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大寨之路》的通讯,介绍了大寨同穷山恶水作斗争,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的事迹,此后,全国各地农村便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位于重庆市万盛区青年镇的堡堂村响应号召,成为四川“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同时声名鹊起的还有堡堂大队的书记王茂全。
说起王茂全这个名字,大家比较熟知的是开国少将王茂全,王茂全少将是一位老红军,是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直接参与者,建国后曾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于2016年病逝于石家庄,享年106岁。
今天我们所讲的王茂全,其实他原来的名字叫王茂,生于1933年,属于重庆市人(当时属于四川)。
话说,王茂全出生之时,是个多事之秋,当时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反而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围剿,幸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并先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反动政府,成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其中也包括王茂全。
1951年,王茂全在堡堂大队担任农会主任,在随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王茂全积极参与,成为初高级社社长。可就当时来看,王茂全所在的堡堂大队可是一个“田瘦土薄石头多,十年九旱灾情多”的穷山村,老百姓收入非常少,万一再遇上自然灾害,生活会更加艰难。
到1964年的时候,堡堂大队还在吃着国家分配的返销粮,面对这种困境,王茂全夜不能寐,身为堡堂大队的书记,他有责任带领大家致富,无论如何也要摘掉吃返销粮的帽子。
恰好此时,国家提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于是王茂全便决定行动起来,他首先是组织精壮社员修筑堤坝,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然后又建立起一支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重新规划堡堂山水,引导群众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在王茂全等人的努力下,堡堂的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堡堂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堡堂大队的新气象,引来无数人的关注,成为川东片区的一个先进典型,就连山西省委书记、大寨党支书陈永贵都亲自来到堡堂进行考察,对堡堂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说道:“好!你们干得对!你学大寨开花结果了。这叫人换思想地换貌,这就叫新式地哩!有了典型,应该推广到面上去。”
干出一番成绩的王茂全收获了好名声,随之而来的还有职务的不断晋升。从1974年开始,他从一名大队书记被提拔到市委常委,还相继成为重庆市副市长、重庆市委书记,此外,在1977年召开的“十一大”上,王茂全还当选为中央委员。
虽然王茂全居于高位,但他并没有利用职权为儿女谋利,王茂全的儿子王胜辉从军队复员回到家中,希望父亲可以帮自己解决一下工作的问题,可王茂全却说:“只要肯干,农村也有出息。”就这样,王茂全到底还是没有插手儿子工作的问题。
除此之外,王茂全还是一个能上能下,懂得进退的人,1984年,他的职务发生变动,调任中共重庆市江北县委书记,这与之前的级别还是相差比较大的,但他没有发一句牢骚,随后王茂全又担任重庆市綦江县人民政府顾问。
2009年7月,王茂全逝世,享年76岁。
时间逻辑不对,1933年生怎么参加1935年的飞夺泸定桥
有重大贡献的人[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