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乾坤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袁崇焕的跌宕人生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2025-01-08 21:43:54

义士出山

袁崇焕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也许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都不是很精彩,所以史书并没有详尽记载,《明史 袁崇焕传》: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史书里只说,这哥们挺不容易,三十五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的知县,做知县的时候,他有一个特别大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和人聊天,侃大山,尤其喜欢聊军事政治,碰见退伍啊,参战的老兵更是聊个没完,在这些老兵嘴里,袁崇焕陆陆续续听说了很多关于明朝边塞的情况,他非常自信,觉得驻守边疆非常简单,自己去了肯定能胜任,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此时的他,虽然身在南方,但是目光所及之处,已经是遥远的边疆。

袁崇焕画像

初受赏识

万历皇帝驾崩,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袁崇焕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打了个铺盖卷,进京去参见皇帝,天启皇帝是个艺术家,不爱朝政爱木匠活,每天沉浸在自己的木工创作中不能自拔,《寄园寄所寄》记载: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他没有时间去管理朝政,自然也没有时间来接待这位信心满满的中年人,皇帝打发御史侯恂(相当于现在的中央人民检察院院长)给这位千里迢迢来求职的小袁安排个工作机会,于是袁崇焕被安置在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做个文职工作人员,上任没几天,边塞传来后金军攻城略地的消息,朝廷合计,不能放任这帮少数民族侵略大明土地,建议皇帝派人去边塞镇守,袁崇焕听说边疆战乱,一个人骑着马就过去搞侦查了,回来之后,立即表示:只要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肯定把后金给干拉稀。大臣们一听,寻思这年轻人有胆量,皇帝听了也很开心,下令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相当于今天的辽宁军区总参谋长),资助军资二十万,让他招兵买马,负责参与关外(明代关外,即黑吉辽东北三省)事宜。

天启皇帝朱由校,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

积极防御

袁崇焕到任之后,发现关外很多地方都被哈剌嗔(蒙古族部落)所占据,他一看这不行啊,于是他找蒙古兄弟和谈,卓有成效,不久之后,哈剌嗔就归顺了明朝,顶头上司王在晋觉得袁崇焕挺能干,又安排他在辽东搞三支一扶的工作,帮助辽东失业的,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安定下来,袁崇焕做的也有模有样,后来明朝特派员孙承宗,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级巡视组组长,下来视察工作,袁崇焕向孙承宗袒露自己的想法,《明史 袁崇焕传》: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他觉得辽宁锦州有十多万难民,难民也是人啊,不能放弃他们,应该在离锦州两百里的宁远驻扎五千士兵,进呢,可以一鼓作气占领(解放)锦州,退呢,还可以退守宁远,作为根据地,当时负责管理辽东的诸位干部一听都觉得扯淡,因为他们并不愿意把军力和精力放在这些毫无作用的难民身上,但权力掌握在特派员孙承宗手里,老孙非常支持袁崇焕的想法,于是派袁崇焕镇守宁远。

明朝末期,蛰伏在关外的后金国已有实力,大举入侵明朝边境

一战成名

天启三年(1623年),孙承宗任命袁崇焕和满桂上任宁远,到地方一看,发现当地守将祖大寿奉命修的城墙是豆腐渣工程,于是推倒重修,一年之后,新的城防竣工,这次给捯饬的非常好,宁远一下子从普通小镇挤升为关外重镇,士兵们都爱来这旮沓效命,流离失所的关外百姓,也喜欢往宁远跑,《明史 袁崇焕传》: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士。孙承宗一看袁崇焕整挺好,卓有成效,立刻升袁崇焕为兵备副使。(相当于辽宁军区副司令员)

宁远城,即现在的辽宁兴城

驻守宁远已经满足不了袁崇焕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想法,于是他派遣将领,占领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凌河等地,并且在各地修缮城防,这样一来,小袁无形之间就收复了两百多里的疆土,这些城池拱卫着宁远,他和直属领导孙承宗合作的非常好,本来打算再进一步,没想到特派员孙承宗在朝廷上被人弹劾,一瞬间权利尽失,只好辞官回家,他还没来得及和袁崇焕挥手告别,新来的领导高第就代替了他的职务,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新领导认为,关外迟早失守,所以打算把锦州啊,松山啊等等那些小城市的兵都撤走,袁崇焕痛陈利弊,表示带兵打仗那是有进无退的,刚刚收回来的疆土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了,小城市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们是保护宁远的重要屏障,所以不能撤兵。高第听完,根本没当回事,直接把兵全撤了,而且要求轻装撤离,一路上扔了十多万担粮食,路途崎岖不好走,死在路上的士兵啊,民众啊也很多,瘪犊子高第却还不满意,甚至想把刚刚建立起来的战略要地宁远的兵也给撤了,袁崇焕表示,你爱上哪儿上哪儿去,我就死在宁远,我也不走。他还拿辞官替父亲守孝为理由威胁高第,没办法,高第只好作罢,但朝廷一看袁崇焕挺忠心,很勇敢,又封他做按察使。(相当于今天的辽宁省政法委书记)

两次督师的孙承宗颇有成就,但却因党争被罢官

宁远大捷

关外,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听说孙承宗被罢免,觉得机会来了,率领大军攻击宁远,瘪犊子高第,拥重兵在山海关(河北秦皇岛一带,明代长城在东北的关隘)龟缩,兄弟部队有难,一个士兵也没派去帮忙,袁崇焕一看没有后援,写下血书,和宁远全体将士立下誓言,要和城池共存亡,努尔哈赤心说这么个小破城镇,我还拿不下你,带着部队就往城楼下冲,没想到袁崇焕挺阴,城头上放满了西洋大炮,后金军队一来,给他们崩的是屁滚尿流,宁远保卫战获得胜利,《明史 袁崇焕传》:及崇焕以书闻,举朝大喜,立擢崇焕右佥都御史。朝廷非常开心,又加封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相当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高第因为不发兵救援,被撤职查办,职务由王之臣代替。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正式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

天启六年(1626年),朝廷委任袁崇焕为辽东巡抚(相当于东北三省联合省长),权利日渐变大,前文说过,天启皇帝喜欢当木匠,不爱管国家,所以当时明朝的权利都把持在大太监魏忠贤的手里,这个魏忠贤相当坏了,专权误国,不干好事,《明史》把他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可见魏忠贤祸国,他一看外地的袁崇焕做了封疆大吏,怕他权利太满,对自己的地位不利,于是派自己的党羽刘应坤和纪用一起来镇守。袁崇焕寻思咋的这还派俩人来看着我制约我啊,于是上疏朝廷,意思赶紧给他俩整走,但是朝廷没有批准,虽然没有批准,但是为了抚慰袁崇焕受伤的心,朝廷再次加封他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明史 袁崇焕传》: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之臣专督关内,以关外属崇焕画关守。多次加官进爵,让小袁有些小骄傲,他开始和身边的同事如满桂,王之臣闹脾气,朝廷一看,决定把小满啊小王啊调回关内,让袁崇焕守卫关外,省的他们干仗。

电影《绣春刀》中,金士杰老师饰演位高权重的魏忠贤‍

宁锦大捷

同年八月,被袁崇焕的大炮崩拉稀的努尔哈赤一病不起,死了。儿子皇太极成为后金领袖,袁崇焕一看老子死了,儿子肯定伤心,于是他亲自写了一封信给皇太极,希望可以趁这个机会和后金暂时握手言谈,皇太极不知道是脑子坏了还是发高烧了,居然同意讲和,带兵转攻朝鲜去了,明朝一看袁崇焕真是能人,敌人让他耍的团团转,所以把王之臣直接撤回,把辽东的大权彻底交给袁崇焕了,希望袁崇焕可以解放天性,好好工作,袁崇焕趁此机会,修缮各处城池,没想到皇太极并不简单,因为打败这个统治了神州大地多年的明政权是他们爱新觉罗家世世代代的夙愿,但是很可惜,他和他老子都生不逢时,遇上了袁崇焕这个死敌,他表面上是攻打朝鲜,实际上是去朝鲜煽风点火,联合朝鲜部队一起攻击明朝的东江,但是没啥大用,很快就被明军击退了。

袁崇焕引进西洋流传来的火器,是袁崇焕屡屡战胜后金军的关键

皇太极贼心不死,借刀杀人这一招失败之后,率兵包围了锦州,锦州将领比较鸡贼,一方面闭城不战,一当面派人议和,希望可以拖住敌人,他在这边搞拖延战术,袁崇焕就派遣将领带四千精锐骑兵绕到皇太极身后偷袭,后金军死伤惨重,但是皇太极这个人比较头铁,非常固执,转头又去攻打宁远,打来打去没啥效果,只好灰溜溜撤军了。

愤然辞官

战争过后,大家都论功行赏,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袁崇焕作为指挥官,更应该受到嘉奖,《明史 袁崇焕传》:文武增秩赐廕者数百人,忠贤子亦封伯,而崇焕止增一秩。尚书霍维华不平,疏乞让廕,忠贤亦不许。但是却因为魏忠贤在朝廷运作,没说袁崇焕的好话,导致只给袁崇焕升了小小的一级官,袁崇焕一看不乐意了,我天天搁外边卖命,回头你们就赏点破破烂烂?老子不干了,于是他一声不吭,回家去了。

这场皇太极跑来跑去,一无所获的战争,后世称之为“宁锦大捷”

重获新生

天启七年,爱当木匠的天启皇帝去世,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崇祯上台之后,先把魏忠贤查处法办,后把袁崇焕请回来继续管理辽东,1628年七月,袁崇焕返回北京述职,他告诉崇祯,自己只需要五年时间,就能把皇太极也干拉稀了。崇祯大为赞赏,袁崇焕又暗示崇祯,意思因为我以前在辽东干挺好,朝廷里的大臣和身边的同事老是挤兑我,这才导致我辞官回家,崇祯一听。掏出尚方宝剑送给袁崇焕,意思是兄弟你随便干,谁不服你你就收拾谁,我挺你。袁崇焕拿到宝剑,心里其实也打鼓,他说五年收复辽东,其实是吹吹牛皮,安慰新皇帝,但他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决心,是真诚真挚的,《明史 袁崇焕传》: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遂取尚方剑斩之帐前。乃出谕其将士曰:“诛止文龙,余无罪。”他带着宝剑奔赴辽东,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和自己政见不合处处作对的东江将领毛文龙。

毛文龙是兄弟部队的将领,一直对袁崇焕很傲慢,袁崇焕东山再起后就开始精心策划除他

保卫京师

弄死政敌之后,皇太极又来侵犯,这次小皇同学带兵十万多,入侵龙井关,大安口等地,袁崇焕带兵反击,但是没想到这回皇太极学聪明了,小股部队吸引火力,实则主力部队偷偷绕过蓟州(今天津市)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千里奔袭,回京救援,《明史 袁崇焕传》:赐御馔及貂裘。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到城下,朝廷是给酒给肉给赏赐,但因为猜忌袁崇焕,明朝又总有藩王啊,大将军作乱的先例,所以怕他进城之后带兵造反,就拒绝让袁的部队进城修整,意思你打归打,在里边打和外边打一样,小袁没有办法,只好驻兵城外,和后金血战一场,才把后金军队打退。

现在的北京德胜门,京师保卫战时,袁崇焕率领部队在这里和后金军展开了一场血战

慷慨赴死

袁崇焕解了京师之围,本来欢天喜地准备接受封赏,朝廷里的一帮大臣,却觉得是袁崇焕保卫辽东不当,才让后金军打到眼皮底下来,后金那边一听哎呀你们放着功臣不赏,还要处罚,太好了,我也跟着凑凑热闹,于是放出消息,说袁崇焕和后金军有秘密约定,崇祯一听怒了,我这么信任你,你敢背叛老子,没多久就把袁崇焕撤职下狱,诸多罪名,比如擅自收拾毛文龙,偷偷和后金军议和等,反正有的没的安排了一大堆,《明史·袁崇焕传》: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袁崇焕没有反驳,也没有反抗,他甚至很平静,很温和的就接受了大明朝廷带给他的一切灾难和惩罚,也许从他征战辽东的某一刻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充军流放,没收所有家产,当然,朝廷什么也没抄到,因为袁崇焕这人非常清廉,家里一块钱余财也没有,他死之后,尸体切成好几千块,散落街市,由于朝廷散步的消息是袁崇焕叛国,导致老百姓蒙在鼓里,觉得这叛国的孙子死的妙死得好,群情激奋,竟然把袁崇焕的尸块分而食之。

袁崇焕诡异神奇的历史地位

是非功过

一代名将袁崇焕死在了叛国的罪名之下,一方面,他抗击金军,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另一方面,他功高盖 主,也的确有过独断专行的行为,他就像一个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英雄,他聪明,有才干,有巨大的勇气,有收复山河的决心,有一统辽东的壮志,和当时人人自危,只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明末朝堂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时人评价:计六奇: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数百年间,人们对袁崇焕的一生功过争论不休,明明是一代忠良,爱国英雄。为什么还会有此争论?千秋功过,再难评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