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村东路边上,看到有人拿着小手锯在伐野生构树,将野树伐倒后,截取成一米多的枝段,装上三轮车。光觉着奇怪,也没问人家伐着这干啥咧?这年头也不烧柴做饭了,弄这有啥用啊!

野生构树
回到家里后,一边做饭,一边和母亲说起有人伐构树这事,还说不知道干啥用呢?母亲说:他们伐这些个野树去卖钱咧,有地方收木材,不论树木大小,也不论木材是干的或者湿的,一律8分钱一斤。有人一天光砍野树,能卖一百多块钱呢!以前老村台前后、东地河沟里,遍地都是长满了野树卜楞,今年都被人砍完了。啊,原来是这样,我说咋回事呢,现在又没人烧柴火,村台周边的树棵子咋消失了。
自从2015年7月,村子整体拆迁后,周边村民手里都有了点钱儿,没征收的土地都种上杂七杂八的果树,只等着政府招商项目占地时进行征收土地补偿,也没有人去做田间管理了。所以田地里也好,拆过的村庄也好,沟沟坎坎上也好,到处都是野生树木。如果没有人类的生产活动,自然生态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
从现在的减少生产干扰,遍地野树丛生,想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当时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土灶台烧柴做饭。所以我们当地习惯把灶台叫做“锅底门儿”,把统计一家一户信息叫“摸锅底”,实践来源于生活。
我们能够想象出当时的农村生活场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村子里的不同角落陆续升起缕缕炊烟,间或伴随着鸡鸣狗叫声此起披伏,多么具有诗情画意的景像。可惜的是,农村生活永远都是柴米油盐日常杂事,不是诗和远方,更不是阳春白雪。

炊烟袅袅(图片来自网络)
一家子几口人,一天三顿饭,蒸馍也好,炒菜也罢,都是一口大铁锅解决,好歹饭不说,你得鼓捣熟了呀!那时候,烧煤球还没有普及,多数家庭灶台里烧的柴草不外乎玉米秸秆、芝麻秆、棉花秆、麦秸、豆秸、谷茬、豆茬、树枝、树根、甚至树叶都有,简直可以说是万物皆可用来烧火。每顿饭都这样烧,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这样。柴火需求量很大,只靠当时耕作土地释放产生的秸秆不足以支撑这种需求。
为做饭能有柴火烧,1980年代,乡亲们经常会徒步到郑州拉柴火。听父母说起过,郑州市区有家木器加工厂,厂子里加工板材产生的锯末、刨花、板边等,这些边角废料,为村民拉柴火创造了条件。
村民拉柴火,实际上是帮助木器加工厂清理废物和垃圾,是一种互利共赢行为。木器厂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废料,省得自己往外清理,村民拉回去能柴烧。有时候多少给个钱,或者给负责人买包烟就行。我记得有时候父母还会拉一些法桐的树枝,应该是行道树上修剪下来的,树枝上还带有法桐的刺球球。这些刺球球烧火也行,有时也被村里的孩子们摘下来做玩意儿,甚至浇上煤油,点着了,在地上踢来踏踢。
村民去郑州拉柴火,都是几家人一块儿去,相互做个伴。因为木器厂里不一定什么时候有这些边角废料,很多时候得在木器厂门口排队等候,一般得等一星期时间。运输工具就是架子车,带着荆笆、茓子、绳子。当时条件比较差,村民都会捎带上干粮。干粮是自己家里蒸的或炕的馍。为便于保存、方便食用考虑,把馍蒸成油卷,炕成烙馍,这种馍自带油盐,不用吃菜。每顿饭,吃个馍馍,到厂子里弄碗开水,冲冲即可当一顿饭。时间久了,馍馍变干变硬了,就掰碎了,在水碗里泡着吃。甭说下饭店了,连碗热汤也不舍得买。晚上就住在厂子里门口架子车上,车杆放到马路牙上,稍微平衡一点,就这睡一觉。
听母亲说,有一次,她和几个领居一块儿去郑州木器厂,在门口等了四五天,厂里都没安排让装。没办法,母亲先在厂拾一些杂物,装了一小车,先回来,其她人还在那里继续等。母亲是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开始回家的,一直走到后半夜才到家。从郑州木器厂到白沙乡大陈村大概60里,每小时步行9—10里,需要走6个多小时。
第二天,木器厂通知可以装柴火了,母亲和父亲一块儿,拉着家里的大架子车再去一次郑州,拉回一车各种边角料。
我小时候帮母亲烧火,就烧过这种柴火。烧火时,把长一些的材料架在灶塘的下灰口,防止未燃烧的柴火掉下去,再将小块儿材料拢在一起。引火一般用刨花,等火头起来后,撒上锯末助燃。有些细碎的木屑,也是撒在灶塘里,通过大火引燃进行燃烧。

灶台(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人冬天都爱烧火,灶台前可以取暖。晚上邻居串门,也是做厨房屋子里聊天、喷大空,因为厨房屋里暖和。
古人说: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居七件事第一位,可见“柴火”的重要性。当然,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特别是天燃气进户,各种电饭煲、电饼铛、微波炉、空气炸锅进入厨房,又干净又方便。
再好的条件也没用,年轻人没人爱进厨房,不是下饭店,就是点外卖,下厨房的还是上了年纪的人。没吃过苦的年轻人,了解一下过去生活的不易,才能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