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将被废除?那么已购房者的赔偿问题如何解决?官方回应已出

你的月亮我的心 2024-12-16 16:57:59

购房是大众极为关注的事项,花费数百万购得的房屋,却发现实际居住面积远低于合同所载,这怎能不令人愤慨?

提及公摊面积,它已成为民众心中的痛。有人不满地表示,花费巨资购得的百平米住宅,实际可用面积仅70余平米,其余30平米均归公共区域所有。这难道不是变相多付钱少得房吗?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公摊面积的抱怨声不断。有人展示自家房屋使用面积与公摊面积的对比图,令人叹息。有人认为这实质上是变相的房价上涨,迫使购房者支付更多。

最近,一则网络消息引发热议:“公摊面积可能将被取消”。这让购房者充满期待,纷纷思考这是否预示着未来购房能节省大笔开支?

公摊面积的起源要追溯至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房地产市场火爆,开发商为增加利润,想出了将公共区域面积分摊给每位业主的办法。

这样一来,开发商便能将公共设施的建造成本转嫁给购房者。这一策略传入内地后,开发商们迅速采纳,认为这是个赚钱的好方法。起初人们尚能理解,毕竟公共设施确实需要资金建设。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公摊面积逐渐成为开发商随意增加成本的手段。一些小区的公摊比例高达40%,意味着购买100平米的房屋,实际可用面积仅为60平米。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一比例完全由开发商决定,购房者只能接受。而在国外,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房屋销售均按套内面积计算,即便是公摊面积的发源地香港,也在2013年废止了这一制度。国内近年来也在向这一方向努力,取消公摊面积似乎已成定局。

最新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明确指出要推行套内面积交易,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明确的政策信号。广州、合肥、长沙、佛山等城市已开始试点,例如广州自2023年起,新建商品房必须按套内面积销售。尽管全国推广这一政策尚需时日,因为房地产市场牵涉众多利益,但趋势已十分明显,未来购房将不再为那些看不见的面积付费。

现有业主最关心的问题随之而来:新房改为套内面积销售,我们这些已购房的人怎么办?能否要求开发商赔偿?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根据现行《合同法》,若购房合同中未对公摊面积作出特别约定,追回这部分款项将十分困难。但并非毫无希望,许多城市在推行新政时,都在考虑如何保护现有业主的利益,可能会出台相关补偿政策。例如,一些城市正在研究给予现有业主税费减免或其他形式的补贴。

此外,取消公摊后,物业费、供暖费等将按实际使用面积计算,也能帮助业主节省开支。

具体能省多少,取决于各地政策的执行力度。有的地方物业费可能节省30%,而有的地方可能仅10%左右。大家应密切关注当地政策变化,争取应得的权益。

对开发商而言,取消公摊面积无疑是个坏消息,他们不能再用公摊面积的手段来增加利润。但对购房者来说,这却是件好事,房屋价格将更加透明,无需再为那些模糊的面积买单。开发商只能通过提高房屋质量和改善服务来竞争。

不过,房价是否会因此上涨?这需要讨论。开发商很可能会将公共设施成本计入房价,但这种涨价至少是明确的,不像以前隐藏在公摊面积中。长远来看,取消公摊面积对房地产市场是有益的,能减少许多纠纷,使市场更加规范。但对二手房业主的影响则较大,原本200平米的房子,现在可能仅剩160平米,这将导致数十万的损失。这对准备出售房屋的业主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未来购房,以下几点必须牢记:新房价格肯定会有调整,开发商会将公共设施成本直接计入房价,但至少价格更透明。

购房前应多比较周边房价,计算总价,而不仅仅是单价。特别是购买二手房时,必须弄清楚公摊面积的问题。老房子都是按建筑面积定价的,需要仔细计算实际可用面积。一些老小区的公摊比例可能非常高,虽然单价看似便宜,但实际居住可能并不划算。

记住,无论房价如何波动,购房应量力而行。先评估自己的收入能力,考虑每月的还贷压力。房子是用来居住的,不是用来投资的。

最后提醒大家,政策的重大变化通常会引起市场波动,切勿被市场的短期变化迷惑,应理性看待,做出明智的决策。毕竟,房子是要住几十年的,多花些时间研究和比较,总比将来后悔要好。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