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王”李小龙谈中国武术:不能实战的空架子,我已改练拳击

兰台说历史 2024-08-02 00:05:18

李小龙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和大家聊一聊有“功夫之王”之称的李小龙先生是怎么样评价传统武术的。

虽然在互联网上许多人都把李小龙先生宣传为传统武术的集大成者,甚至不少朋友都用李小龙作为反驳“传统武术不能实战”的例子,但是真实的李小龙看待传统武术的情况是很复杂的。

可以说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经历了一个从推崇到质疑,再到全盘否定的心路历程。

而且李小龙把对传统武术的态度转变全部表现在了他与朋友的书信里,可以说再没有比这个更切实的证据了。

李小龙的这些与朋友的通信,全部收录在了《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一书里。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

李小龙剧照

01、

中国功夫是最好的武术,那些由中国功夫衍生出来的柔道和空手道,都还只是最基本的中国功夫。——1961,李小龙写给友人珀尔·曹。

李小龙出生在一个与传统武术颇有渊源的家庭。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当时香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当时的戏剧演员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传统武术的底子。

更别提李小龙的爷爷李震彪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名镖师,一直到晚年才干不动镖行了,才回老家养老。

李小龙的母亲是当时香港著名的华人家族何氏家族成员何甘棠与情妇的养女。

1940年李小龙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东华医院。

李小龙小的时候父亲并没有要求他习武。

一直到他7岁,李小龙的父亲才让李小龙练习以养生为主的太极拳,目的也是为了强健瘦弱的李小龙的体魄。

李小龙父母

李小龙真正开始系统的学习武术,是在他16岁那年。

他因为在校园被人霸凌,痛感不会拳脚被人欺负之痛,于是开始拜师学艺。

李小龙最初学的就是咏春拳,他开始觉得咏春拳太单调,学了没多久就放弃了;结果有一次他在街头和流氓打架时无意中使用了咏春的招数击败了那个流氓,李小龙这才又重新开始认真学习武术。

1957年,17岁的李小龙夺得了香港校际拳击比赛少年组冠军。

这也可以算是他学武的成就之一了。

可能因为年轻的李小龙过于活跃,父母担心他天天和人打架会出事,于是决定把他送到美国去读大学。

1959年,李小龙被父母送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1961年,21岁的李小龙考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

李小龙与妻子琳达

在大学期间,李小龙开始租用了校园的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

在振藩国术馆中,他主要教授他在当地的朋友。他的第一位学生是曾练习柔道的格鲁夫,第一位教学助手是木村武之。

也正是在此期间,李小龙对于传统武术的推崇达到了顶点。

之后,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质疑就逐渐开始了。

李小龙打木人桩

02、

威廉,我已经对中国传统的武术失去信心 —— 尽管我还得说我的拳法是中国的 —— 因为其实所有的拳法都是空架子的产物,甚至包括咏春拳。——1969,李小龙与友人威廉·张的信

李小龙为什么会逐渐开始对传统武术产生质疑呢?

这可能源自李小龙在美国越来越有名气,找他挑战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长年累月的武术教学以及与人比武过程中,李小龙慢慢发现了传统武术的局限性以及全世界搏斗技术的相似性。

正如李小龙后来在1971年一档谈话节目里所说的那样,除非有一个三头六臂的人,他才可能才会使用不同的搏击方式:

我不相信那种,比如说中国式的格斗,或日本式的格斗,或者什么形式的格斗,因为除非人有三头六臂,我们才可能有不同的格斗法。但是,基本上来说,我们只有双手双脚。

李小龙在1965年给朋友的信里就已经谈到了搏击中最重要的东西:节奏、时机和距离。

我想创立一套自己的拳法,融合各种武术中以精简为导向的拳法。这套拳法注重的是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节奏、时机和距离—— 其中包括五种攻击法。这是目前我所接触到的最有效的方法。

而到了一年后,李小龙已经在给自己以前的助手木村武之的信里,大肆批评传统武术过于讲究套路,认为真会妨碍真正的搏斗:

在传统的技巧中,很多防卫体系都是“死的”,这些技巧在比武中无法“抓住”和“固定”不断变化的动作,所以我们不能跟解剖和分析僵尸一样来练习。到真正比武时,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绝对是“活的”。

1966年,可以看做李小龙对传统武术评价的一个分水岭。

李小龙经典银幕形象

在1966年之前,李小龙对传统武术虽然有不少质疑,但还是强调自己是以“咏春拳法是核心”,对传统武术进行改良;但是到了1966年,李小龙对传统武术就只剩下彻底的批判。

并且他在这一年给朋友的信里也明确表示,自己到了1966年才终于明白该怎么进行搏击训练。

到了1967年,李小龙甚至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痛批,谁要是只练传统武术,那么一定会在真正的搏击中被人痛殴:

传统武术有太多不切实际的马步、架势和传统的形式、规矩……练打脱节,没有真正让学生通过贴近实际的训练,为真实的格斗做好必要的准备。一个身怀这些所谓杂七杂八的传统‘真传’的家伙,只会遭人痛殴。

而在1968年,李小龙给朋友的信里,他已经完全脱离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采取更科学的训练方式,而且其中还包括拳击训练。

李小龙可能不知道,早在40年前,中国真正致力于“实战”的武术家们早已经摒弃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开始进行更现代化的训练。

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国术游艺大会,算得上近代传统武术的一场盛世,一场现实版的“天下一武道大会”。

传统武术套招

而取得好成绩的武术家们,不管表面上是什么门派,实际都在进行更现代化的训练。

比如亚军获得者朱国禄同时还练拳击,其打法当时遭一太极名家非议,说“不合国术”,其弟朱国祯要与名家请教,名家不敢迎战,在深秋的天气里竟满面是汗。

据说这位太极名家就是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1932年湖南省国术比赛场上。

当时,湖南国术馆的学生只学了半年的拳击与摔跤,根本没来得及练传统武术,并且,就算是拳击和摔跤练得也不好:

当时两边的学生,都只学了六个月的武术,连套路都不顺畅,拳击摔跤也只学了基本功,摔打不满一百小时。而外面报名的,都是些各县的师傅,起码的也有多年的武龄。 六个月的武龄学生不敢报名,到最后是由教官指派出来的四十名,通过短时间的集训后,首先明确了交流经验、增进友谊,虽力争胜利,但要注重武德。可是学生们心里总认为人家的功夫深,自己学的太少。

然而在这一次湖南全省国术比赛里,大出风头的却是国术馆这一批只学了半年拳击和摔跤的国术馆学生,还包揽了前三名:

比赛开始后,看到外地的选手对技术大队和训练所的学生比武的结果,学生都是以拳击和摔跤把对方打翻在地。有的打得头破血流,抱头败下。可说是没有一个不打赢的。

说回李小龙,到了1969年,李小龙在和朋友的信里更是表示自己对传统武术已经毫无信心:

威廉,我已经对中国传统的武术失去信心 —— 尽管我还得说我的拳法是中国的 —— 因为其实所有的拳法都是空架子的产物,甚至包括咏春拳。现在我的训练偏重于更有效的街头格斗,全副武装,戴上头盔、手套、盔甲、护膝等。在过去五年里,我一直辛苦地训练,就是为了一个目的:武术不仅仅局限于训练,还要实用。现在每天我都跑步,有时候要跑6英里。

赵道新

李小龙这种看法,并不是孤例,在20世纪80年代,有记者采访过著名武术家,在1929年杭州国术比赛里获得第十三名好成绩的赵道新先生,他对传统武术的看法和李小龙基本一样:

“中国武术”是没有前途的。当然,整个世界武术的日子也不好过,你不要看那一时的辉煌、热闹。武术若今后没有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就会被那个伴在它身边的“千古难题”逐渐地困死。而“中华武术”若照此下去便等不到那个时候,早就自身腐烂了,在快要咽气的时候再挨上“外国拳术”致命的一击。

而赵道新先生对传统武术的出路其实和李小龙所说的如出一辙,那就是尽可能多的实战,只有实战才能让传统武术暴露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不,只要抓住一个问题,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就是要“打”,参加竞技,只有把武术在全人类中间“打”个热火朝天,老人才会自动变得谦虚,官僚才能被自然淘汰,人们才可真正知道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倒底“算老几”。

可惜,赵道新先生的真知灼见,至今被一些武术界人士所反对,而这些人竟然是用李小龙先生早年对传统武术的推崇来反驳赵道新。

可以说相当的黑色幽默了。

END

参考资料:

《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天津人民出版社;

《赵道新先生访谈录》,简书;

《向一学:回忆父亲向恺然的一生》,新湖南;

0 阅读:1

兰台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