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河南省地级南阳市更名为宛城市恢复其曾经一线城市地位研究

规划君何方洪 2024-04-13 05:14:21

南阳市位于河南有的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盆地和“中州粮仓”(或中原粮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历代均为军事重镇和经济繁荣之地。南阳的地名与地理和日照现象有关。关于“南”字,《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方位名,与北相对。”但是在历史上,南阳作为行政区划远远大于如今的河南省地级南阳市,其辖区范围包括湖北省襄阳市、随州市,以及十堰市和河南省驻马店市等部分区域。这才导致了南阳市与湖北襄阳市的“诸葛亮躬耕之地”的千年争议。

其实历史上的南阳作为空间实体城市,其名称一直都是宛城,而且在秦汉时期的宛城可是全国一线城市和六大城市之一,地位远远高于当今的南阳市。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河南省南阳市其实有必要更名为宛城市,这样才更加名副其实。

一、南阳市的地名来源于我国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命名规则

关于“阳”字,古人根据日照现象,称“山南为阳,水北为阴”;相应地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合起来就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我国带“阴”和“阳”字的地名,前一字指傍某山或某水,后一定则是指其地理位置。

我国名字中带“阳”的地级市有河南省洛阳市、安阳市、濮阳市、南阳市、信阳市;湖南省岳阳市、衡阳市、益阳市、邵阳市;四川省绵阳市、德阳市、资阳市;辽宁省沈阳市、朝阳市、辽阳市;广东省阳江市、揭阳市;贵州省贵阳市;安徽省阜阳市;湖北省襄阳市;陕西省咸阳市;甘肃省庆阳市。其中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我国名字中带“阳”的县级市有湖南省长沙市的浏阳市、衡阳市的耒阳市、永州市的祁阳市;河南省郑州市的荥阳市、焦作市的沁阳市;湖北省宜昌市的当阳市、襄樊市的枣阳市;江苏省常州市的溧阳市、镇江市的丹阳市;浙江省金华市的东阳市;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市、海阳市;山西省吕梁市的汾阳市;陕西省安康市的旬阳市;四川省成都市的简阳市;广东省阳江市的阳春市。

我国名字中带“阳”的市辖区或县城有河南省新乡市的原阳、商丘市的睢阳、周口市的淮阳、漯河市的舞阳、洛阳市的宜阳、汝阳,驻马店的泌阳、正阳;陕西省安康市的紫阳、渭南市的合阳、商洛市的山阳、宝鸡市的千阳、咸阳市的泾阳、汉中市的略阳;安徽省滁州市的凤阳、池州市的青阳、铜陵市的枞阳、亳州市的涡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宾阳、百色市的田阳、桂林市的灌阳;湖北省武汉市的汉阳、宜昌市的长阳、咸宁市的崇阳;江苏省盐城市的射阳、宿迁市的泗阳、沭阳。

河北省衡水市的饶阳、保定市的高阳、曲阳;山西省吕梁市的中阳、晋中市的寿阳、昔阳;山东省济南市的济阳、泰安市的宁阳;广东省汕头市的潮阳、惠州市的惠阳;贵州省贵阳市的开阳、遵义市的绥阳;浙江省温州市的平阳、丽水市的松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固阳;云南省红河自治州的元阳;四川省凉山自治州的金阳;湖南省怀化市的麻阳;江西省上饶市的鄱阳;吉林市长春市的双阳;重庆市的云阳、酉阳;杭州市的富阳;福建省南平市的建阳。

二、南阳市名保留下来的原因分析

可知南阳是在山之南、水之北而得名的。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写道:“凡山南水北皆谓之南阳”这是对“南阳”这一地名由来所做的概括和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国内并存着三个南阳。楚国之南阳,在今天之河南省南阳市;“三皇之世”就有宛部落的名称,夏为“夏人之居”,商为宛候国,西周为申伯国,春秋初为申邑、宛邑,称“宛”的时间早于“南阳”。

到了战国后期,其他地方的南阳地名逐渐消失,如修武南阳后改为河内郡,山东南阳改为薛郡,唯独保留楚之南阳的地名。其原因是楚国这个南阳不仅具有“山南水北”之含义,而且因“面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名也”。楚当时居于华夏诸侯国的南方,特为南蛮,其位置被称为“中国之南”。商、周时,南阳因地处南方,被称为“南乡”“南土”“南邦”“南国”,就其方位来讲,其他南阳没有今日之南阳靠南,只好让位了。

三、秦昭王初置南阳郡

在《战国策》中,多次记载有“南阳”这个地名。《战国策・秦策四》曰:“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宋鲍彪注释“南阳”时,认为“荆州郡,非修武所谓”。即是说:楚败于南阳,这个南阳乃荆州之南阳,即今日之南阳。

早在楚顷襄王即位的那一年,即公元前298年,秦昭王见楚怀王不割让土地,楚国内又立了新君,就发兵出武关攻楚,斩杀楚军5万人,夺析地(今西峡一带)15座城而去。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初王南阳郡”,郡治设在宛城。从这时起,今境内正式有了南阳郡这一名称。南阳这一地名一经启用,延续至今2000多年,很少变更。

四、关于河南省南阳市比历史上的南阳小所以应该更名分析

其实在历史上不同朝代,位于今天南阳市一带所设置的政区,所辖面积都不算小。历史上的南阳行政区划范围远远大于当今的河南省地级南阳市。在南阳一带历史上的各个政区,之所以面积如此广大,是受地形的影响。南阳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三面环山、南部开口,北有秦岭、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当山,东有桐柏山、大别山,三面山脉所环绕之地为近3万平方公里的盆地,这样的地理地形,就成为古代以“山川形便”为原则设置行政区域的天然边缘界线,也使得南阳在不同朝代政区就显得相对固定。

秦一统六国,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南阳郡便是其中之一,治所宛县就是如今的南阳市区。此时的南阳郡对比当今南阳市,几乎多了一倍的面积。多了随州市大部、襄阳市北部、十堰市东部,以及临近的沁阳、鲁山、栾川等县。

汉承秦制,这一块依然是南阳郡。只是与秦朝时相比,将西部的丹水和析川两县地区划给了弘农郡,也就是如今的淅川和西峡两县地区,其余部分无大变化。仍旧包括了今天湖北省随州市和襄阳市、十堰市部分区域。

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郡,南阳此时被称为“帝乡”。同时与西汉时相比,不仅重新将丹水和析川两县划给南阳郡,还将如今的陕西山阳县一带划入南阳郡。这是南阳作为郡时期的最大行政版图,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多一点的浙江省。

到了三国时期,南阳地区属魏国,魏国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南乡郡治所在南乡县,位于今天的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一带。仍旧包括了湖北省随州市和襄阳市部分、河南省驻马店市、平顶山市的部分区域。

西晋时南阳郡改为南阳国,治所不变依然在宛。后再从南阳国南部分出一个义阳国,治所最初在新野。此时的南阳地区被南阳国、义阳国、南乡郡三分,从秦朝开始属于南阳郡的湖北随州地区从此分开。

隋朝统一天下后,鉴于南北朝时期混乱的行政区划,于是重新进行了划分,实行郡县两级制。此时的南阳地区被五郡分割,舂陵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淮安郡治所在今河南泌阳,淯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召,淅治所在今河南淅川丹江水库内,南阳郡不变。

元朝统一天下后,又进行了大改,唐州和邓州成了南阳府的一部分,属河南江北省管辖。对比唐宋时期,此时的南阳府多了如今的平顶山市大部、洛阳南部地区。此时的南阳府面积远远大于当下的河南省南阳市范围。

明朝建国后对南阳府北部进行了调整,北部大片地区划给了汝州和河南府。相对于唐宋时期的邓州和唐州,只多了如今叶和舞阳两县。清朝延续明朝的行政区划,基本没改变。民国将河南设十一个行政区,南阳为第六行政区。辖区其实和明清时期没大变化,只有个别乡镇进行了调整。所以明清两代的南阳府和民国时期的第六行政区面积均大于当今的地级南阳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将从元朝时开始归属南阳的叶县和舞阳县划给了许昌。1966年,从秦朝开始与南阳地区密不可分的泌阳县再划给了新设的驻马店。逐形成如今的南阳地级市行政区划范围。

总的来说,历史上南阳郡的范围比现在的南阳市要大,现在的南阳市只有南阳郡的一半,是南阳郡的北部,而南阳郡的南部,现在已不属于南阳市了。比如枣阳市,原来属于南阳郡,现在却属于襄阳市,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刘秀是南阳郡人,但他的家乡现在已不在河南省南阳市,而是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湖北省襄阳市与河南省南阳市出现“诸葛亮躬耕之地”和“三顾茅庐”地之争了。那为什么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而不说躬耕于襄阳呢?因为诸葛亮的家(躬耕地)在隆中,而隆中当时属于南阳郡,不属于襄阳,自然会说躬耕于南阳,而不会说躬耕于襄阳,诸葛亮这句话是没错的。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为避免襄阳市与南阳市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和刘秀故里之争,今天河南省南阳市都应该考虑更名。最合适的就是南阳市应该更名为宛城市,因为南阳市古称“宛”。

五、关于将南阳市更名为宛城市原因分析

宛城这个古城名是中国著名古城之一,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区。宛城是古代秦、汉时期的中国一线大都市,是全国六大城市之一,其城市规模和地位、排名远远高于如今的南阳地级市。《汉书食货志下》说:“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这说明了宛城是当时天下最重要的六大城市之一。如今南阳市如果能够更名为宛城市,才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所以南阳市中心城区一直叫“宛城”,这个名字很好,即反映了“南阳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因为南阳盆地就像一个碗一样,而“碗”字通“宛”。《说文解字》中说过:“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有两个,一是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二是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六、关于南阳应该叫宛城的由来

(一)关于宛城的“宛”字由来

“宛(wan)”是常用汉字,比如我们常说“宛转”“宛若”之类的词,但“宛”在特指南阳时,并不读wan,而应当读宛(yuan)。据说早在五千多年前,神农氏遍尝百草为民选药,一日来到豫西南边陲一带(今南阳市辖区),见此地群山环绕、环境优美、林木参天,一派郁郁葱葱景象,连声赞道:“此地真乃灵气宛(yuan渊)潜,富民宝地也,就起名叫宛(yuan)吧!”

由此可见,“宛”这个地名竟可追溯至三皇时代,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同时,“宛”反映了古宛城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说文解字》中说,“宛,屈草自覆也。”“屈草自覆”即植被葱绿、芳草盖地之意,古宛城生态环境之美尽在名中。且《路史·国名纪》中亦说:“宛即郁郁华国”。春秋之初,楚国日益强大,灭掉申、吕后占领了南阳区域,楚文王根据神农氏称南阳“灵气宛(yuan渊)潜”的传说,便将此处定名为“宛邑”。

对“宛”字,《康熙字典》的注释为:“宛,於袁切,县名……秦为宛县。汉因之。明属南阳府。”1938年出版的《辞海》,对南阳古地名“宛”字的注释也是“於袁切”,即“yuan渊”音。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对南阳古地名“宛”的注音仍是“yuan渊”。2002年4月,再版的《辞海》将南阳古地名“宛”字的注音单列出来:“宛县(yuan渊),古县名,战国楚邑,秦昭襄王置县,治今河南南阳市……”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古南阳的宛(yuan)被读成了宛(wan)。之所以读成wan,也许与地形有关,《尔雅·释丘》中说:“宛,四方高中央下也。”因南阳地形周高中洼被称为盆地,亦如坐落于碗状地形之中心,因此“宛(yuan)”成了“碗(wan)的同义;也许纯粹就是从俗、从白,按“宛”字的常用音wan来读了。

前几年,南阳晚报记者曾就此写过文章,说南阳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克锋曾在1996年致信中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请教南阳古地名“宛”的读音,编辑部回信中说,“战国古城宛,古时读yuan(於袁切)是肯定无疑的,wan(於阮切,碗)是它的另一个读音,表实词义,二者本不相干……《辞源》是一部重在溯源的古代汉语辞典,收字尽量反映古籍中的原始面貌,所以保留‘yuan渊’这个读音。”编辑部在该信中还批评南阳人不该把家乡的地名“宛”(yuan渊)白读为“wan碗”。信中写道:“厦门、荥阳等地名的读音,都有不从白读的趋势,即,不按它的常用音去读,保留自己的特殊性。在这一点上,宛字的读音却正好相反,是从俗、从白读的趋势,很特殊。”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宛(yuan)”体现了南阳历史之久远、环境之优美,白读为wan,倒有点见笑于大方之家了。所以前几年有市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希望恢复宛(yuān)的读音。只是,宛(wan)被叫了这么多年,是补偏救弊恢复为yuan好呢?还是约定成俗仍叫wan好呢?

(二)关于南阳市中心城区宛城的由来

宛最早是一个部落,这个部落的名字叫“宛”。宋朝罗泌《路史·国名纪·已》 : “三皇之世。宛即郁郁华国。”就是说,早在燧人氏(人类开始用火熟食) 、伏羲氏(原始畜牧业产生) 、神农氏(原始农业产生)时代,人类祖先还在洪荒世界艰辛开拓的时候,今南阳县境就有一个宛部落。这个部落名叫宛,是因为它处在一个芳草弥漫、幽林苍翠甚至是田畴凝碧黍稷葳蕤的美好地方。古代有宛县之称,后来一步步演变为宛城。

后来这里建立了苑侯国,《路史·国名记.丁》 : “商氏后。苑:武丁子文封苑城为范侯,今邓之南阳、汉宛县也。”就是说从殷商中期开始,这块地方曾经是苑侯的封国而被称为苑。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注《说文解字》时,给“苑”和“宛”这两个字注以“于阮切"的同一读音,应读yuan。对“苑”字的释义,,《说文解字》说“所以养禽兽”。

秦汉广置宫室的上林苑,隋唐极尽奢靡的芳华苑,具体说明“苑”字的一般含义是广置幽林花卉,畜养珍禽异兽,供帝王田猎、游乐的场所。苑侯国的“苑”显示的是一派林壑优美、万顷凝碧、炊烟袅袅、马疾牛悠的优美田周景象。“苑”比之“宛”,除了具有茂密的植被之外,又多了活跃的动物因素,或者说它指的是农、牧业的新发展。苑作为特定的地名,它是发展了的宛。

再后来就是宛县 ,在春秋前期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掉申、吕后,在宛部落、苑侯国故地置宛县。使用了“三皇之世”宛部落的“宛”字,时隔邈邈万年之后再用来作为县名决非偶然,正是这个时期地平线上冒出的新事物——铁制工具的出现使淯水两岸葱茏禾稼更加绿潮漾漾,使伏牛(当时一般称南山)余脉翠色密林更加郁郁青青的真实写照。一直到北周元年(公元577年)并宛县入上陌,合称上宛,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才将上宛县改称南阳县。但“宛”字以它所体现的优越的地理实体和无限丰富的人文历史而永载史册。

宛部落、苑侯国、宛县,这些名称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它是一个植披葱郁的美好地方,自远古以来就具有农牧业的明显优势。《晋书》、《十六国春秋) 、 《隋书·地理志)以及清末出土的隋朝墓碑里,宛县的“宛”字大都写作“苑”字或“菀”字。特别是写成“菀”字,使植被葱郁这一含义更加确定无疑。北周并宛县入上陌称上宛。隋开皇初废南阳郡,改上宛县为南阳县,属邓州。南阳县名始定,宛遂为南阳县的简称。

0 阅读:2

规划君何方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