支新中国的装甲部队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话题。

一天,彭老总来找许光达聊天。

“仗打完了,我们以前的土枪土炮该进博物馆了。”

彭老总感慨地说。

“我们也得搞国防现代化,老许啊,你先带个头,把装甲兵搞起来。”

望着彭老总期许的目光,许光达坚定地表示一定会完成任务。他铿锵有力的声音,让彭老总对他充满了信心。

一个月后,中央任命他为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他后又担任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当时我军部队坦克都是从国民党部队缴获来的,坦克兵人数很少,要建成一支新中国的装甲部队十分困难。在坦克的设计、制造、维修、战术等方面是一片空白,连一个起码的组织机构都没有。

许光达决定先抓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按统一编制整编部队;二是抓干部培养。

他从全国各个部队中抽调了一大批干部,成立了政治部、技术部等部门,完善了首脑机关的建设,然后把分散在各大野战军的坦克集中起来。

另外,他亲自查阅和翻译了大量原版的苏联装甲兵的资料,制定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装甲兵作战编制系统。

许光达在装甲兵机关成立后,要求每个干部要学会一种驾驶技术,坦克、装甲车、骑车甚至是摩托车都行。

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天天钻在训练场,硬是用十几天时间学会了驾驶坦克,。

而邹靖华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开始学习驾驶摩托车。即便摔了一次又一次,她毫不气馁,用刻苦勤奋学会了这项技术。

“战车部队是技术兵种,不能掌握技术就没有战车部队。”

这句话成了许光达的口头禅。

他不仅抓军队建设,而且注重部队装备的改进,亲自督促和参与了我国第一代主战坦克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许光达与战士们在坦克训练场

一次,许光达去南方视察,正赶上第一辆国产坦克在进行高温条件下的破坏性试验。他二话不说钻进了坦克,驾驶着坦克进行试验。

当时天气温度达到38度,而坦克相当于个铁皮盒子,里面的温度更不用说了,常人都难以忍受。

试验结束之后,许光达全身被汗水浸透了,脸色苍白的钻出了坦克。

而他根本没在意,心里想的是亲自驾驶了第一辆国产坦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

此后,他又组建了三个编练基地和四所坦克修理工厂,开始了装甲兵这一现代化兵种的建设工作。

1951年,许光达组织坦克部队赴朝作战,对装甲部队在战场上的使用进行经验总结,为我国装甲部队的发展做了充分铺垫。

自从担任装甲兵司令员以后,许光达殚精竭虑,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为我军的军事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的鼓励和表彰,也在后来被尊称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几番让衔的开国将军

就是这位“装甲兵之父”,虽然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但却丝毫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十分谦虚低调。

许光达与妻子邹靖华

1955年,解放军要实行军衔制了。许光达在得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时,不但没有欣喜,反而深感不安。

许光达对家人说:

“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多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将士都牺牲了,我这个‘幸存者’今天已经得到很高荣誉了,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他曾经几次找到领导,让老首长们帮他“走后门”,提出降衔申请,但是都没有获得同意。

无奈之下,他又写信给各位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各位副主席,提出降衔。

连毛主席都十分感慨:

“这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终,党中央、中央军委没有同意许光达的降衔请求,仍授予他大将军衔。

周总理给许光达颁发大将军衔

就是这样一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却能如此淡泊名利,不禁让世人敬叹。

许光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经历了与亲人们的生死诀别,也在战场上浴火重生,见证了旧社会的覆灭,也见证着新中国的崛起,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新中国人民打下了一片江山。

他用一生的努力证明了,他是受人民爱戴,受士兵尊敬,受首长喜爱的好将领,是共和国最骄傲的子女。

1969年6月3日,许光达将军因操劳过度,疾病缠身,与世长辞。

1 阅读:109

春羽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