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奇怪,本来打算写鸡汤文、热点文,却越来越多的写起了关于写作这件事情。
思考越多,也越发的迷茫,我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样的文风适合我。
迟迟久久很多日,陷入了“思而不学则殆”。
1.
最近主持了一场分享,简书红人“李砍柴”,关于“写作当做人生最高信仰”。
一位湖北山里面走出来的孩子,大学和专业都不怎么好,二本和工商管理。
偶然机会进入文学社团,开启了他虚华的辞藻文学生活。
突然发现,喜欢的竟然是这个叫做文学的东西。
大三的时候,他决定报考生僻的“古典文学”研究生。
可是学习中发现,自己还是不喜欢。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做实习记者,财经专栏。
相比更多专业记者而言,他无疑是黯然失色的那个孩子。
别人2个小时完成的工作,他需要一天。
别人一遍过的稿子,他每次都需要准备两篇稿子供领导选择。
幸运的是,他留下来了,在新华社,这个全国顶级的媒体中活下来了,而且还成为了同期实习生首个登上杂志封面的人物。
财经稿子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可是面对所有国企的通病和自我人生的追求,温饱不是问题,可是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就像他一篇文章写道“去流浪”,在新媒体如火如荼的时候,他进入了“有书”。
“有书”俩年的升迁过程没有细聊,我们只是知道,他的稿费5000起步。辞职是时候是“有书”的副总编。
再一次的流浪,选择了自主创业,前途未卜。
所有励志的故事几乎都是相似的,屌丝逆袭。
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两点,起点和终点。
起点是我们,终点是他们。无数描绘的彩色图案,会让人陷入癫狂,忽略了事情本来的规律。
或许是他们不愿提起那些犹豫、挫败,无数失眠,深度怀疑自己的夜晚,或许他们认为这都在成功路上都是必须的不值一提,或许认为有损自己的光辉形象。
总之,后来者的这些感受只能自己体会,冷暖自知。只知前途的光明,未料道路的曲折和分歧。
梦和信仰并无多差别,可能后者的意愿更强烈,只是看到的人很少,看到的都是大咖了。
2、
知道另一位励志人物,东北的一位胖女孩。
听从父母是建议大学选择的专业是会计,在以刷美剧为学习英语,浑浑噩噩的四年中结束大学生涯。
她并没有醒来,接着又是一场在工作中新的颓废。
直到二战考研失败的男友告诉他,“分后吧,我要回家考公务员了”。
那些自欺欺人的日子,才逐渐的显现在她卑微的25年人生中。痛彻痛悟后,报了口译班。
学习中偶然听到了新西兰有打工签证,为期一年。
或许为了逃避现状,或许想开始新的生活。除去补贴男友考研,剩下的钱一起装进了箱子,飞跃赤道,远赴陌生国度。
崭新的开始,没有华丽的出场。
只有发霉的食物、潮气逼人的屋子和无休止的工作,这种待遇并不比清末时期海外打工奴隶强多少。
没有皮鞭加身,却又数不尽的谩骂和侮辱,还是来自黄皮肤的华人。人在软弱时,坏人往往很多。
在中午收拾完餐具后,卷缩在角落读书;也会在深夜昏黄的灯下,打下一行行无人问津的文字;
生活的转变总是在不放弃中开始,幸运的人会成功,她是幸运的;能够坚持的人会成功,她熬过来了;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人能成功,她知道。
她将积攒的碎钱,投入到酒保的培训。接着将打工地点由中餐厅变成酒吧。
当你能赚一块钱的时候,你的价值就是一块钱;当你能赚一万元的时候,你的价值就是一万元;
这一次她将积攒的钱,投入到大学。为了提升学历,也为了能够留下来的绿卡,后来和所有的大咖一样,她成功了。
3.
很多人看过《阿甘正传》,故事无需多述。但是真正从中得到的精髓的人又有多少,更多的人会说是幸运。
就像阿甘无数次的提到,李砍柴无数的提到,杨熹文无数次的提到。他们是当事人满怀着谦卑的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才成就他们。
可是作为普通如你我的作者,如果单纯的认为是幸运,那么你可能会变成一个失去幸运的人。
阿甘从橄榄球队、越战美国大兵、补虾船船长再到穿越美国长跑的精神领袖,最后还收获珍妮的爱情,无论哪一件事情,都做到了极致。
只是幸运的他成功了。
成功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太难了,就算做到极致也不一定,还需要运气。所以他们往往现将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
在审稿无数后,更是深以为然。很多的文章不足千数、总码字不过万余作者,总是透着对着这个写作变现深深的抵触,说是想要“守住文学的厚重”。
还记得小崔在国外的一场演讲,一位即将毕业回国的女孩问道: “面对国内的不民主、不自由,我能做些什么?”
小崔说:“祖国不需要你做些什么,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以梦为马,是很多人目标。可是很多人只是叶公好龙,前方迷雾万重,万崖环伺,你还愿不愿意?
如果愿意,就像阿甘一样,傻傻的把梦做到极致吧。痴迷的样子最傻,成功的样子最美。阳光总在风雨后,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