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古装剧,尤其是清宫剧的家人们,应该有人注意到了,清朝士兵的制服,前面会写一些汉字,而且还不尽相同,有的"兵"字,有的" 勇 "字,还有"丁"和" 卒 " 字。
都是清朝的士兵,为啥制服上的字不一样呢?难道是剧组道具穿帮?
诶,还真不是。
今天我们就扒一扒这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兵"
兵是职业军人,就是清朝的正规军,是作战打仗的主力,是清朝安全稳定和扩张的军事力量。
这里分两种,一种是八旗兵,一种是绿营兵。
前者是努尔哈赤为了强大,搞的军事管理的八旗制度,让每个旗人男丁成年后必须当兵,从而把整个民族绑在战车上。
满八旗之后随着战争的扩大和领土的扩张,也有了蒙八旗和汉八旗,这是清人入关之前的主要军事力量。
而入主中原后,发现兵力不够用了,于是就改编降兵,也就绿营兵。
八旗兵是改朝换代的利益既得者,比同是职业军人的绿营兵待遇好上千万倍。
八旗兵每月固定军饷免费粮草,圈地运动中分到肥沃土地,免除全家赋税徭役,子孙世袭当兵资格。
特权制度导致八旗兵越来越不禁用,康熙年间平定三藩时,八旗兵基本就是躺平了,最后还是靠绿营兵才摆平叛乱。

二、"勇"
任何朝代对国防支出那是有预算的,一般情况下朝廷的职业军人会有一个比例,每当战事吃紧兵力不够用,官员们就大肆招募士兵来充实作战力量,这部分便是“勇”。
当兵吃粮,"勇" 是没有编制的兵,很多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有点像外包公司,要承担相应的作战任务,可没有奖金没有福利,阵亡后家属连抚恤金都拿不到,打完仗也就立即解散,没有五险一金。
可越到后面,国家的兵战斗力越来越差,反而地方上的乡勇越打越强,因为他们在为待遇而战。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湘军、淮军,为了激励乡勇,不仅每月给饷银,战死有抚恤,攻克城池可参与 "战利品分配",表现优异者升官发财,就这样乡勇逆袭成了主力。

三、"卒"
"卒" 字兵相当于古代地方上的公务员、警察、各类安保人员,他们的工作包括,衙门站岗、巡逻安保、捕捉盗贼,押解犯人。
这类人是有薪水的,因为对普通百姓来说,卒兵有些权力在手,还容易得到 "灰色收入":
比如处理民间纠纷时收取调解费,押送犯人时索要好处费,甚至可以在征税时多收 "手续费"等等……
总之能当上卒,也算是一个铁饭碗。

四、“丁”
看到这个字,其实能联想到壮丁了,没错,因为古代百姓有服役的义务,所以这部分人就叫丁了。
有些丁被安排在军营里干活,虽然不用战斗,但却是古代最惨打工人,干着最累最脏的活,包括搬运粮草,安营扎寨,修路搭桥,拉纤筑城,其实有点像其他朝代的民夫。
平时就干活,打仗时很大可能就是炮灰,待遇却是最差,还不能轻易的离开,因为有服役年限。
这类群体是战争中最痛苦之人,因此很多人宁可去当乞丐也不愿再服役。

文章的最后,你觉得清朝士兵制服上的字,放到现代职场相当于什么职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兵是战斗部队,戍边部队,勇是绿营,卒是城管,丁是劳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