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在网红圈闹得沸沸扬扬,可能大伙儿都听说了——那个有博士学历的千万粉丝网红相宜,带货大牌化妆品被同行举报了。这事儿看着像普通的同行竞争,但仔细琢磨琢磨,里头的水可深着呢。咱们今天不聊八卦,就说说为啥现在高学历网红总容易翻车,这里头的门道对咱们普通人也有启发。先说说这个相宜吧,这姑娘挺有意思的。她老在视频里强调自己是寒门出身,博士毕业,现在又成了网红,听着像是现实版励志大女主。可这次带货翻车,评论区炸锅了,有人说她拿博士学位当卖点,转头又在直播间喊"老娘",看着特别拧巴。这让我想起老家邻居王大姐,明明是个退休教师,非要在广场舞群里装小姑娘说话,结果被认出来尴尬得半个月没敢去跳舞。其实人设这东西就像穿衣服,得合身才行,硬要把博士袍和网红滤镜往一块儿凑,看着可不就像穿了西装下地插秧——哪儿哪儿不对劲么?现在直播带货的博士可不少见。去年有个数据说,硕士以上学历的主播比前年翻了两倍多,特别是学文科的博士特别爱往这行扎堆。可你们发现没有,这些高材生带货总容易出问题?前几天我去菜市场买菜,看见个卖土豆的摊主挂着"农学博士"的牌子,结果大妈们都说"博士种的土豆难道更甜?"这话糙理不糙,学问和卖货本来就是两码事,就像会写论文的人不一定能吆喝好买卖,硬要往一块儿扯,观众看着都替他们累得慌。
说到相宜这次翻车,关键就在她妇女节发的那组照片。本来想展示新时代独立女性形象,结果文案里又是晒博士学历,又是自称"老娘",搞得评论区吵翻了天。这事儿让我想起小时候写作文,老师总说"说话要分场合",在实验室穿白大褂,在直播间就得换上网红的那套行头。有个在县城开服装店的朋友跟我说,他进货都得看地方,总不能把晚礼服挂在菜市场卖吧?所以说啊,博士头衔在直播间里,有时候就像穿了件不合身的礼服,看着金贵,行动起来处处受牵绊。现在这些知识型网红最尴尬的,就是放不下身段又想要流量。我认识个大学老师,去年辞职做科普博主,开始端着教授的架子讲量子力学,结果粉丝还没楼下烤串小哥多。后来他换了思路,把复杂的理论编成顺口溜,现在粉丝都叫他"科学老顽童"。这事说明啥?观众要的不是学历证书,而是能把高深学问"翻译"成家常话的本事。就像咱去听戏,唱得好的角儿能让文盲老头都跟着打拍子,这才是真本事。
再说说这个举报的事儿。举报相宜的那个网红李雨禅,其实自己也是个知识博主。这行现在有个怪现象,越是有文化的网红越容易互相掐架。前两天刷到个视频,俩历史系毕业的主播为了"秦始皇到底爱不爱吃辣椒"吵得面红耳赤,底下观众看得直乐呵。要我说啊,这就是读书人改行卖艺必经的坎儿——既要守着学问人的清高,又得学会江湖卖艺的把式,哪边没把握好就容易翻船。其实老百姓看网红带货,就跟看电视剧似的,图个乐呵顺便买点实惠东西。我丈母娘六十多了,天天蹲直播间抢九块九包邮,问她为啥喜欢某个主播,她说"那闺女说话实在,不像有些文化人尽整虚的"。这话可说到点子上了,观众心里跟明镜似的,你是真材实料还是装模作样,几句话就能试出来。就像咱去菜场买鱼,会吆喝的摊主能把死鱼说成活鱼,但老主顾上手一摸鱼眼睛就知道真假。
这事儿给咱们普通人提了个醒:甭管多大名气多高学历,做人做事都得实实在在。去年我们小区来了个海归物业经理,天天在业主群发英文通知,结果被大爷大妈们联名投诉换了人。新来的经理是个退伍兵,见面就喊"叔、婶",有事直接上门敲窗户,现在小区评分直线上升。所以说啊,接地气比啥学历头衔都管用,就像老话说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最后说说这个相宜现在的处境。听说她到现在还没回应质疑,评论区已经吵翻天了。要我说啊,这时候装鸵鸟可不是办法。去年我们镇上有家饭店被曝光用地沟油,老板第一时间拎着油桶挨家挨户让人检查,反而因祸得福成了"良心饭店"。网红这行当,出了事藏着掖着不如大大方方认个错,观众其实比想象中宽容。就像我家那口子说的:"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肯改就行。"这话话糙理不糙,大伙儿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网红行业正在经历的阵痛。从前年的"假货风波"到现在的"学历争议",每次风波其实都在倒逼这个行业变得更规范。就像早些年街边小摊脏乱差,现在不都改成整齐的便民超市了么?咱们普通老百姓就等着看,什么时候网红带货能像超市明码标价那样让人放心,那时候可能才是这个行业真正成熟的时候。
大家觉得博士带货到底该不该总提学历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要是您身边也有这种"文化人做生意"的趣事,不妨说出来让大家乐呵乐呵。最后提醒一句:网上买东西还得擦亮眼,管他博士硕士,货真价实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