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实验,光照通风不足,摘心打顶控高技巧,秋葵矮化增产术
前些日子,一个网友跟我分享了他做密植秋葵时遇到的头疼事儿。他说自己满心欢喜地进行了密植秋葵实验,想着能在有限的空间种出更多的秋葵,收获满满的成果。可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密植之后,秋葵长得那叫一个差强人意,植株长得特别高,还变得很瘦弱,结出来的果实不仅个头小,数量也寥寥无几。
这其实就是密植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当我们把秋葵植株种得太密集的时候,每一株秋葵能够获取的资源就变得非常有限。就像住在拥挤不堪的公寓里,每个人都伸不开胳膊伸不开腿一样。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种下过多的秋葵,它们之间就会为了光照、水分、养分等各种资源展开激烈的竞争。
先说说光照,充足的阳光对于秋葵的生长就如同汽车的燃油一样重要。正常间距种植的秋葵,植株能够充分接受阳光的洗礼,叶片舒展,进行光合作用,就像一个个活力满满的小战士。但如果密植,植株之间的枝叶会互相遮挡阳光,就像一群人挤在一起,只有最前面的人能看到外面的风景。据研究表明,普通间距下种植的秋葵,叶片每天接受光照的平均时长可以达到8 - 10小时,而密植时,中心位置叶片接受光照的时长往往不足5小时。
通风也是一个大问题。良好的通风就像是给秋葵的生长环境安装了一个大空调,能够及时带走多余的湿气、二氧化碳和病菌。可是密植的秋葵地,植株间的空气流动非常缓慢。就像在闷热的房间里,空气都是温热而潮湿的。这样的环境下,秋葵很容易感染病虫害,就像人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容易生病一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得采取一些特殊的种植技巧,其中摘心打顶控高就是一项很有效的增产术,就像给秋葵做了一个“矮化套餐”。
摘心打顶,简单来说,就是把秋葵植株顶部的生长点摘掉。这一操作的好处很多。首先,从植物生长的原理上看,植物的生长点会分泌一种生长素,这种生长素会促进植物的纵向生长。当我们摘掉生长点后,生长素的分泌量骤减,植株就不会一个劲地往上长个,而是把更多的能量用来横向生长或者花果的发育。
比如说,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实验。选取两排同样时间播种、同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种植的秋葵,一排不进行摘心打顶,另一排在植株长到1 - 1.5米(具体数值根据品种不同有所差异)时进行摘心打顶。结果很可能会是,不摘心打顶的秋葵植株平均高度能达到2 - 2.5米,但是平均每株结果数量大概在8 - 10个;而进行摘心打顶的秋葵植株平均高度控制在1 - 1.2米左右,每株结果数量能达到12 - 15个。
在密植的环境下,这种摘心打顶控高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密植导致空间有限,矮化的秋葵株型更适合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分布,叶片能够更充分地接受光照和通风。而且,矮化的植株根系也会生长发育得更加均衡,不会因为植株过高而出现根系生长不协调的情况。据测量,未摘心打顶的秋葵根系,侧根长度平均为30 - 40厘米,主根入土深度约60 - 80厘米;而摘心打顶后的秋葵,侧根长度能保持在35 - 45厘米,主根入土深度可达70 - 90厘米,根系分布更为密集,能够更好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
除了摘心打顶,我们还可以在土壤管理方面下功夫。土壤肥力是秋葵茁壮成长的基础。在密植的情况下,土壤中的养分消耗会非常快。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施肥来满足秋葵的营养需求。一般来说,每平方米种植密度的秋葵,需要施入氮肥10 - 15克,磷肥8 - 12克,钾肥12 - 18克。而且施肥不能一次就施完,要分阶段进行。基肥可以占总施肥量的50% - 60%,在种植前施入土壤。生长期间,大概每隔1 - 2周进行一次追肥。
另外,合理轮作也是提高秋葵产量的一种方式。虽然我们在进行密植秋葵实验,但如果是长期种植秋葵的土地,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会大量累积。轮作可以打乱这些有害生物的生活周期。比如说,秋葵与豆类作物轮作,豆类作物具有固氮的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减少秋葵根结线虫等病虫害的发生率。有研究显示,连作3年的秋葵田,病虫害发生率能够达到30% - 40%;而与豆类作物轮作1 - 2年后,秋葵病虫害发生率会降低到15% - 20%。
光照不足的问题,除了植株合理安排高度来解决,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措施改善。比如在秋葵地的北侧和西侧,可以搭建一些反光板。反光板可以采用白色或者银色的材料,这样能够将部分光线反射到植株上。实验证明,合理安装反光板后,秋葵植株中下部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能提高20% - 30%,这有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使植株整体生长更加均衡。
通风方面,在密植秋葵地设置通风口或者采用高畦栽培的方式也很好。高畦栽培能够让土壤中的热气迅速散发,保持土壤透气性。高畦的高度一般设置为20 - 30厘米。而且畦与畦之间要留出足够的通道,宽度大概在60 - 80厘米,方便通风散热。
当我们对密植的秋葵进行摘心打顶控高之后,还需要对植株进行合理的整枝。保留植株底部的一些叶片和侧枝,这些侧枝能够增加开花结果的数量。对于上部的弱枝和徒长枝要及时去除,这样可以集中养分供应给健壮的枝条。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密植的秋葵因为空气流通不畅等原因更容易染病。常见的病害如炭疽病,发病初期可以在发病叶面上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 1000倍液,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3 - 4次。对于蚜虫的防治,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 - 2000倍液进行喷雾,能够在蚜虫发生初期就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
密植秋葵虽然面临着光照通风不足等问题,但通过摘心打顶控高、科学的土壤管理、合理的轮作、适当的辅助措施以及细致的病虫害防治等手段,我们完全可以让密植的秋葵实现矮化增产,达到理想的种植效果。就像打造一个精心管理的微观田园,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才能让秋葵在这片有限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产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