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下之智,和融之道
张新贵
在历史的长河中徘徊,思绪被《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的智慧轻轻牵系。“大邦者下流”,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处世与邦交的至理,宛如一盏古灯,在岁月的幽暗中散发着柔和而深邃的光。
老子所言的“下流”,并非世俗所误解的卑下不堪,而是一种如水般的谦逊姿态。水,至柔至善,总是往低处流淌,却汇聚成江河湖海,拥有包容万物的力量。大国若能像水居于下流一样,不恃强凌弱,不居高自傲,便能成为天下归附的中心 ,恰似那宁静的雌性,以安静守柔之态胜过躁动的雄性。这种静,不是无声的死寂,而是内心的笃定与平和,是洞悉万物规律后不疾不徐的从容。
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这一智慧闪烁着永恒的价值。古往今来,那些妄图以武力和霸权征服他国的大邦,或许能逞一时之威,却难以赢得长久的尊重与信赖。相反,当大国以谦下之姿对待小邦,给予平等与尊重,收获的将是小邦的真心归附。小邦虽力量微薄,但凭借谦逊与敬畏之心与大国相交,也能在国际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维护自身的独立与尊严。二者各有所求,亦各有所予,当都秉持“下”的态度时,世界便有了和谐共生的可能。

把目光从宏大的邦国转向个体,这“下”的智慧同样熠熠生辉。生活里,那些处处争强好胜、锋芒毕露之人,往往会在人际关系中碰壁,看似占尽上风,实则失去了人心。而懂得谦逊退让、虚怀若谷者,却能如磁石般吸引他人,在无声中积聚人脉与力量。在家庭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温和的沟通代替强硬的命令,家庭氛围会更加温馨;在工作里,不轻视任何一个同事,尊重他人的意见,团队合作将更加顺畅高效。
“大者宜为下”,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更是一种胸怀与担当。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位,拥有多大的力量,都应保持谦逊的底色,尊重每一个生命,珍视每一次相遇。当我们以这样的姿态行走于世,便能如那居于下流的大邦,汇聚各方的善意与力量,让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让世界在和融共生中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原文为: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以下是注释:
1. 邦:一本作“国”。
2.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3. 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 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译文如下: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