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关于瘙痒的论述及中医治瘙痒方法(二)

鸿朗说健康 2024-10-16 14:19:20

对于《伤寒论》第196条“久虚”的认识不同,选方不同,为我们临证选方拓宽了思路,而对于本条痒的核心机理的认识却没有分歧,即“无汗……久虚故。”《素问·阴阳别论》中将汗的机理归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无阴、无阳均不能作汗。广而言之,“久虚”可能是阴虚或阳虚,也可能是阴阳两虚,也可能是气虚、津亏,或气阴两亏。无论是什么不足,都可以导致“无汗”而“痒”,临证宜“机圆法活”,总以酿汗为要。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论痒三条, 一条讲肌腠不通而不得小汗,阳气怫郁在表故痒;一条讲阳虚较甚不能作汗,浮阳外扰肌肤而痒;一条讲久虚酿汗无力或无源,肌肤不得由汗而通却欲通,故痒。《内经》有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伤寒论》中论瘙痒,“其要”即为“不得汗”,治疗目标则为“汗出而解”。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书中有关皮肤瘙痒论述的分析,我们可对皮肤瘙痒的机制作如下探讨:

1.瘙痒的病机关键在于正邪相争于体表。正指的是人体津液、精气,邪指的是外感六淫之邪。外邪侵犯肌表,人体正气起而奋争,津液聚集体表,欲通过发汗的办法来祛除邪气,但邪气强而正气弱,囿于机体良能,欲汗不汗,反使津液困于肌肤之间不得出而作痒。

2.瘙痒的重要病理因素是水湿之邪。除了外邪侵袭的因素之外,水湿之邪是皮肤瘙痒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

人体津液聚集体表以抗邪的过程可以出现皮肤瘙痒,水湿之邪流注于体表而不得出或病人服药后体内湿邪欲通过出汗排泄而行走于肌肤之间的过程也可以出现皮肤瘙痒的表现。

人体津液久聚体表而不得出可成水湿废液。

临床上常见由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应当发汗而不发汗,致使津液滞留体表,日久而成废液淤积,导致瘙痒久治不愈,皮肤越抓越厚,难于治疗。

3.热邪熏蒸亦可导致瘙痒发生。阳明里热蒸腾,常可逼迫津液外出而见多汗,但若病人津液亏虚,不足以作汗外出,只在肌肤之间蕴蒸,可导致皮肤瘙痒的发生,仲景书中所述虽只言热盛津亏之瘙痒,但把握其发生机制,应当推知里热而津液充足者亦可发生瘙痒,此瘙痒为湿热内蕴蒸腾于肌肤之间所致。

4.营血亏虚亦可见瘙痒发生。机体营血亏虚,不荣于外,致使外邪侵犯,滞留于肌表之间,亦可见瘙痒发生。

关于皮肤瘙痒的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仲景六经辨证之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源头、精髓,清代名医喻昌赞其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柯韵伯则提出“六经钤百病”的观点。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其辨证论治规律亦不脱离六经范畴临床上只要认清瘙痒发生的机制,把握六经辨证规律,不管应用经方还是时方,均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1.外感表邪

皮肤瘙痒的病机关键在于正邪相争于体表,瘙痒初期常见太阳病表现,此时治疗当发汗则发汗,不可错失发汗时机。

太阳病,表实重者可随证选用葛根汤等加减,轻者可随证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加减,表虚者可随证选用桂枝加黄芪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加减发汗当以微汗为宜,不宜发大汗。时方祛风止痒之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2.水湿郁滞

水湿之邪是皮肤瘙痒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可用发汗祛湿或利水祛湿等方法。太阳病,表实湿重者可随证选用麻黄加术汤等加减,表虚湿重者可随证选用防已黄芪汤等加减;

太阳阳明合病表寒里热,表实无汗者可随证选用大青龙汤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加减,表虚有汗者可随证选用越婢加术汤等加减。

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可随证选用五苓散等加减。

若病人机体沉衰陷于少阴阴寒证,可随证选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真武汤等加减。

时方祛风除湿、健脾除湿止痒等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3.热邪熏蒸

阳明病里热蒸腾可导致瘙痒发生,治疗以清阳明里热为主。若热盛汗多口渴者,可随证选用白虎加桂枝汤等加减;热盛津亏汗不多者,可随证选用竹叶石膏汤等加减;湿热蕴蒸者,可随证选用茵陈蒿汤等加减。时方清热止痒、清热利湿止痒等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4.营血亏虚

若患者营血亏虚,皮肤干燥痒,脉沉迟缓者,治宜养血润燥可随证选用桂枝新加汤等加减。

时方养血祛风止痒之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9 阅读:246
评论列表