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10首清逸诗词:满眼人间疾苦之外,自有一腔淡雅闲适之情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09-20 07:48:01

接之前一篇,杜甫23首悲怆作品:沉郁顿挫的诗风,抒写时局动荡、人生漂泊悲凉

杜甫一生,前半生裘马轻狂,后半生颠沛流离,抒写人生疾苦的作品太多。

杜甫除了他的那些悲天悯人的代表作之外,一生就是这样郁郁而终吗?

当然不是,今天带大家品读一下杜甫的小清新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饱经离乱之后,客居成都,在好友严武的援助之下,他过上了一段最为安定的生活。

人在于尝遍酸甜苦辣才深谙人间百味,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能过上平平淡淡的生活已是上天最大的眷恋了。

【01】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后,他便开始漫游生活,北游齐鲁,被泰山所吸引。这首诗大约是他这次漫游途中所作,也是杜甫诗集中最高的作品。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悬想语,是极望之情,含蕴深远,既可说是诗人尚未登到山顶,印证泰山之大;又可说是诗人对泰山之喜爱与仰慕,不登上绝顶绝不罢休。

诗人借登山描写眼前山峦起伏,大地苍茫,这雄浑的景色使他心中陡然涌出万丈豪情,心胸豁然开朗,似有八面来风,抒发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人生哲理。

【02】

《重过何氏五首·其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杜子美重访何将军山林,此刻诗人独行于长安,再度步入这片熟悉的山林,心中满溢着旧地重游的喜悦与对往事的深深怀念。

独自站在高台上静观落日余晖,于和煦春风中悠然品茗。诗人沉浸于自然之美,享受着茶香与春光的交融。

他斜倚石栏,取笔蘸墨,信手拾起桐叶,将诗思流淌其上。

这一行为既体现了诗人随性而为的才情,又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诗意捕捉,将寻常之物化为抒怀载体。

翠鸟在晒衣竿上欢鸣,蜻蜓则悠然栖息于垂钓丝头。诗人以灵动的笔触描绘出山林中生动活泼的生态景象,这些细微而生动的自然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且充满生机的氛围。

此次重游加深了诗人对这片山林的热爱,他期待未来能更多地在此流连,陶冶性灵。

杜子美在字句间流露出对何将军山林的独特情感,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将行吟之趣、林居之幽、春山之态以及鸟虫之趣逐一呈现,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闲适与喜悦。

【03】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地点为京兆府郡县(今陕西户县)西五里的浃陂,这是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湖面开阔,风光秀美。

杜子美生动描绘了一场盛唐时期船宴的宏大场面,展现出当时社会的繁华与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

诗篇开篇便以“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定下基调。

青青蛾眉、皓齿如雪的歌妓们立于豪华楼船上,吹奏出的横笛短箫之音,悲凉悠远,直上云天。一个“悲”字,犹如一抹暗色,瞬间为这场看似华丽热闹的盛宴增添了一份含蓄的哀愁与深沉。

子美细腻捕捉春风吹拂下象牙桅杆微动的细节,以及阳光下锦彩缆绳缓缓牵引船只的画面,极尽华美之能事。

尤其是“自信”二字,赋予春风以灵动的生命力,虽船身未动,却仿佛预示着即将启程的欢快节奏。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鱼儿在细浪中游弋,倒映出歌妓手中扇子的翩翩影姿,燕子轻盈地踏过空中飞花,花瓣悠然飘落于歌舞宴席之间。

诗人笔锋一转,提出若无荡桨的小舟穿梭其间,又怎能有美酒如泉水般源源不断送达这欢庆的楼船之上?

此句不仅巧妙回应了前文对宴饮奢华的描绘,更以反问语气强调了小舟在宴会中的不可或缺,以及这场船宴规模之盛大、准备之周全。

子美通过对青蛾皓齿、豪华楼船、春风牙樯、鱼燕共舞以及酒如泉涌等细节的精心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与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

同时,诗中流露出的“悲”意与“不有小舟能荡桨”的反问,又为这场狂欢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思考,使读者在领略盛世风采之余,对社会现实产生更深层次的审视与反思。

【04】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定居成都草堂期间,创作了这首题为《客至》的诗篇。诗题下原注“喜崔明府相过”,这位崔明府可能是杜甫的舅父。

全诗深情地描绘了诗人村居生活的寂寞与对亲人来访的由衷喜悦。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草堂周边的春水环绕、鸥鸟日日翩然而至的景象开场,既揭示了季节与地理位置,又借“皆”字凸显春水满溢的盎然生机。

“但见”二字则寓含诗人闲适之余的寂寥心境,暗示期待有人共赏此景。

步入庭院,以对话口吻叙述,花径未曾因客至而清扫,今日蓬门却为舅父您的到来欣然开启。

此联生动展现了主人的热情期盼与宾主间深厚的情谊,为接下来的宴饮场景铺设了温馨的基调。

地处偏远且家境贫寒,诗人坦言市集遥远,未能备齐丰盛佳肴,仅能以单一菜肴待客,所饮之酒也只是家中陈旧的未经过滤之酪。

这朴实无华的自白,流露出主人真诚的歉意与竭诚待客之心,字句间洋溢着亲切而真挚的生活气息。

子美因身体原因不能畅饮,便询问舅父是否愿意与邻家老翁共饮,言笑间隔篱呼唤,共享余杯之乐。

这一细节描绘,不仅将宴会气氛推向高潮,更展现出诗人淳朴的乡邻关系与豁达的待客之道,使得整个场景充满生活情趣,富有戏剧性的转折令人倍感亲切与真实。

《客至》一诗以亲朋来访为契机,细腻刻画了草堂内外的春日风光、简朴的待客场景以及邻里间的和睦互动。

诗人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化为诗篇,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恬淡的性格特质与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全诗自然浑成,如话家常,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交织,呈现出杜甫在草堂生活中的一幅温馨画卷,也是他倍常感恩的一段安定生活。

【05】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夜,子美以一首《春夜喜雨》描绘了适时而降的好雨,抒发了自己对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之情。

诗人以“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性,赞美其应时而至,正当万物萌生之际,雨便翩然而降,恰似“春雨贵如油”,其珍贵之处在于其适时而降,对春耕生产至关重要。

首句的“好”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诗人对这场春雨由衷的喜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细腻描绘春雨悄然而至的景象。

它随和煦之风悄然降临,不事声张,默默滋润万物。雨丝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渗透大地,滋养着世间万物,展现出春雨温柔敦厚的特性,暗含对中华民族温良谦逊群体人格的赞美。

夜色深沉,野外小径与天空乌云融为一体,一片漆黑。唯有江面上渔船的灯火,在这暗夜中明亮闪烁,形成鲜明对比。“黑”与“明”两字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突显春夜雨景的宁静深邃。

经过一夜春雨洗礼,翌日清晨,花儿饱蘸雨水,色泽更加鲜艳饱满,整个成都(锦官城)将变成一片红艳欲滴、生机勃勃的花海。

此番景象在诗人心中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春日画卷,洋溢着对春雨造就的繁花似锦的深深喜爱与期待。

这是杜甫描绘春夜雨景、传达喜悦情感的佳作。诗中未直接言“喜”,却字字句句流淌着欣喜之情。

诗人通过对春雨的拟人化描写、细腻的艺术刻画及生动的意象对比,成功塑造出一场“好雨”的高尚品格,亦寓含朋友(严武)对自己施以援手的美好人性的赞美。

【06】

《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日源于对介子推忠贞事迹的纪念,民间于此日禁火,故名寒食。

上元二年(761)春,正值寒食节前夕。子美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寒食节时江村的秀美景色与淳朴民风,流露出对村居生活的深深眷恋与喜爱。

春风轻拂,花瓣随风起舞,或高或低,飘忽不定,勾画出一幅生动的风花图卷。

此景既展示了春末的盎然生机,又寓含了寒食节临近的时令特点。

视线转向江边汀洲与翠竹,薄雾袅袅升起,轻盈而悠然,竹叶在阳光照射下,静谧而熠熠生辉。

汀烟之轻与竹日之静形成鲜明对比,共同营造出江村清晨宁静而明媚的氛围,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农夫热情邀饮,诗人欣然接受,邻里间互赠食品,礼尚往来,淳朴和谐。

诗人以“要皆去”、“问不违”寥寥数语,刻画出乡民们的真挚与友善,以及诗人与当地百姓的亲密交融。

地处偏远,村民彼此熟识,鸡犬相闻,甚至常相互串门,至夜而不归。

此景生动揭示出村居生活的浓厚人情味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诗人沉浸其中,乐而忘返。

《寒食江村》前半部分细致描绘江村自然风光的恬静秀美,后半部分深情展现当地民俗风情的淳朴醇厚。

诗人以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了寒食节期间江村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份宁静田园生活的深深依恋与赞美。

【07】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上元二年(761)春,子美居住成都草堂时期,对草堂附近水槛之景满心欢喜。

水槛,即水边搭建的简易木栏,是诗人常临水远眺、静坐垂钓之所。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水槛周边清幽迷人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诗人远离尘嚣的闲适心境与对春日万物生机的喜悦之情。

草堂位于城郭之外,轩廊宽敞明亮,四周并无村落遮挡视线,诗人得以在此尽享眺望之趣,眼界之宽广可见一斑。

江水清澈如镜,似乎与江岸齐平,呈现出一派浩渺景象;近处,幽深的树木沐浴春光,傍晚时分繁花盛开,色彩斑斓。这一远一近,一水一木,构成一幅层次分明、动静相宜的春日画卷。

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堪称全诗点睛之笔。

诗人捕捉到微雨中鱼儿欢快跃出水面、微风里燕子轻盈掠过天际的生动瞬间,细腻传神,富有动态美。

这两句不仅形象优美,且暗含哲理:鱼儿与燕子的自在状态,正是因雨细风微的适宜气候,暗示了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韵律。

相较于繁华都市中密集的万家灯火,此处仅有寥寥几户人家,更显得闲适宁静,与首联的“去郭”、“无村”遥相呼应,再次强调诗人所居之地远离尘俗,独享一份田园诗意。

这首诗以草堂水槛为观察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江畔的秀美风光与宁静氛围。

诗人借鱼跃燕飞、细雨微风等生动意象,巧妙传达出内心的闲适愉悦与对自然的热爱。

全诗对仗工整,远近交织,情景交融,充分体现了杜甫“缘情体物”的深厚功力,是一首以景寄情、意蕴丰富的田园诗篇,一改他往日低沉郁闷的格调。

【08】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一首简短清新小诗,一幅春日田园画卷,洋溢着盎然生机与闲适之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开篇两句便将读者引入明媚春光之中。

诗人以“迟日”形容春日阳光温暖而持久,仿佛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春光终于姗姗而来,饱含期盼之情。

此时,江山沐浴在明媚阳光下,展现出绚丽的色彩;春风轻拂,带来花草的馥郁芬芳。读至此处,仿佛能嗅到随风飘散的阵阵清香,感受到诗人沉浸于春色中的喜悦。

诗人聚焦于春日里的两种生灵:忙碌的燕子与慵懒的鸳鸯。燕子穿梭于田间地头,衔泥筑巢,其忙碌的身影恰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写照;而暖洋洋的沙滩上,鸳鸯悠然栖息,沉醉于春日暖阳,呈现出一派安闲舒适之态。

“融”字生动描绘出泥土因春阳照射而变得松软可塑,“暖”字则传达出阳光普照下沙地的温度,使得这两个画面充满了质感与温度。

全诗由四个生动的画面组成,两两相对,构成两副工整的对子。这些画面独立成章,各自展现春日的一角风情,却又相互关联,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生机盎然的春日世界。

诗的语言质朴如话,清新自然,毫无雕琢之感,使得读者能够轻松融入诗境,感受诗人对春日田园的深深眷恋与赞美。

无论是“迟日江山丽”所透露的期待与欣喜,还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所描绘的生机与宁静,皆流露出子美对春日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与陶醉,这日子要是能一直生活下去那该好多啊。

【09】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二年(761)春,彼时诗人历经离乱之苦,终在成都草堂觅得一方安身之地。

值此春暖花开之时,子美漫步江畔,独享春光,触景生情,遂成诗七首,此为第六首,抒发自己独赏春花的悠然适意。

诗篇起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直接点明寻花之处乃“黄四娘家”之小径。

“娘”或“娘子”乃唐代对女性的美称,此处以人名入诗,平添几分民歌风味。

诗人以“千朵万朵”夸张描绘花之繁密,又以“压枝低”形象展示花之丰茂,沉甸甸的花朵压弯了枝条,此番景象宛如眼前。“压”、“低”二字精准传神,力透纸背。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翩翩彩蝶与娇俏黄莺。

倒装句式“留连戏蝶”赋予蝴蝶人的情感,它们留连花间,翩翩起舞,足见花香之醉人、春色之撩人。

而“自在娇莺”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莺鸟的自在之态,其悦耳啼鸣亦映衬出诗人内心的轻松愉悦。“恰恰”一词口语化,意为恰好,既凸显了莺啼之声的和谐动听,又揭示了诗人陶醉于花蝶之间,忽被莺声唤醒的瞬间快意。

这首赏景之作,在盛唐绝句中虽非罕见,但如杜甫这般刻画细腻、色彩斑斓者实属凤毛麟角。

诗人巧妙地将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将大自然的五彩斑斓、形态之美、馥郁花香、蝶舞莺歌融为一体,赋予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此诗,仿若置身春光之中,令人陶醉不已。

杜甫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将个人情感深深烙印于春花烂漫的图景中,如此生活,他是多么满足啊,谁又能想到多年之后的自己,会客死他呢。

【10】

《遣意二首》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一如既往的以草堂春景为背景,子美唯美的描写了闲居生活的适意,分别展现了一幅日间与夜间的田园画卷。

首篇以日景为主,诗人置身其中,感受自然生机。

鸟语婉转,黄莺近在枝头,白鸥轻盈地浮游水面。一“近”一“轻”,诗人以敏锐感知将自身融入画面,由“无我”之境转向“有我”之境,笔法精妙。

接着诗人铺陈出一条落花纷飞的小径、孤立的村庄与静静流淌的春水,构成一幅明丽的水乡风光。

随后,诗人却悠然自得,年迈力衰仿佛是酿黍酒的催化剂,绵绵细雨正宜移栽橙树,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律和谐相融。

末句“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流露出诗人对淡泊交往、默默隐居生活的喜爱与满足,宁静淡泊之心跃然纸上。

从日到夜,夕阳西下,屋檐投影缓缓下沉,浣花溪水悄然流淌,斜斜穿过村落,静谧而富有诗意。

继而“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微弱的渔火点亮夜色,栖息的白鹭受其惊扰,自圆润沙洲腾空而起,因果相续,生动再现乡村夜幕降临的情景。

再看“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云层轻轻遮住新月,小树花香随风飘散,细腻描绘出夜晚特有的朦胧美与暗香浮动。

结尾“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邻家美酒醇厚诱人,诗人遣稚子夜深前往赊取,足见邻里和睦、生活惬意。

综观两首诗,诗人此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以闲适之情描绘田园之趣,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无论是“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的水乡孤寂之美,还是“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的幽境高致,皆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度体悟与对生活的独特审美。

杜甫将个人情感深深融入草堂春景之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共享那份恬淡闲适与田园之乐。

寄居于浣溪花畔,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其实子美对生活甚是热爱,只是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怜悯苍生。

在那个“国破山河在”,“路有冻死骨”的年代里,哪里还有心思去写更多的“春风花草香”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